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习专题(四)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习专题(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2 00:00:0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年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习专题(四)
一、单选题
1.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  )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湖畔诗社 D.春柳社
【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沈从文以哪部短篇小说的发表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A.《丈夫》 B.《牛》 C.《柏子》 D.《炉边》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沈从文的创作,以1928年8月发表的《柏子》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25——1928)的小说创作,一般认为,多数可以看成是散文,或者是以散文笔致写成的短篇小说,艺术上显得幼稚而粗糙,可以称之为习作阶段。主要作品集有《蜜柑》、《鸭子》、《雨后及其他》、《爱管闲事的人》、《老实人》、《呆官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这一阶段的创作,基本主题虽初露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不够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字的纯净度也较差。
故答案为:C
【点评】1929年以后,他创作显著成熟了,尤其进入30年代后,他认真研究了新文学的创作,对鲁迅、郁达夫、张资平、冰心、许地山、废名、凌叔华、老舍等人的创作得失,进行了潜心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创作和新文学的创作,发表了《论中国创作小说》、《从现实学习》、《水云》、《废邮存底》及十多篇作家论等一系列关于创作的思考与理论文章,这使得沈从文的创作获得了升华和自觉,在小说创作上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3.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以最聪明的角色出现,是因为猫头鹰(  )
A.头脑聪明 B.活得长久
C.与人长得相似 D.经常保持思考的表情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猫头鹰与人相似主要不是因为具有大眼睛,而是面盘,猫头鹰的双眼都在头的前方,并且大部分的猫头鹰是具有面盘的。这样猫头鹰长着一张脸一样(大部分的鸟的眼睛都是在头部两侧),的确和人相似。关于经常保持思考的表情,倒是也因为上面一点。猫头鹰的眼球虽然不能转动,(它们没办法做斗鸡眼了),但是眼睛很大,而白天多在睡觉。人们看到它们的时候也就多在睡觉,然后睁开一只眼来看人,神态沉稳,活像神庙里的占卜师。
故答案为:D
【点评】白天见到的猫头鹰经常眨着大眼睛,却又不轻易活动,一副沉稳和睿智的学究样子。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被描绘成戴着博士帽或眼镜,意寓“聪明”。
4.在现代文学史上,主要以田园牧歌风格著称的小说家是(  )
A.废名 B.张爱玲 C.芦焚 D.凌叔华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京派,是现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性美。其中,废名的乡土小说清新淡雅,质朴敦厚,仿佛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而描绘得和谐、纯朴的乡土生活,以此表现本真人性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传达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
故答案为:A
【点评】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诗人、学者,人们称他是30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等,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废名的小说创作,以他30岁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和长篇小说《桥》等;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等。“诗化”、“田园牧歌”是他第一个时期的主要风格;“现实性”、“涩味”是他第二个时期的主要风格。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
A.鬼节 B.死节 C.冥节 D.寒食节
【答案】D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清明节旨在祭祖扫墓,所以又称“鬼节”、“死节”、“冥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旨在纪念介子推,期间禁烟火,吃冷食。容易与清明节混淆的还有“上巳节”,上巳节有水边洗濯污垢与春游的传统。
【点评】考查中国古典文化常识。
6.《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
A.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B.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纠葛
C.虎妞、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D.祥子与刘四、虎妞的矛盾冲突
【答案】A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骆驼祥子》的结构是以祥子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主干,一线串珠地组织构思,安排情节,显得不枝不蔓,紧凑集中,落笔谨严,布局妥帖,使祥子的性格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得以充分展开。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将祥子买车所遇到的一系列事和他与虎妞婚姻的喜悲剧一件件地串连起来。
故答案为:A
【点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7.艺术形象“祁家老太爷”出自哪部小说?(  )
A.《四世同堂》 B.《骆驼祥子》
C.《家》 D.《月牙儿》
【答案】A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四世同堂》主要人物之一的祁家老太爷是北平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渗透着浓重的传统色彩。他们虽然是城里人,骨子里仍是农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这些人的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
故答案为:A
【点评】《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8.一直称自己是“乡下人”的作家是(  )
A.王统照 B.赵树理 C.沈从文 D.柳青
【答案】C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沈从文总自称“乡下人”,既是自嘲自己不会城里人的善变,也是坚持自己乡下人的固执和真诚。他不是不知灵活机变,只是不肯为之。因为这种坚持,他当然难免寂寞,尤其是后半生。但正因这种坚持,才让他在寂寞中默默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荦荦大家,又创造了后半生的奇迹,完成了从一个作家到著名学者的华丽转变。寂寞是他的选择,为了心中的真诚和真理。他自称“乡下人”,就是这种坚持的反映。
故答案为:C
【点评】沈从文,民国时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因写作他的故乡——湘西的风土人情而蜚声文坛,从一个“北漂”的文学青年一跃成为“天才作家”和大学教授。沈从文的笔下描绘的,是充满地域特色的湘西,以及那里生活的湘西人:那里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他描写湘西人生活中的艰难、无奈,也描写他们的爱与美,喜与忧,描写没有污染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人们通过他的文字,认识湘西,凤凰。沈从文,也迅速成为有着鲜明特色和风格的乡土作家。
