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稻
浙江龙泉(哥)窑
元青花“鬼谷下山”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
1.粮食作物
(1)稻麦复种
(2)一年两或三熟
(3)产量提高
宋:高转筒车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中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根据中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元代脚踏三锭棉纺车
2.经济作物:
棉花种植扩大
(1)北宋至南宋初,限于广东和福建
(2)到南宋后期,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3)元朝大力推广,南方植棉普遍
(二)手工业
1.概念:
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2.制瓷业:
(1)宋五大官窑
河南官窑
特征:冰裂
浙江龙泉(哥)窑 特征:开片
河南汝窑 特征:釉色
河北定窑 特征:泪痕釉
河南钧窑 特征:窑变
(2)元朝青花瓷
元青花“鬼谷下山”
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元代瓷器的代表产品:
青花瓷和釉里红
(3)宋元瓷器大量出口
3.矿冶业: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而天下市易务,炭皆官自卖”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1275年来到中国,看见中国人烧煤炼铁,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煤做燃料。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记载了这件新鲜事。书中写道,中国有一种黑石头,能够燃烧,着起火来象木柴一样,而且终夜不灭。当时,欧洲人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都觉得十分新奇,他们哪里知道,中国人用煤做燃料,都已经有一千二三百年了,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煤这种燃料。
1959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鹤壁(宋代相州)发掘了北宋时期的一个大型采煤遗址,发现这个煤矿井深46 米,有10个回采工作面,井下有完整的巷道和排水系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采煤遗址,可见宋朝人的挖煤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天工开物》南方挖煤图
到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罗伯特·哈特威尔(美国)《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4.印刷业:
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佛经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的传播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
印刷术的西传是通过陆、海丝绸之路逐步推进的,先传到中亚、西亚和北非,再传到欧洲。……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腾堡用铅、锡、锑合金制造西方字母活字,开创了欧洲文明史的新纪元。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基层市场:
蓬勃涌现
官方设置榷场,民间贸易活跃
贝类货币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铜币
秦半两
(秦朝)
五铢钱
(汉)
开元通宝
(唐朝铸)
纸币“交子”
(宋)
白银
(明朝开始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五铢钱
2.货币的发展:
3.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
政府态度—鼓励
管理机构—市舶司
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
作用: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主要财源
特点:超过前代,成为世界海外贸易大国
大商港:广州、泉州、明州
4.城市的发展
宋元的大都市:东京、临安、大都。
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商业中心
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
为什么会在南方出现这些繁荣的大都会?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商业起源很早,且不断发展;
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4. 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5. 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大量兴起。
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开始:唐朝中期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结束:南宋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南多北寡的户口格局也已定型
4.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清明上河图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3.扩大: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材料
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北宋时,南方人在科考中优势明显
糊名法: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的措施之一。凡试卷均糊其姓名,使试官难于徇私作弊。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武后 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宋 王安石 《送陈谔》诗:“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
四、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出现根本变化: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蔡襄(北宋)
榜下捉婿
《宋史》卷317《冯京传》载,冯京“登进士”,外戚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派人将他拖至家中,当即“束之以金带”,声称:“此上意也。”并“出奁具目示之”,冯京无动于衷,“笑不视,力辞”。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一)
表现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宋朝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2)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土地可买卖、典当
(2)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懈
3.科举制的实行
(二)原因
1.经济的发展
2.世家大族的衰落
粮食充足
棉衣棉被
商品众多
煤炭取暖
……
瓷器制品
书籍丰富
娱乐丰富
综合本课所学,为什么说宋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思考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
繁荣富足
经济发达
人民富庶
物质丰富
宽松和谐
门第观念淡化
贱民阶层减少
科举制度改革
公正平等
人身束缚减少
国家控制松懈
抑商政策松动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