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5 14:00:46

文档简介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15*3=45分)
1.(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2.(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妖言容易引发损害国家统治稳定的叛乱,因而备受统治者重视。秦代存在“行沃(同妖)律”甚至不惜兴起大狱,汉文帝废除诽谤妖盲之法,东汉统治者曾多次针对妖言案颁布赦令。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国家统治坚持以妖言人罪 B.全面废除关于妖言的法律
C.统治者反省和慎重的态度 D.政治制度受到鬼神论影响
3.(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唐代盛行多种体育运动,其中徒步持杖打球的“步打球”(见下图),因危险系数相对较低、娱乐性强而备受男女喜爱。诗人王建曾描写宫廷比赛的盛况:“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这折射出唐代(  )
A.社会生活开放而丰富多彩 B.外来娱乐文化已占据主导
C.宫廷体育开始向民间扩展 D.宫廷生活追求奢靡和享乐
4.(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如表为明朝官方对常熟县人口的统计情况。据表可知,明朝常熟县人口统计表(  )
年份 户 口
洪武四年(1371年) 62 285 247 104
永乐十年(1412年) 66 327 284 671
天顺六年(1462年) 83 558 367 600
成化八年(1472年) 87 474 381 577
成化十八年(1482年) 87 474 381 577
弘治五年(1492年) 88 044 381 577
A.专制统治导致了基层治理体系崩坏
B.高产粮食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增长
C.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
D.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
5.(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清代,在以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人口压力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引力的作用下,迅速增加的人口被强大的冲击波从中心地区甩向四面八方,辐射到边疆山区、海岛。这一移民过程客观上(  )
A.解决了中心地区的人地矛盾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要求
6.(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  )
A.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 B.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
C.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 D.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
7.(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复兴国学”“对抗欧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往往认定中国文化史上与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相符合的成分为中国的国粹。据此可知,国粹主义(  )
A.主张中体西用 B.受到西学影响
C.全面复兴旧学 D.提倡民主革命
8.(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1928年10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强调,我们目前对一般工农群众的宣传,须极力揭破军阀及豪绅欺骗工农政策,多发表本党的主张。苏维埃、土地革命、共产主义、红军、暴动队,都须制定专门宣传纲要,加紧宣传,深入到群众的脑海中。此种做法(  )
A.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意识
B.促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C.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
D.清算了思想上“左”和右的错误
9.(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
A.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10.(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 1956年初,一份关于初级合作社组织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采纳,该方案明确规定要为妇女保留一定比例的领导席位,要求对产后妇女采取保护措施,呼吁要在农忙季节建立托儿设施,保证男女同工同酬。该方案意在(  )
A.打破传统伦理秩序 B.推进农业集体化
C.突破男尊女卑观念 D.保障妇女权益
11.(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我国国营企业利改税之前,国家对其实行“统收统支”,即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企业需要花钱由国家拨给。1983年开始,大型国营企业按利润55%税率缴纳所得税,中小型国企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企业缴税留有一定利润,自负盈亏。这项改革(  )
A.加重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负担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推动国营企业融入市场经济 D.扩大了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12.(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从15世纪中期开始,意大利城市上层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热衷于建造豪华的私人宫邸、别墅和花园。与此同时,他们对各种奢侈品——艺术品、书籍和来自东方的商品产生浓厚的消费热情。这一变化(  )
A.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B.反映了拜金主义已占据主流
C.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D.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社会生活
13.(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英语 gentleman(绅士)一词从法语 gentilhomme(贵族)演变而来,它的含义随着时代变化而扩大,每隔一段时间,所指的人的社会地位就更低一点,最终被用来泛指所有公民。这种变化(  )
A.促进君主立宪制完善 B.受到了宗教改革影响
C.冲击英国的君主专制 D.反映了民主化的过程
14.(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在国内推行“生产合理化运动”,革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泰罗制(以科学管理来组织企业生产)和福特制(以流水装配线提高效率)就是这一运动的典型代表。这其中隐藏着的主要问题是(  )
A.忽视了全球化发展的世界趋势 B.对法西斯的极权势力缺乏警惕
C.民众的实际购买力未同步提高 D.精神文化生活跟不上物质水平
15.(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不结盟运动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反对富国剥削穷国,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是不结盟运动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它的伟大作用和意义之所在。下面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是冷战的产物,随冷战结束而衰落
B.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C.中国一贯坚持不结盟,是不结盟运动忠实伙伴
D.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格局形成
二、非选择题。
16.(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粟米。宋朝时期,正仓主要征收皇粮国税,各州县义仓,主要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常平仓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粟米,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嘉靖十四年,户科给事中管怀理言仓场钱粮皆户部职掌”,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
——摘编自李春媚《论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其中位于洛阳的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粮食储备的社会功能。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四方铭文砖的文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内容对研究唐代社会的史料价值。