9.“寻根文学”的首倡者是谁?(  )
A.阿城 B.韩少功 C.王安忆 D.张抗抗
【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故答案为:B
【点评】韩少功,祖籍湖南澧县,著名作家。曾获境内外奖项: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2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2007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杰出作家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
10.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是(  )
A.刘心武的《班主任》 B.卢新华《伤痕》
C.叶辛《蹉跎岁月》 D.张贤亮《灵与肉》
【答案】A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
【解析】【分析】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长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此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故答案为:A
【点评】讲述了被长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
11.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的作品(  )
A.《花园街五号》 B.《乔厂长上任记》
C.《沉重的翅膀》 D.《新星》
【答案】B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
【解析】【分析】《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创作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开辟了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新局面,成为中国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其情节模式,如“新官上任式”、“改革与保守相斗式”、”改革+爱情式“,成为后来者竞相模仿的对象。
故答案为:B
【点评】小说讲述了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坚毅的英雄形象,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成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
12.不属于“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  )
A.刘恒 B.刘震云 C.池莉 D.刘索拉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新写实小说,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既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从总体情况看 ,新写实小说早期的代表性文本 ,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等的发表时间都略迟于先锋小说,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注意引发热烈讨论,并得到正式的命名则更后于先锋小说。
故答案为:D
【点评】刘索拉是一位音乐家、作曲家,也曾经被视为中国真正的“现代派”的作家。刘索拉的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
13.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中最具影响的人物典型是谁?(  )
A.陈奂生 B.牛百岁 C.禾禾 D.小月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高晓声,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其创作多取材于苏南农村生活,“陈奂生系列”小说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变革对普通农民命运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农民身上的劣根性。
故答案为:A
【点评】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他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小说集《79小说集》、《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高晓声1984年小说集》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散文集《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活、思考、创作》等。
14.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是谁?(  )
A.阿来 B.张洁 C.贾平凹 D.麦家
【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张洁,女。辽宁抚顺人。中共党员。《祖母绿》获全国1983—1984年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故答案为:B
【点评】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小说、散文、随笔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张洁文集》(4卷)、《中国当代作家选集》、《国际文学大奖得主自选文库》、《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10多部,游记文学集《域外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 曾获1989年度意大利马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别获1978年(首届)、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5.下列那部作品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  )
A.《平凡的世界》 B.《穆斯林的葬礼》
C.《尘埃落定》 D.《狼图腾》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B.《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该作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C.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认为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
D.《狼图腾》,是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姜戎。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故答案为:D
【点评】《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狼图腾》中的狼,以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形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它强悍、智慧、温情以及为了自由尊严以命相拼。《狼图腾》生动地揭示了草原万物生态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狼对整个草原和生态的巨大贡献。
16.下列不属于史铁生的作品的是(  )
A.《门外青山》 B.《命若琴弦》
C.《我与地坛》 D.《合欢树》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门外青山》作者吴念真。
B.《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是史铁生。
C.《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
D.《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
故答案为:A
