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易错点检测卷(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下棋(qí) 山涧(jiān)
B.沉着(zhuó) 抡胳膊(lún)
C.屹立(yì) 拧开(nínɡ)
D.贯彻(ɡuàn) 绷着脸(běnɡ)
2.引上绝路。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A.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B.绝对 C.断绝D.气息中止;死亡
3.大举进犯。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A.往上托;往上升 B.举动 C.兴起;起 D.提出
4.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地,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划横线字的正确解释是( )
A.板着 B.强忍住 C.拉紧
5.和“铁索”中“索”字意思相同的词语是( )
A.绳索 B.搜索 C.不假思索 D.按图索骥
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你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好。
B.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团长斩钉截铁地下达了冲锋的命令。
C.雷锋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D.他居高临下地阐述了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历史意义。
7.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五位壮士 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②三座大殿 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③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 着一根电动旗杆。
A.挺立 屹立 矗立 B.挺立 矗立 屹立
C.屹立 矗立 挺立 D.屹立 挺立 矗立
8.下列语句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的一项是( )
A.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B.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C.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D.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二、填空题
9.词语盘点。(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钉( )铁 ( )七( )八 惊( )动( )
坚( )不( ) 悬( )峭( ) 粉( )碎( )
10.词语解释 (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__________: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__________: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11.根据课文内容为下列小标题排列顺序,并注明该部分是“详写”还是“略写”,写在题后横线上。
( )跳下悬崖________________
( )接受任务________________
( )诱敌上山________________
( )引上绝路________________
( )顶峰歼敌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课文按照“接受任务”“_____”“_____”“_____”“英勇跳崖”的_____顺序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其中重点写了“_____”。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比作___,说明石头往下砸时_____。体现了五壮士___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__气概。
13.读全文,完成练习。
(1)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了五位壮士痛歼敌人的场面,作者采用了 的写法,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样写的好处是
(2)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14.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全神( )注 粉身( )骨 昂( )挺胸
坚强不( ) 惊天( )地
(1)我最喜欢梅花,因为它具有不畏严寒、__________________、傲雪斗霜的精神。
(2)小表弟__________________地盯着电视的屏幕,眼睛都不眨一下。
(3)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创造了无数__________________的业绩。
三、语言表达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五壮士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缩句)
____
(2)响起了狼牙山上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修改病句)
___
(3)五个战士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五个战士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用关联词语连接句子)
____
16.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五壮士和敌人战斗的场面。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两句话能删掉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选段
五位壮士(矗立 屹立 耸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 遥望 俯视)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热烈 热情 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7.在选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用“√”画出。
18.选段中“惊天动地”是表示声音_________的词语,“气壮山河”写出了五壮士的________________。
19.请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_______________
20.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望着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五壮士心里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太行山上的抗日小英雄
在太行山,不仅流传着“狼牙山五壮士”的感人事迹,抗日小英雄——王朴,也被广泛赞颂。
王朴出生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顺平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田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们这些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个小八路,快快地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目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的誓:“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年仅十三岁的小英雄王朴英勇地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2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昂首挺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毫不畏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汉奸丑恶嘴脸的词语。
23.文中画“﹏﹏”的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描写,该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24.面对日本鬼了的刺刀,王朴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抗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了一批少年英雄。”除了王朴,你还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请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了汉字读音的辨析。
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A项,“涧”读音为“jiàn”;
B项,抡:[lún]挑选;选拔 ~材。[lūn]用力挥动 ~拳。~刀。这里读“lūn”;
C项,拧:[nǐng]控制住物体并向里转或向外转 ~螺丝。墨水瓶盖儿太紧,~不开了。
[níng]用两只手握住物体的两端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用力转动 ~手巾。
[nìng]倔;固执 这孩子脾气真~。
这里读“nǐng”。
D项,正确。
2.A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选自《狼牙山五壮士》。绝路:走不通的路;死路。绝:走不通的,断绝了的;没有出路的。
3.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选自《狼牙山五壮士》。大举进犯:意思是率大军大规模地侵犯。举:兴起;发起。
4.A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词意思的掌握。“绷”是一个多音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bēng
1.张紧,拉紧:~紧。小褂紧~在身上。
2.当中用藤皮、棕绳等物绷紧的竹木框:床~。棕~。绣~。~子。
3.一种缝纫方法,粗粗缝上或用针别上:~被头。
4.束,包扎: ~带。
běng
1.板着,强忍着:~劲。~着脸。
bèng
1.裂开:~瓷儿。
2.方言,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有“很”的意思:~硬。~亮。
5.A
【详解】考查了多义字。
“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铁索”意思:钢丝编成的绳索或粗铁链。中“索”字意思大绳子或大链子。
A.“绳索”意思:粗的绳子。“索”字意思:大绳子或大链子。
B.“搜索”意思:仔细查找(暗中活动的人或隐藏起来的东西)。“索”字意思:搜寻,寻求。
C.“不假思索”意思: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索”字意思:搜寻,寻求。
D.“按图索骥”意思: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索”字意思:搜寻,寻求。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
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该成语不合语境。
7.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
挺立:是直立的意思。
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矗立:指高耸地立着。
根据词义,结合①句大意,应选填词语“屹立”;根据词义,结合②句大意,应选填词语“矗立”;根据词义,结合③句大意,应选填词语“挺立”。
8.D