17.(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20世纪,尤其是1945年以来,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它们对一些以欧洲为核心的概念和国际法原则、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国际法还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等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国际法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原因。
18.(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建立后,洋务运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专题。最初,学者往往依据范文澜与胡绳对洋务运动的描迷与评判进行研究。但在1954年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由此被打入学术研究的“冷宫”。直到1961—1964年,洋务运动研究迎来小高潮,除了对洋务运动宏观意义上的性质讨论关外,在具体史实和相关洋务人物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恶化,小高潮昙花一现。
1979之后的二十年,学界发表洋务运动史的专论超过623篇,综合性专著、论文集、史料资料集,等等,举凡也有数十种之多,此外,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相继召开。这些研究既有对洋务运动研究范式理论宏观意义上的检讨与检讨,也有个案实证研究的深入与新专题领域的拓展,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洋务运动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摘编自邱志红《60余年来国内洋务运动史研究述评》
综合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情晰。)
19.(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危机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尽管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趋势,却不意味着现代化是理想的“天国”,现代社会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恰恰相反,现代化在解决某些问题(如物质匮乏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精神匮乏问题、资源耗尽问题),新问题甚至比老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难以解决。这种情况在整个世界都愈演愈烈了,已经引起人们的警觉。有些人甚至因此而怀疑现代化的合理性,怀疑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发展方向。中国现代化需要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有意识地避免这些影响,寻找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久生存的道路,让人类能够自我完善。
——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人类也正处于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鸿沟日益凸显,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正是基于对世情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社会面临哪些发展问题?
(2)为克服全球危机,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提出与实施的有利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2.【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妖言容易引发损害国家统治稳定的叛乱,因而备受统治者重视”说明统治者对妖言的重视态度,秦到东汉对妖言的治理政策不同,说明妖言对国家秩序稳定和统治有重要影响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和反思,C正确;
A与汉代政策不符,排除A;
全面废除不符合题意,排除B;
题干中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汉初曾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3.【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多种体育运动”“‘步打球’,因危险系数相对较低、娱乐性强而备受男女喜爱”“宫廷比赛”“寒食宫人步打球”等可知,唐代盛行多种体育运动,而“步打球”作为体育运动目,受到民间与宫廷的欢迎,这说明唐代社会生活开放而丰富多彩,A正确;
由材料无法得出“步打球”是外来娱乐文化,排除B;
材料反映了“步打球”在民间和宫廷都比较盛行,但不能由此得出“步打球”起源于宫廷以及宫廷体育开始向民间扩展,排除C;
由题干材料信息“童子步打球”“男女喜爱”“宫人步打球”等可知,“步打球”在民间和宫廷都比较盛行,这说明“步打球”是一大众运动,不能反映宫廷生活奢靡,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社会生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生活开放而丰富多彩。
4.【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成化八年之后,户口登记几乎没有变化,这与史实是不相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明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变革,故材料反映出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D正确;
材料主要内容是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没有体现基层治理体系崩坏,排除A;
材料体现明朝中后期人口没有变化,排除B;
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是土地兼并逐渐加剧;农民负担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危机加深;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白银的广泛使用。
5.【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因人口从中心地区向边疆山区、海岛辐射,在这一移民过程中,边弧地区得到某种程度的开发,边防、海防得到一定加强,这客观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
虽然移民有利于缓和中心地区的人地矛盾,但“解决了”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材料中的移民由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向边疆、海岛辐射,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人口迁徙与融入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光咸丰年间我国开始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导致腰缠万贯的盐商销声匿迹,故答案为B;
盐商的销声匿迹主要是政府的压榨和各级官吏的盘剥,A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中国古代的商业却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从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到明清私营工商业占主导,再到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便是证明。
7.【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代表人物往往认定中国文化史上与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相符合的成分为中国的国粹”可以看出国粹主义强调的是符合方现代文化价值的中国文化,这说明国粹主义受到西学影响,B正确;
主张中体西用的是洋务派,排除A;
国粹主义强调的是符合方现代文化价值的中国文化,不是全面复兴旧学,排除C;