【点评】史铁生曾发表文学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等。在《命若琴弦》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7.以下属于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的是(  )
A.《史记》 B.《汉书》 C.《诗经》 D.《尚书》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典籍
【解析】【分析】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尚书》。
故答案为:D
【点评】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18.下列选项中,倡导中唐古文运动的是(  )
A.司马迁 B.柳宗元 C.韩愈 D.欧阳修
【答案】C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1] 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故答案为:C
【点评】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19.“二十四史”在体例上属于_______史书。(  )
A.编年体 B.纪传体 C.国别体 D.纪事本末体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
【解析】【分析】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故答案为:B
【点评】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20.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最富盛名,代表了我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  )
A.《小石潭记》 B.《永州八记》
C.《柳州八记》 D.《石钟山记》
【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故答案为:B
【点评】《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部分教科书简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A.“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B.“三班”(班彪、班固、班昭)
C.“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D.“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答案】C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是朱德元帅《题眉山三苏祠》的赞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士瞻仰三苏风采,都禁不住为苏氏厚重的家学所倾动。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和父亲苏洵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选,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苏轼、苏辙兄弟在政治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
故答案为:C
【点评】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22.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的是(  )
A.《诗经》 B.《春秋》 C.《论语》 D.《国语》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典籍
【解析】【分析】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故答案为:C
【点评】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3.以下不属于朱自清的作品的是(  )
A.《荷塘月色》 B.《背影》
C.《春》 D.《故都的秋》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答案为:D
【点评】《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24.以下不属于毕淑敏的散文的是(  )
A.《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B.《我很重要》
C.《朝花夕拾》 D.《素面朝天》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故答案为:C
【点评】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25.“新文学运动”开始了白话散文的创作,形成峻冷峭拔风格的作家是(  )
A.胡适 B.鲁迅 C.朱自清 D.冰心
【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新文学运动发展期的散文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风格上形成了鲁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徐志摩的浓艳绚丽等。
故答案为:B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26.1946年10月,抗议美国扶持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爱设文眼的现代散文家是(  )
A.茅盾 B.朱自清 C.老舍 D.郭沫若
【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故答案为:B
【点评】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卜的背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小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慢慢淡去,景越淡情越浓人越远心越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余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荷塘月色》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27.主张“人性本善”的是孟子,那么,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谁(  )
A.老子 B.孔子 C.孙子 D.荀子
【答案】D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
【解析】【分析】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8.我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
A.楚庄王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越王勾践
【答案】D
【知识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终能够苦尽甘来。《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答案为:D
【点评】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9.下列作者中,属于台湾散文作家的是(  )
A.林徽因 B.菡子 C.杨绛 D.林清玄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故答案为:D
【点评】林清玄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30.“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语出自(  )
A.班昭《为兄上书》 B.司马迁《报任安书》
C.杨恽《报孙会宗书》 D.邹阳《狱中上梁上书》
【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一句话。
故答案为:B
【点评】究,研究。际,缝隙。究天人之际,就是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天代表自然,人相当于社会中的人,这是指对空间的研究。
通,就是弄通。通古今之变,就是从时间上来研究自然社会的变化。成一家之言,这是做学问的谦虚,也是必备的一句话。司马迁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任何人都不要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面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纷繁复杂的境况,审视古今奇奇怪怪的变化多端,我们不能不认真探索,细心考究,我们得出的结论之多也只是一家之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年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习专题(四)