【详解】本题考查点面结合表现手法。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常见的场面描写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1.“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概括了部队的作战计划,属于“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详细描写班长的动作,属于“点”。选项A的句子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2.“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概括了战士们作战状态,属于“面”。“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详细描写马宝玉的言行,属于“点”。选项B的句子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3.“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详细描写了海军,“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详细描写了骑兵师,这两句都属于“点”。“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交代了大部队的行进情况,属于“面”。选项C的句子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4.“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只是描写游行队伍的游行状况,并没有加入其它事物的详细描写或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选项D的句子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选项D的句子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故选D。
9. 斩 截 横 竖 天 地 韧 拔 崖 壁 身 骨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斩钉截铁,释义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横七竖八,形容某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
惊天动地,意思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悬崖峭壁,形容山势险峻。
粉身碎骨,意思是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危险而丧失生命。
10.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识记积累能力。
学生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即可。
斩钉截铁,释义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昂首挺胸,意思是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11. ⑤ 详写 ① 略写 ② 详写 ③ 略写 ④ 详写
【详解】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一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一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一顶峰歼敌一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12.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事情发展 英勇跳崖 比喻 石头 雹子 非常密集,非常迅猛 英勇杀敌 英雄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和句子的理解。
(1)《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与日军激战以后,英勇不屈,跳崖自尽的悲壮故事。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描写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五部分内容。其中重点写了英勇跳崖这个部分。
(2)把“石头”比作“雹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石头砸的多,非常迅猛,非常有力。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3.(1)点面结合 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群体和个体的形象,让我们既能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
(2)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英勇跳崖
【详解】(1)考查了写作手法。文章的写作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如课文的第2自然段先整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即“面”的描写,再分别写每位战士的表现,这是“点”的描写。这样写,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表现出五壮士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 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结合课文内容可作答。
14. 贯 碎 首 屈 动 坚强不屈 全神贯注 惊天动地
【详解】考查了补全词语、选字词填空和词语的仿写。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不要把字写错误,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写。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粉身碎骨:意思是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危险而丧失生命。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坚强不屈: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15. 壮士眺望着方向。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五位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详解】(1)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步骤:
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
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
第三,检查对错优劣。找出“的”“地”“得”,把“的”“地”前面的修饰成分去掉,把“得”后面的补充部分去掉。
本句中主语是“壮士”,谓语是“眺望着”,宾语是“方向”。
(2)这道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语序不当,把“狼牙山上”放在“响起了”前面。
(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五个战士痛击追上来的敌人”和“五个战士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故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一边……一边……。
16.这两句话不能删掉,因为通过对敌人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了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注意对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时巩固复习,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结合本题中这两句话的内容,分析可以得出是不能删掉的,因为通过对敌人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了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17. 屹立 眺望 激动 18. 大 英雄气概 19.跳下悬崖 20.敌人啊,敌人,你们中计了,我们的群众和部队主力已经顺利转移,而你们还在这儿向上爬,我们已经胜利地完成了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解析】17.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矗立:指高耸地立着。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耸立:指高高地直立。
结合语境,五位壮士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狼牙山顶峰,此时他们是坚定不可动摇的,所以应选择词语“屹立”。
眺望:指从高处往远处看。遥望:指往远处望。俯视:指从高处往下看。
结合语境,他们站在狼牙山顶峰,看着群众和部队远去的方向,是从从高处往远处看,所以应选择词语“眺望”。
热烈:指情绪高昂,兴奋激动。热情:指热烈的感情。激动:指(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结合语境,班长马宝玉面对任务的胜利完成,和还在向上爬的敌人,此时他的感情是冲动的,所以应选择词语“激动”。
18.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在文中是表示声音“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所以这里“气壮山河”写出了五壮士的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19.本题考查概括小标题。
选段主要写了五位壮士看到群众和连队的顺利转移,面对敌人的包围,英勇跳崖的故事,可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即“跳下悬崖”。
20.本题考查对于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与理解本语段内容可知,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望着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可知他们此时内心是对任务顺利完成的欣慰和对敌人还不知情的嘲讽。
如:敌人啊,你们真愚蠢,我们的群众和部队主力已经顺利转移,你们却还在这儿向上爬!
21. 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丝毫都不害怕,不畏惧。 22.龇牙咧嘴 23. 心理 排比 24.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25.王二小 雨来 张嘎
【分析】2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解释“昂首挺胸”可以用拆词法,昂首:抬起头,挺胸:挺起胸脯。昂首挺胸指的是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解释“毫不畏惧”可以联系上下文。王朴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可以理解毫不畏惧指的是丝毫都不害怕,不畏惧。
2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的能力。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汉奸对待王朴的嘴脸是龇牙咧嘴。龇:露齿。张着嘴巴,露出牙齿。形容凶狠的样子。
2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划线句子连用三个“想起”,写出了王朴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的心理活动。
24.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面对日寇的东洋指挥刀,王朴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5.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信息的能力。抗日小英雄还有张嘎、海娃、雨来、王二小、李爱民、周银海、马秀英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