国粹主义强调的是符合方现代文化价值的中国文化,没有体现提倡民主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学东渐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8.【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我们目前对一般工农群众的宣传,须极力揭破军阀及豪绅欺骗工农政策,多发表本党的主张。苏维埃、土地革命、共产主义、红军、暴动队,都须制定专门宣传纲要,加紧宣传,深入到群众的脑海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强调从思想方面去启发民众,这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和群众路线的思想,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意识,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是在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而且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强调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从思想方面去启发民众,不是论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清算了思想上“左”和右的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我们目前对一般工农群众的宣传,须极力揭破军阀及豪绅欺骗工农政策,多发表本党的主张。苏维埃、土地革命、共产主义、红军、暴动队,都须制定专门宣传纲要,加紧宣传,深入到群众的脑海中”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来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C正确;
材料中的活动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A;
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
10.【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该方案明确规定要为妇女保留一定比例的领导席位,要求对产后妇女采取保护措施,呼吁要在农忙季节建立托儿设施,保证男女同工同酬”以及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让妇女也能与男性一样进行劳动,推进农业集体化,B正确;
打破传统伦理秩序和突破男尊女卑观念是现象,不是目的,排除AC;
保障妇女的权益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合作社的措施,商业采用赎买政策,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1983年开始,大型国营企业按利润55%税率缴纳所得税,中小型国企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企业缴税留有一定利润,自负盈亏。”可得出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中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企业自负盈亏,D正确;
这样会减轻企业负担,排除A;
“开始”错误,排除B;
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提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2.【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5世纪中期开始,意大利城市上层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艺术品、书籍和来自东方的商品产生浓厚的消费热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此时文艺复兴的兴起,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A正确;
材料未体现拜金主义已占据主流,排除B;
材料中消费观念的变化是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没有推动文艺复兴的兴起,排除C;
D不属于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13.【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根据“它的含义随着时代变化而扩大,每隔一段时间,所指的人的社会地位就更低一点,最终被用来泛指所有公民。”可得出绅士一词的人群范围逐步从贵族下移到平民,体现出英国民主不断加强的趋势,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君主立宪,排除A;
材料与宗教无关,排除B;
C不够准确全面,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体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4.【答案】C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在分析“柯立芝繁荣”的经济原因,这种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使产销矛盾激化,供大于求,美国虽在20年代以鼓励信贷消费的方式缓解这一矛盾,但民众实际购买力依旧未提升,因此于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C正确;
材料与A无关,排除A;
B主要出现于30年代,主要是大危机的产物,排除B;
D虽是问题,但并不严重,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娱乐业服务业发展很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15.【答案】B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B正确;
冷战后不结盟运动仍然存在,排除A;
C太绝对,中国是新时期才推行不结盟政策,排除C;
“导致”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不结盟运动,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6.【答案】(1)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规范经济秩序);赈灾备荒,保障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供养军队,备战应战;维护统治,保证稳定。
(2)记录的粮窖分布、存储时间、粮食数量可以用于研究唐代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仓储制度);记录的粮食产地苏州可用于研究唐代漕运交通和经济重心南移;“仓史、监事”等职官可用于研究唐代职官制度;“通天二年、圣历二年”可研究唐代帝王年号和天文历法。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1)社会功能:根据材料“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可知,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规范经济秩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赈灾备荒,保障民生(保障粮食安全);根据材料“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重要的财政制度.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可知,供养军队,备战应战;根据材料“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栗米”可知,维护统治,保证稳定。
(2)根据铭砖纹可知,记录的粮窖分布、存储时间、粮食数量可以用于研究唐代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仓储制度);从记录的粮食产地可以看出,记录的粮食产地苏州可用于研究唐代漕运交通和经济重心南移;从记录的职官名,如“仓史、监事”等职官可用于研究唐代职官制度;从记录的纪年年号可以看出,“通天二年、圣历二年”可研究唐代帝王年号和天文历法。
【点评】第一问考查 古代粮食储备的社会功能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古代粮食仓储制度有利于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规范经济秩序);赈灾备荒,保障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供养军队,备战应战;维护统治,保证稳定。 第二问考查史料价值,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17.【答案】(1)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联合国为中心;国际法主体增加;国际法的内容扩充、范围扩大,出现新分支;国际法原则、理念逐渐多元化、合理化;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发挥作用。
(2)原因:对二战的反思(或原有国际法理念存在弊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多极化)影响。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浙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可知,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联合国为中心;根据材料“尤其是1945年以来,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可知,国际法主体增加;根据材料“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国际法还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一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等”可知,国际法的内容扩充、范围扩大,出现新分支;根据材料可知,国际法原则、理念逐渐多元化、合理化;根据材料“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可知,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发挥作用。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二战的反思(或原有国际法理念存在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从经济角度分析,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多极化)影响。