一、单选题
1.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  )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湖畔诗社 D.春柳社
2.沈从文以哪部短篇小说的发表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A.《丈夫》 B.《牛》 C.《柏子》 D.《炉边》
3.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以最聪明的角色出现,是因为猫头鹰(  )
A.头脑聪明 B.活得长久
C.与人长得相似 D.经常保持思考的表情
4.在现代文学史上,主要以田园牧歌风格著称的小说家是(  )
A.废名 B.张爱玲 C.芦焚 D.凌叔华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
A.鬼节 B.死节 C.冥节 D.寒食节
6.《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
A.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B.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纠葛
C.虎妞、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D.祥子与刘四、虎妞的矛盾冲突
7.艺术形象“祁家老太爷”出自哪部小说?(  )
A.《四世同堂》 B.《骆驼祥子》
C.《家》 D.《月牙儿》
8.一直称自己是“乡下人”的作家是(  )
A.王统照 B.赵树理 C.沈从文 D.柳青
9.“寻根文学”的首倡者是谁?(  )
A.阿城 B.韩少功 C.王安忆 D.张抗抗
10.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是(  )
A.刘心武的《班主任》 B.卢新华《伤痕》
C.叶辛《蹉跎岁月》 D.张贤亮《灵与肉》
11.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的作品(  )
A.《花园街五号》 B.《乔厂长上任记》
C.《沉重的翅膀》 D.《新星》
12.不属于“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  )
A.刘恒 B.刘震云 C.池莉 D.刘索拉
13.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中最具影响的人物典型是谁?(  )
A.陈奂生 B.牛百岁 C.禾禾 D.小月
14.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是谁?(  )
A.阿来 B.张洁 C.贾平凹 D.麦家
15.下列那部作品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  )
A.《平凡的世界》 B.《穆斯林的葬礼》
C.《尘埃落定》 D.《狼图腾》
16.下列不属于史铁生的作品的是(  )
A.《门外青山》 B.《命若琴弦》
C.《我与地坛》 D.《合欢树》
17.以下属于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的是(  )
A.《史记》 B.《汉书》 C.《诗经》 D.《尚书》
18.下列选项中,倡导中唐古文运动的是(  )
A.司马迁 B.柳宗元 C.韩愈 D.欧阳修
19.“二十四史”在体例上属于_______史书。(  )
A.编年体 B.纪传体 C.国别体 D.纪事本末体
20.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最富盛名,代表了我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  )
A.《小石潭记》 B.《永州八记》
C.《柳州八记》 D.《石钟山记》
2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A.“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B.“三班”(班彪、班固、班昭)
C.“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D.“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2.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的是(  )
A.《诗经》 B.《春秋》 C.《论语》 D.《国语》
23.以下不属于朱自清的作品的是(  )
A.《荷塘月色》 B.《背影》
C.《春》 D.《故都的秋》
24.以下不属于毕淑敏的散文的是(  )
A.《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B.《我很重要》
C.《朝花夕拾》 D.《素面朝天》
25.“新文学运动”开始了白话散文的创作,形成峻冷峭拔风格的作家是(  )
A.胡适 B.鲁迅 C.朱自清 D.冰心
26.1946年10月,抗议美国扶持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爱设文眼的现代散文家是(  )
A.茅盾 B.朱自清 C.老舍 D.郭沫若
27.主张“人性本善”的是孟子,那么,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谁(  )
A.老子 B.孔子 C.孙子 D.荀子
28.我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
A.楚庄王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越王勾践
29.下列作者中,属于台湾散文作家的是(  )
A.林徽因 B.菡子 C.杨绛 D.林清玄
30.“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语出自(  )
A.班昭《为兄上书》 B.司马迁《报任安书》
C.杨恽《报孙会宗书》 D.邹阳《狱中上梁上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沈从文的创作,以1928年8月发表的《柏子》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25——1928)的小说创作,一般认为,多数可以看成是散文,或者是以散文笔致写成的短篇小说,艺术上显得幼稚而粗糙,可以称之为习作阶段。主要作品集有《蜜柑》、《鸭子》、《雨后及其他》、《爱管闲事的人》、《老实人》、《呆官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这一阶段的创作,基本主题虽初露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不够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字的纯净度也较差。
故答案为:C
【点评】1929年以后,他创作显著成熟了,尤其进入30年代后,他认真研究了新文学的创作,对鲁迅、郁达夫、张资平、冰心、许地山、废名、凌叔华、老舍等人的创作得失,进行了潜心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创作和新文学的创作,发表了《论中国创作小说》、《从现实学习》、《水云》、《废邮存底》及十多篇作家论等一系列关于创作的思考与理论文章,这使得沈从文的创作获得了升华和自觉,在小说创作上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3.【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猫头鹰与人相似主要不是因为具有大眼睛,而是面盘,猫头鹰的双眼都在头的前方,并且大部分的猫头鹰是具有面盘的。这样猫头鹰长着一张脸一样(大部分的鸟的眼睛都是在头部两侧),的确和人相似。关于经常保持思考的表情,倒是也因为上面一点。猫头鹰的眼球虽然不能转动,(它们没办法做斗鸡眼了),但是眼睛很大,而白天多在睡觉。人们看到它们的时候也就多在睡觉,然后睁开一只眼来看人,神态沉稳,活像神庙里的占卜师。
故答案为:D
【点评】白天见到的猫头鹰经常眨着大眼睛,却又不轻易活动,一副沉稳和睿智的学究样子。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被描绘成戴着博士帽或眼镜,意寓“聪明”。
4.【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京派,是现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性美。其中,废名的乡土小说清新淡雅,质朴敦厚,仿佛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而描绘得和谐、纯朴的乡土生活,以此表现本真人性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传达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
