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3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3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0-15 21:11:34

文档简介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单项选择题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目的是( )
A.北上抗日 B.进行战略大转移
C.工作重点的转移 D.建立和扩大新的革命根据地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举行“重走红军路”知识问答活动。其中有一题是:请你找出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正确答案是( )
①遵义 ②井冈山 ③瑞金 ④上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毛泽东写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红军反“围剿”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4.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入侵中国华北 B.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C.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5.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红军长征的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湘江战役 ③飞夺泸定桥 ④四渡赤水 ⑤巧渡金沙江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④⑤③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③④⑤  
6.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D.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7.在毛泽东所作的《长征》一诗中,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是指( )
A.中央红军 B.全体工农红军
C.红一、二、三方面军 D.红一、二、四方面军
8.长征途中,中央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通过草地
二、综合题
9.阅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回答下列问题:
(1)“长征”一词有着深刻的内涵。说它“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征”有“征途”、“征服”等意义,如红军长征过程中征服了诸多困难,请问哪两个军事行动最能说明中央红军征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2)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出哪些具体的事件?
(3)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从整个革命历程来看,长征只是党和人民军队走过的一小段。请问,这一小段折射出中国革命历程的什么特点?
10.阅读下列材料
七十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生存和信念,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程,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七十多年后,中央电视台、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欲联合制作大型电视行动“我的长征”(由崔永元担纲主持),将有另一群人沿着这条道路再次远征,他们也会面对无数的挑战和未知。 阅读上面材料,请回答: (1)七十多年前,有一群人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程(长征)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途中召开的生死攸关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
(3)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意义?
你认为七十多年后举办的“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有什么重要意义(至少一条)
三.探究园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什么选择去陕北等地?
第13课
一、1B 2A 3B 4D 5C 6D 7D 8B
二、
9.
(1)路途遥远;翻过雪山、通过草地;
(2)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雪山;
(3)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党的正确的领导、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等;
(4)道路曲折,充满艰辛等。
10.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遵义会议;
(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学习革命前辈的长征精神等。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目标】长征的开始(√) 遵义会议(√√√) 长征的胜利(√)
【知识梳理】







一、长征的开始
原因
由于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
1933年到1935年
地点
中央革命根据地
二、遵义会议(伟大转折)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遵义
内容
1、全力解决 博古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的错误指挥 ,取消了 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肯定了 毛泽东的主张 。
2、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
这次会议挽救了 党 ,挽救了 红军 ,挽救了 革命 ,是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的胜利
胜利会师(时间、地点、主力)
1935年10月
红一军、红二军、红四军
意义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 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 红军和党的基干力量 ,使 中国转危为安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D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右图是中共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的会议中,属于在这一“征途”中召开的是( C )
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3、图中小楼里曾召开的会议,从事实上被确立了谁为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 D )
A.周恩来   B.朱德   C.邓小平   D.毛泽东
4、下列哪一词语能形象的概括这次会议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 )
A.开天辟地  B.焕然一新  C.生死攸关  D.光明前途
某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体会长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据此完成5-7题。
5、根据所学知识,“重走长征路”的正确路线是(C )
A.瑞金-遵义-吴起镇-泸定桥  B.瑞金-泸定桥-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泸定桥-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泸定桥-遵义
6、下列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的总结中,正确的是(C )
A.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7、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 D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飞夺泸定桥 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2006年4月9日报道: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今天正式启动。行动以重走长征路为主线,通过记者和志愿队员的亲历,回顾历史,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和豪迈,展示长征沿途的新变化。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为什么被迫开始长征?从哪一年开始?
因为第五次“围剿”失败,从1933年
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一次什么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
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拯救了革命,是中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标志是什么?
重走长征路,发扬长征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后,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何为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具艰辛的乐观想主义精神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英雄主义精神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 握
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地图了解历史
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
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思想意识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爱军情感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 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A. 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 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 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 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布置活动,巩固新课
1、根据65——67页活动课三《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选题、选材,组内协作完成一篇导游词,通过网站《史海撷珠》的留言板上传,老师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
2、提醒学生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课件44张PPT。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点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重点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原因篇过程篇影响篇——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经历的过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二、漫步历史长廊,汲取知识精华战地日记(一)1934年9月6日阴 今天的天气阴沉沉的,让人闷得发慌,正如我们的心情。
老蒋在对我们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围剿没赚到什么便宜后,接着又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但这次,同志们虽然仗打得很辛苦,但我们坚持了一年了,也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看着身边的同志一个个倒下了,我们都很难过。为什么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我们的前途在哪里? 1.为什么红军奋战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这次战争的最终结果如何?2.这次反围剿失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思考客观:敌人势力的强大主观: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左”的错误指挥)原因篇五次反“围剿”的力量对比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辩一辩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正确?工农红军的长征实际上就是一次战争失败后的大逃跑。不对,它只是在战争暂时失利的情况下的一次战略转移。四渡
赤水 巧渡
金沙江强渡
乌江 遵义会议
(1935.1)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渡过
湘江放弃去湘西
改道贵州 强渡
大渡河过雪山、过草地 飞夺
泸定桥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10)过程篇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长征精神却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重走长征路,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感受那伟大的征程。重走长征路第一站:瑞金(红色故都)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湘 江第二站:湘江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长征途中,红军拼死冲杀,突破了敌人四道防锁线,渡过了湘江,但是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长征途中,敌人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不去湘西,改道贵州,夺取遵义的正确决定第三站:乌江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四站:遵义遵义会议:1935.1.内容:集中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由毛泽东和周恩来指挥。
意义: 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点击画面
播放视频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经历了很多挫折,经受了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4年14年转折点 古镇赤水第五站:赤水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中央红军第一次渡赤水河的渡口——土城红军二渡赤水河渡口——太平渡红军三渡赤水河渡口——茅台渡口红军四渡赤水河渡口——二郎滩 毛泽东同志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是红军作战史上的光辉范例第六站:金沙江巧渡金沙江:四度赤水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第七站:大渡河、泸定桥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头,为主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第八站:爬雪山 长征路上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红军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进入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第九站:过草地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有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战士倒下。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第十站:胜利会师的吴起镇、会宁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他们分别从什么地点出发的?试沿着他们的道路再进行一次长征。想一想示

图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瑞金吴起镇遵义大渡河金沙江赤水乌江湘江会宁图例红一方面军长征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甘孜其他红军长征路线重要地点 河流 红军在这里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红军巧渡金沙江,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战地日记(三)1936年10月21日晴 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到达陕北已经一年了,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我们却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摆脱了老蒋的追击。
这两天,我们同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了,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我们相信只要保存下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江泽民影响篇 红军长征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长征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长征精神指什么?
意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请思考 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红军能够克服这些困难靠的是什么?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缺少粮食等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毛泽东长征原因 “左”倾错误的泛滥(根本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直接原因)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参加部队: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经过 意义 突破四道防线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巧渡金沙江 翻越夹金山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 陕北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①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精华,成为日后革命的主力 ③在途中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火种 三.小结四、达标检测1.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2006年5月,央视主持人翠永元带领21名体验者重走长征路。这支队伍在出发前,计划在我们贵州境内应走的地方有( )
①遵义 ②赤水 ③乌江 ④黄果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A3.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曾激动地向同学们讲述着几十年前那一幕幕艰难困苦的场面。下面地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的讲述中的是 ( )
A.湘江 B.松花江 C.乌江 D.赤水河 4.1935年10月,毛泽东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赋诗一首《七律·长征》,其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这首诗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
A.井冈山会师 B.遵义会议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BC生生不息长征精神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