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33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33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3 16:06:43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国际背景,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2.梳理战争进程,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必然,充分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 ,理解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
目 录
一、失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二、碰撞——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三、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四、望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这不是和平,这不过是20年的休战。
——【法】福煦将军
精准的预言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失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1919-1920年和平条约的失败相关。那些条约制造出的问题与解决的问题几乎一样多。和平缔造者们屈从于战胜国兼并别国领土和建立附属国的要求,从而播下了仇恨和冲突的新种子。
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它们是“修改主义”的国家或不满意的国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
——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战胜国
战胜国
利益冲突
分赃不均
战胜国
殖民地、半殖民地
残酷瓜分
战胜国
战败国
残酷瓜分
帝国主义
社会主义
对立冲突
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加深了各国矛盾
探究一:悲剧何以发生?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德国的实力虽然因为战败而被严重地削弱了,但它还是个欧洲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而且德国科学技术仍然高度发展,其经济潜力依然大。
——姚丽《二战全史》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1860年工业产量排名 1 2 3
1890年工业产量排名 2 4 3
1910年工业产量排名 3 4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排名 1 2 4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材料一:由于某种原因,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非但没有更加接近,非但没有增进友好的程度,非但没有向稳定的和平买进,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1932年,【英】张伯伦语
材料二:大萧条的另一个影响是使始终存在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各国的自卫措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 、更严格的进口限额、结算协定、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这些措施必然会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为裁军所做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让位于各种大规模地重整军备的计划……因为军火制造不仅提供了想象中的安全,还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时正在积聚起来的武器装备迟早会得到使用,但使用它们还需要有某种理由。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不安的加剧
直接原因:1929-1933经济危机的影响。
其他原因:英法绥靖政策和美苏中立态度
加速二战爆发
绥靖政策高峰
慕尼黑阴谋
1935.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1939.《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美中立主义
悲剧何以发生
历史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深了各国矛盾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1929—1933经济危机的影响
其他原因:英法绥靖政策和美苏中立态度加速
二战的爆发
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就不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丘吉尔
二、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碰撞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
1.亚洲战场
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2.欧洲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
德国闪击波兰
法国沦丧
德军仅用44天就将荷、比、卢、法四国击败,轻易占领不设防的城市巴黎。
01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丘吉尔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02
不列颠空战
这是第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失败后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03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半年时间内夺下了苏联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04
战火弥漫整个欧洲
3.苏德战争
二战进一步扩大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至1942年5月,日本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
4.太平洋战场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0年
确 立
亚 洲
各 国
严重损害了英美
这一地区的利益
增 加 援 助
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
1940年以后,日本为摆脱侵华战争僵局,改善战略态势,决定乘欧洲战事正酣之机,夺取英、美、荷在亚洲的殖民地,掠夺东南亚战略物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探究二:日本为何发动太平洋战争?
“大东亚共容圈”计划
5.走向联合: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1日,苏美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此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在宣言上签字。
1941年8月,英美签署《大西洋宪章》。
6.1943:形势的逆转
1.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1942.6.4—6.7)
美日双方在中太平洋地区的中途岛进行的一场海空大战。此役日本损失惨重,自此丧失了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2.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1942.10.23—11.3)
二战中最大的一场沙漠消耗战,反法西斯的英法军队取得了胜利。此战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法西斯轴心国再也无法在北非发动进攻。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
3.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7—1943.2.2)
苏德战场上进行的二战期间历时最长、最为激烈、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此战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自此,德国丧失了在苏德战场与欧州战场上的主动权。1944年,苏联收复全部沦陷国土。
诺曼底登陆
开辟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
苏德
战场
7.1945:最后的胜利
1944年6月6日,盟军于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此后,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重建
1.雅尔塔体系
(1)含义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兰黑、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开罗会议
德兰黑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名称 与会国 时间 背景 内容
盟军在各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签署《开罗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
德黑兰会议 苏美英 发表《德黑兰宣言》,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等问题达成共识并商讨战后世界安排。
雅尔塔会议 苏美英 德国败局已定。 签署《雅尔塔协定》,商讨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政府和疆界、建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和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雅尔塔体制初步确立。
波茨坦会议 苏美英 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前夕。 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期间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四大会议总结
1943.11.22—11.26
1943.11.28—12.1
1945.2.4—2.11
1945.7.17—8.2
开罗会议
中美英
材料一: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英苏百分比协定
材料二:(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冋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雅尔塔协定中有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探究三: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如何评价?
加速二战胜利,制定战后国际秩序,但有大国强权色彩。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望远
1.人类社会空前浩劫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战争,给人类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武汉大学 潘迎春
2.国际格局发生转变
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武汉大学 潘迎春
国际格局:欧洲中心 美苏“两极格局”
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史(上)》
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二战后亚洲独立国家及独立时间
4.社会主义突出重围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史(上)》
5.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原子弹
V—2导弹
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不知道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用的武器肯定是木棍和石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探究四: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我回顾了过去500年的历史,发现了16个案例,都是一个大国的崛起搅乱了另一个主导国的地位。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一个世纪以前,工业化后的德国挑战了英国在啄食顺序中的顶端地位。它们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暴力冲突类型来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
中国抉择
2015年,习近平访美时在欢迎晚宴上表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他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第七十届联大讲话
知识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德、意、日法西斯投降
1940年4月-6月
西欧沦陷
1941年6月
德国突袭苏联
全面爆发
最大规模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1942年
华盛顿会议
《联合国家宣言》
1943年2月2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
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