故答案为:A
【点评】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诗人、学者,人们称他是30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等,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废名的小说创作,以他30岁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和长篇小说《桥》等;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等。“诗化”、“田园牧歌”是他第一个时期的主要风格;“现实性”、“涩味”是他第二个时期的主要风格。
5.【答案】D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清明节旨在祭祖扫墓,所以又称“鬼节”、“死节”、“冥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旨在纪念介子推,期间禁烟火,吃冷食。容易与清明节混淆的还有“上巳节”,上巳节有水边洗濯污垢与春游的传统。
【点评】考查中国古典文化常识。
6.【答案】A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骆驼祥子》的结构是以祥子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主干,一线串珠地组织构思,安排情节,显得不枝不蔓,紧凑集中,落笔谨严,布局妥帖,使祥子的性格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得以充分展开。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将祥子买车所遇到的一系列事和他与虎妞婚姻的喜悲剧一件件地串连起来。
故答案为:A
【点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7.【答案】A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四世同堂》主要人物之一的祁家老太爷是北平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渗透着浓重的传统色彩。他们虽然是城里人,骨子里仍是农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这些人的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
故答案为:A
【点评】《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8.【答案】C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沈从文总自称“乡下人”,既是自嘲自己不会城里人的善变,也是坚持自己乡下人的固执和真诚。他不是不知灵活机变,只是不肯为之。因为这种坚持,他当然难免寂寞,尤其是后半生。但正因这种坚持,才让他在寂寞中默默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荦荦大家,又创造了后半生的奇迹,完成了从一个作家到著名学者的华丽转变。寂寞是他的选择,为了心中的真诚和真理。他自称“乡下人”,就是这种坚持的反映。
故答案为:C
【点评】沈从文,民国时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因写作他的故乡——湘西的风土人情而蜚声文坛,从一个“北漂”的文学青年一跃成为“天才作家”和大学教授。沈从文的笔下描绘的,是充满地域特色的湘西,以及那里生活的湘西人:那里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他描写湘西人生活中的艰难、无奈,也描写他们的爱与美,喜与忧,描写没有污染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人们通过他的文字,认识湘西,凤凰。沈从文,也迅速成为有着鲜明特色和风格的乡土作家。
9.【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故答案为:B
【点评】韩少功,祖籍湖南澧县,著名作家。曾获境内外奖项: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2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2007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杰出作家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
10.【答案】A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
【解析】【分析】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长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此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故答案为:A
【点评】讲述了被长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
11.【答案】B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
【解析】【分析】《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创作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开辟了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新局面,成为中国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其情节模式,如“新官上任式”、“改革与保守相斗式”、”改革+爱情式“,成为后来者竞相模仿的对象。
故答案为:B
【点评】小说讲述了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坚毅的英雄形象,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成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
12.【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新写实小说,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既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从总体情况看 ,新写实小说早期的代表性文本 ,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等的发表时间都略迟于先锋小说,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注意引发热烈讨论,并得到正式的命名则更后于先锋小说。
故答案为:D
【点评】刘索拉是一位音乐家、作曲家,也曾经被视为中国真正的“现代派”的作家。刘索拉的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
13.【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高晓声,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其创作多取材于苏南农村生活,“陈奂生系列”小说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变革对普通农民命运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农民身上的劣根性。
故答案为:A
【点评】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他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小说集《79小说集》、《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高晓声1984年小说集》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散文集《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活、思考、创作》等。
14.【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张洁,女。辽宁抚顺人。中共党员。《祖母绿》获全国1983—1984年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故答案为:B
