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2课时)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2课时)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15 10:4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的分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的方法和灭火方法,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学习难点】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导学自习:
阅读课本第118--119页,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
2.物质的着火点是指 ;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着火点会改变吗?
研习展评:
活动1:你知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
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木条、玻璃棒、小煤块、蜡烛(两支)、烧杯等仪器药品,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燃烧条件的猜想
将小木条和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点燃两支蜡烛,用烧杯罩住其中一支
用燃烧匙取一张滤纸和一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
结论:燃烧的条件是 。
活动2:[讨论与交流]:
你能用燃烧的条件解释 “赤壁之战”中的以下问题吗?
①周瑜用带火的箭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的目的是什么?

②部分船只逃脱没有被烧的原因是什么?

③孔明借的东风起到了什么作用?

④曹军中有人向火上泼水,为什么木船上的火没有灭?
课堂练习1:
1.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的氧气少
2.小明拿一瓶汽油,打开瓶盖放在空气中,他发现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其原因是( )
  A.是液态物质 B.与氧气接触少 C.具有挥发性 D.温度低于着火点
活动3:探究灭火的原理
阅读课本第119页,根据燃烧的条件,你能设计出不同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吗?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灭火的原理
蜡烛熄灭
蜡烛熄灭
蜡烛熄灭
............
结论:灭火的条件是 。
活动4:讨论与交流:
1.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
(2)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 )
(3)森林发生火灾设置隔离带。( )
2.灭火的逃生方法你知道多少?
课堂练习:
1.火灾时,引起身上衣服着火了。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往身上浇水,使火焰熄灭
B.迅速奔跑,找水源,用水熄灭
C.躺在地上打滚,把火焰压灭
D.旁人赶快用湿衣服或毛巾等帮助他扑打灭火
2.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a.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b.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c.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3.“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的锅;薪,指柴火)这句成语中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 。
课后巩固
(一)课外作业:
1.如图,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开水,
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
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
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最终能燃烧起来的物质 开水
是 ,因为 。
2.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1)沿楼梯迅速下楼 (2)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3)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4)封闭房门 (5)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6)跳楼
A.(1)(2)(3)(4) B.(2)(3)(4)(5) C.(3)(4)(5)(6) D.(1)(2)(4)(5)
(二)早知道:
小知识: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器
1.干粉灭火器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来灭火。除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2.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3.清水灭火器
清水灭火器的灭火剂为清水。灭火时,水被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占据了燃烧空间,稀释燃烧物周围的氧气含量,阻碍新鲜空气进入,氧气的浓度大大降低从而到灭火的目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乙炔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
3.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导学自习:
1. 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发现有煤气泄漏,小明立即点燃了一支蜡烛准备帮妈妈放在煤气管道周围试一试哪一个地方漏气,他这种做法对吗?你能说出哪些理由。
2.爆炸是 。
研习展评:
活动1:探究促进燃烧的方法
阅读课本120--123页
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些现象:(1)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但是在纯氧中加热能剧烈燃烧:(2)一张纸被揉成一团时燃烧不旺,而打开时燃烧很旺;(3)湿稻草不易燃烧,且冒烟,干稻草却燃烧很旺。通过对以上现象分析,你能说出影响上述物质燃烧的因素是什么吗?

结论:促进燃烧的方法:① ;② 。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的?
(1)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
(2)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 )
(3)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
思考讨论: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能发生爆炸吗?为什么?
活动2:探究爆炸发生的原因
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氢气的燃烧与爆炸
阅读课本122页,并讨论交流:
1.为什么刚开始氢气在导管的尖嘴出能够安静的燃烧,而片刻后瓶内的氢气就发生爆炸呢?
2.能从微观的角度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吗?(透过现象看本质)。
3.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
活动3:探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相关知识
学生阅读:阅读课本第123页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知道爆炸极限的含义。
课堂练习2:
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以下物品:①蔗糖 ②酒精 ③烟花、鞭炮 ④汽油、煤油,不准带上车船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图标,装运红磷的箱子应贴的是( )
课后巩固:
(一)课外作业
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轮胎爆炸 B.火药爆炸 C.钢铁生锈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时,遇到明火就会
,导致有限空间里 急剧增大,从而引起 。
3.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图,在无盖小塑料桶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 ;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桶中装的是干燥的煤粉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条即可)
(二)早知道:
小知识:燃烧的种类
(1)闪燃: 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2)着火:着火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受到外界火源直接作用,开始起火持续燃烧的现象。
(3)自燃:自燃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没有外来明火源的作用,靠热量的积聚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4)爆炸:爆炸指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并以巨大压力急剧向四周扩散和冲击而发生巨大响声的现象。
(5)核聚变:在核聚变的时候会产生发光发热的现象,例如太阳表面。
白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