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开国大典》易错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开国大典》易错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6 07: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开国大典》易错点检测卷(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擎着(qǐng) 爆(bào)发 B.诞生(dàn) 旗帜(zhì)
C.瞻仰( zhān) 协(xié)商 D.外宾(bīn) 宣传(xuān)
2.开国大典。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打开 B.写 C.开办 D.创造
3.下列加点的“制服”和“海军穿着蓝制服”中“制服”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制服烈马 B.穿上制服 C.制服敌人 D.制服对手
4.读下列句子,选出对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 )
①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A.两个句子都传达出热烈、庄严的气氛。
B.句子①主要从会场布置方面衬托了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C.句子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阅兵式进行时现场的热烈气氛。
D.两个句子都写了动态的红旗,渲染了现场热烈的场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华丽的广告牌引得来往行人瞻仰。
B.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
C.上课了,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D.战士们的事迹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6.国庆佳节,同学自创一副对联,请为他补全对联,最佳的一项是(  )
上联:祖国山______水秀
下联:中华人杰地______
A.川 灵 B.川 广 C.清 广 D.清 灵
7.“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A.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B.人们的自觉性很高
8.“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表达了( )
A.人们强烈的感情
B.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
二、填空题
9.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旗帜 一( )掌声
一( )礼花 一( )宫灯
一( )画像 一( )坦克
10.词语解释(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________:预先决定或制定。
________:恭敬、庄严地立着。
________:恭敬地看。
________________: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来势凶猛,力量强大。
11.根据提示写四字词语。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形容掌声的四字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我能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人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1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等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会场的环境布置衬托出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描写了阅兵式上群众___________的场面,从中可以体会到群众___________的心情。
三、语言表达
14.按要求,改写子。
(1)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修改病句)
______
(2)工程师们核对并设计图纸后,开始施工。(修改病句)
_____
(3)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缩句)
______
(4)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5.这个片段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个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十里长街送总理
①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②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③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④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⑤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⑥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⑦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17.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1)事件发生的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环境: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对人物总体概括的是第______句话,第______句话是对人物的具体介绍。
(3)通过这样的场面描写,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人物的心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中的“焦急”和“耐心”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望灵车―→____________
20.“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里的“不约而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1.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展开了联想,请说出这段联想的作用: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B、C、D选项正确;
A.有误,擎着,读音qíng zhe。
2.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开:创造。
3.B
【详解】考查多义词的辨析能力。
制服:同“制伏”;(名)军人、机关工作者、学生等穿戴的有规定式样的服装。
A项,结合题干来看指驯服烈马。
B项,结合题干来看指服装。
C项,结合题干来看指强力压制使驯服敌人。
D项,结合题干来看指强力压制使驯服对手。
4.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句子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旗翻动比作波浪,渲染了现场热烈的场面。这是举行开国大典前会场的盛况,选项C“描写了阅兵式进行时现场的热烈气氛”说法有误。
故选C。
5.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
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瞻仰,意思是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A项中与广告牌搭配有误,可改为“驻足”。
故选A。
6.D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都是并列短语。
7.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理解。
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意思,分析表达效果。
读句子分析“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表示同时。“三十万人的目光同时投向主席台”说明了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8.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句子的理解。
理解文中语句,既要联系原文内容又要从句子内容着手分析,品析句子的常用方法有:从句子中的内容上来分析;从句子的修辞手法上来分析;从句子的整体感受上来分析。这个句子出自课文《开国大典》,“直奔”的意思是快速向目的地去,在文中指快速径直跑去,表现了群众迫不及待,急切和喜悦的心情。
9. 面 阵 簇 盏 幅 辆
【详解】本题考查量词的运用。
如:一面旗帜、一个旗帜。
一片掌声、一点掌声、一些掌声、一阵掌声。
一朵礼花、一团礼花、一簇礼花、一片礼花。
一盏宫灯。
一幅画像、一张画像、一个画像。
一辆坦克、一台坦克、一排坦克、一队坦克、一组坦克。
10. 预定 肃立 瞻仰 排山倒海
【详解】本题考查了根据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读意思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相关的词语。
预定:预先决定或制定。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来势凶猛,力量强大。
11. 排山倒海 惊天动地 人山人海 摩肩接踵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提示写词语,要求我们注意识记与积累。
(1)根据“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分析可知,本题可填写: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等。掌声雷动:鼓掌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动全场。形容非常热烈的欢乐场面。经久不息:指掌声和欢呼声长时间停息不下来。
(2)根据“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分析可知,本题可填写:熙来攘往、项背相望等。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项背相望:。原指前后相顾。后用来形容来往之人连续不断。
12.①亲自按动电钮。
②想起雷鸣般的掌声。
③受阅部队,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④戴着雪白的帽子,穿着蓝制服。
⑤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⑥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⑦整整齐齐地前进。
⑧六马并行,动作一致。
⑨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⑩拋手上的东西,欢呼雀跃。
【详解】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出自《开国大典》,主要内容:
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历时两个半小时,受阅部队共1.64万余人,场面非常壮观,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欣喜之情。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中的三个主要程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写开国大典举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写开国大典盛况,第五部分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形。全文层次十分清楚,读后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13. 庄严、隆重 鼓掌欢呼 激动、欢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这句话中,“迎风招展”形容旗帜随风飘动。“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等会场的环境,衬托了开国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
(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句话中,“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描写了阅兵式上群众鼓掌欢呼的场面,结合“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分析可知,这句话体现了群众激动、欢喜的心情。
14.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工程师们设计并核对了图纸后,开始施工。 会场上爆发出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
【详解】(1)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搭配不当,“眼睛”改为“目光”。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工程师们核对并设计图纸后,开始施工。”词序混乱,应该是先“设计”后“核对”。
(3)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
在这里我们去掉修饰部分“一阵排山倒海的”。
(4)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去掉修饰部分“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中央人民政府的”。
15.主要写了开国大典上阅兵的场景以及人们激动的状态。 16.表达了作者激动振奋、骄傲自豪的心情。
【解析】15.考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解答时可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一些关键性的句子,进行概括。
通过阅读这个片段,从“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与“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可知,这个片段上主要描写了开国大典上阅兵的场景与人民激动的场面。
16.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结合要细读选文,细细揣摩作者的情感。
通过第二自然段内容“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可知,在开国大典上人民军队的威武与雄壮激起了作者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故这个片段表达了作者激动振奋、骄傲自豪的心情。
17. 傍晚 长安街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②③④ ⑤⑥⑦ 我感受到了沉重、悲伤的气氛。 人们为失去这样的好总理感到悲痛。 18.不矛盾。 从表面上看,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悼念、崇敬周总理这一点上是统一的;“焦急”是写老奶奶急于见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指不管等多久,她也要等下去。 19. 等灵车 送灵车 20. 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行动一致 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 21.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能力。“夜幕开始降下来”说明时间是傍晚。“长安街两旁”说明了地点。环境在文章的开头。对人物的概括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就可以。通过环境和人物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悲痛。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首先要理解“焦急、耐心”,接着结合文章来分析,“焦急”是写老奶奶急于见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指不管等多久,她也要等下去。所以不矛盾。
1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文章第一段写人们在长安街望着,即望灵车。倒数第二自然段,灵车渐渐远去,即送灵车。
2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不约而同:没有约定而彼此行动一致。文中指大家没有约定就直了身体,摘下帽子,表达了大家对周总理的尊敬,与无限怀念。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通过写总理昔日的音容笑貌,更能展现出他的好,也能表现出大家对周总理的怀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