【点评】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小说、散文、随笔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张洁文集》(4卷)、《中国当代作家选集》、《国际文学大奖得主自选文库》、《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10多部,游记文学集《域外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 曾获1989年度意大利马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别获1978年(首届)、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5.【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B.《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该作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C.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认为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
D.《狼图腾》,是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姜戎。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故答案为:D
【点评】《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狼图腾》中的狼,以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形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它强悍、智慧、温情以及为了自由尊严以命相拼。《狼图腾》生动地揭示了草原万物生态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狼对整个草原和生态的巨大贡献。
16.【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门外青山》作者吴念真。
B.《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是史铁生。
C.《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
D.《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
故答案为:A
【点评】史铁生曾发表文学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等。在《命若琴弦》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7.【答案】D
【知识点】文化典籍
【解析】【分析】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尚书》。
故答案为:D
【点评】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18.【答案】C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1] 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故答案为:C
【点评】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19.【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
【解析】【分析】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故答案为:B
【点评】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20.【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故答案为:B
【点评】《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部分教科书简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1.【答案】C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是朱德元帅《题眉山三苏祠》的赞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士瞻仰三苏风采,都禁不住为苏氏厚重的家学所倾动。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和父亲苏洵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选,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苏轼、苏辙兄弟在政治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
故答案为:C
【点评】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22.【答案】C
【知识点】文化典籍
【解析】【分析】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故答案为:C
【点评】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3.【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答案为:D
【点评】《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24.【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故答案为:C
【点评】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25.【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新文学运动发展期的散文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风格上形成了鲁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徐志摩的浓艳绚丽等。
故答案为:B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26.【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故答案为:B
【点评】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卜的背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小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慢慢淡去,景越淡情越浓人越远心越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余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荷塘月色》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27.【答案】D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
【解析】【分析】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8.【答案】D
【知识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终能够苦尽甘来。《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答案为:D
【点评】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9.【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故答案为:D
【点评】林清玄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30.【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一句话。
故答案为:B
【点评】究,研究。际,缝隙。究天人之际,就是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天代表自然,人相当于社会中的人,这是指对空间的研究。
通,就是弄通。通古今之变,就是从时间上来研究自然社会的变化。成一家之言,这是做学问的谦虚,也是必备的一句话。司马迁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任何人都不要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面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纷繁复杂的境况,审视古今奇奇怪怪的变化多端,我们不能不认真探索,细心考究,我们得出的结论之多也只是一家之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