【点评】第一问考查近现代国际法发展变化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近现代国际法的特点是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联合国为中心;国际法主体增加;国际法的内容扩充、范围扩大,出现新分支;国际法原则、理念逐渐多元化、合理化;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发挥作用。 第二问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原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原因是对二战的反思(或原有国际法理念存在弊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多极化)影响。
18.【答案】示例一:论题: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受到时代的制约。阐述: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再加上受到苏联史学影响,人民和革命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研究陷入低谷。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及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走向正轨,1961-1964年洋务运动的学术研究迎来小高潮。此后,中国进入文革时期,受左倾错误影响,洋务运动研究高潮结束。改革开放以后,思想上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加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洋务运动学术研究不仅国内成果显著,而且还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综上所述,建国后洋务运动的学术研究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示例二:论题: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呈现阶段性特点。阐述:建国初期,洋务运动学术研究是一个重要专题,且这一时期以胡绳、范文澜的研究为权威。1954年后由于胡绳的观点,洋务运动研究陷入低谷。此后,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及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1961-1964年洋务运动学术研究出现小高潮,在宏观性质和微观史实、人物的研究都取得重要成果。文革发生后,受左倾错误影响,洋务运动学术研究的高潮结束。改革开放后,洋务运动研究注重国际研究合作,成果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既关注对洋务运动研究范式理论宏观意义上的反思,也涉及个案实证研究的深入与新专题领域的拓展。综上所述,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示例一:首先根据材料得出论题:根据材料“学者往往依据范文澜与胡绳对洋务运动的描迷与评判进行研充。但在1954年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由此被打入学术研究的‘冷宫’。直到1961—1964年,洋务运动研究迎来小高潮”得出论题: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受到时代的制约。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建国后苏联史学的影响得出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再加上受到苏联史学影响,人民和革命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研究陷入低谷。 结合所学三大改造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得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及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走向正轨,1961-1964年洋务运动的学术研究迎来小高潮。结合所学文革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得出此后,中国进入文革时期,受左倾错误影响,洋务运动研究高潮结束。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得出改革开放以后,思想上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加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洋务运动学术研究不仅国内成果显著,而且还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建国后洋务运动的学术研究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示例二:首先根据材料得出论题:根据材料“1954年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1961—1964年洋务运动研究迎来小高潮”、“1979之后的二十年”得出论题: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呈现阶段性特点。其次进行阐述:根据材料“最初,学者往往依据范文澜与胡绳对洋务运动的描迷与评判进行研充”得出建国初期,洋务运动学术研究是一个重要专题,且这一时期以胡绳、范文澜的研究为权威。 根据材料“但在1954年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由此被打入学术研究的‘冷宫’”得出1954年后由于胡绳的观点,洋务运动研究陷入低谷。 结合所学三大改造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得出此后,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及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1961-1964年洋务运动学术研究出现小高潮,在宏观性质和微观史实、人物的研究都取得重要成果。结合所学文革对学术研究的消极影响得出文革发生后,受左倾错误影响,洋务运动学术研究的高潮结束。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对学术的积极影响得出改革开放后,洋务运动研究注重国际研究合作,成果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既关注对洋务运动研究范式理论宏观意义上的反思,也涉及个案实证研究的深入与新专题领域的拓展。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并且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答案】(1)共同趋势: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面临问题:精神匮乏、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强权政治、战争威胁等。
(2)①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共识;③“一带一路”战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④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积极推动。
【知识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1)共同趋势: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面临问题: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精神匮乏、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强权政治、战争威胁等。
(2)根据“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可得出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根据“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共识;根据所学可得出“一带一路”战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积极推动。
【点评】第一问考查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其中人口问题泛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能源问题是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现有能源资源日趋减少的矛盾。第二问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新时期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多边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 / 1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15*3=45分)
1.(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2.(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妖言容易引发损害国家统治稳定的叛乱,因而备受统治者重视。秦代存在“行沃(同妖)律”甚至不惜兴起大狱,汉文帝废除诽谤妖盲之法,东汉统治者曾多次针对妖言案颁布赦令。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国家统治坚持以妖言人罪 B.全面废除关于妖言的法律
C.统治者反省和慎重的态度 D.政治制度受到鬼神论影响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妖言容易引发损害国家统治稳定的叛乱,因而备受统治者重视”说明统治者对妖言的重视态度,秦到东汉对妖言的治理政策不同,说明妖言对国家秩序稳定和统治有重要影响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和反思,C正确;
A与汉代政策不符,排除A;
全面废除不符合题意,排除B;
题干中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汉初曾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3.(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唐代盛行多种体育运动,其中徒步持杖打球的“步打球”(见下图),因危险系数相对较低、娱乐性强而备受男女喜爱。诗人王建曾描写宫廷比赛的盛况:“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这折射出唐代(  )
A.社会生活开放而丰富多彩 B.外来娱乐文化已占据主导
C.宫廷体育开始向民间扩展 D.宫廷生活追求奢靡和享乐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多种体育运动”“‘步打球’,因危险系数相对较低、娱乐性强而备受男女喜爱”“宫廷比赛”“寒食宫人步打球”等可知,唐代盛行多种体育运动,而“步打球”作为体育运动目,受到民间与宫廷的欢迎,这说明唐代社会生活开放而丰富多彩,A正确;
由材料无法得出“步打球”是外来娱乐文化,排除B;
材料反映了“步打球”在民间和宫廷都比较盛行,但不能由此得出“步打球”起源于宫廷以及宫廷体育开始向民间扩展,排除C;
由题干材料信息“童子步打球”“男女喜爱”“宫人步打球”等可知,“步打球”在民间和宫廷都比较盛行,这说明“步打球”是一大众运动,不能反映宫廷生活奢靡,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社会生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生活开放而丰富多彩。
4.(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如表为明朝官方对常熟县人口的统计情况。据表可知,明朝常熟县人口统计表(  )
年份 户 口
洪武四年(1371年) 62 285 247 104
永乐十年(1412年) 66 327 284 671
天顺六年(1462年) 83 558 367 600
成化八年(1472年) 87 474 381 577
成化十八年(1482年) 87 474 381 577
弘治五年(1492年) 88 044 381 577
A.专制统治导致了基层治理体系崩坏
B.高产粮食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增长
C.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
D.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成化八年之后,户口登记几乎没有变化,这与史实是不相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明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变革,故材料反映出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D正确;
材料主要内容是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没有体现基层治理体系崩坏,排除A;
材料体现明朝中后期人口没有变化,排除B;
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是土地兼并逐渐加剧;农民负担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危机加深;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白银的广泛使用。
5.(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清代,在以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人口压力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引力的作用下,迅速增加的人口被强大的冲击波从中心地区甩向四面八方,辐射到边疆山区、海岛。这一移民过程客观上(  )
A.解决了中心地区的人地矛盾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要求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因人口从中心地区向边疆山区、海岛辐射,在这一移民过程中,边弧地区得到某种程度的开发,边防、海防得到一定加强,这客观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
虽然移民有利于缓和中心地区的人地矛盾,但“解决了”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材料中的移民由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向边疆、海岛辐射,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人口迁徙与融入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  )
A.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 B.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
C.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 D.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光咸丰年间我国开始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导致腰缠万贯的盐商销声匿迹,故答案为B;
盐商的销声匿迹主要是政府的压榨和各级官吏的盘剥,A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中国古代的商业却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从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到明清私营工商业占主导,再到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便是证明。
7.(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复兴国学”“对抗欧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往往认定中国文化史上与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相符合的成分为中国的国粹。据此可知,国粹主义(  )
A.主张中体西用 B.受到西学影响
C.全面复兴旧学 D.提倡民主革命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代表人物往往认定中国文化史上与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相符合的成分为中国的国粹”可以看出国粹主义强调的是符合方现代文化价值的中国文化,这说明国粹主义受到西学影响,B正确;
主张中体西用的是洋务派,排除A;
国粹主义强调的是符合方现代文化价值的中国文化,不是全面复兴旧学,排除C;
国粹主义强调的是符合方现代文化价值的中国文化,没有体现提倡民主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学东渐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8.(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1928年10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强调,我们目前对一般工农群众的宣传,须极力揭破军阀及豪绅欺骗工农政策,多发表本党的主张。苏维埃、土地革命、共产主义、红军、暴动队,都须制定专门宣传纲要,加紧宣传,深入到群众的脑海中。此种做法(  )
A.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意识
B.促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C.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
D.清算了思想上“左”和右的错误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我们目前对一般工农群众的宣传,须极力揭破军阀及豪绅欺骗工农政策,多发表本党的主张。苏维埃、土地革命、共产主义、红军、暴动队,都须制定专门宣传纲要,加紧宣传,深入到群众的脑海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强调从思想方面去启发民众,这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和群众路线的思想,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意识,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是在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而且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强调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从思想方面去启发民众,不是论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清算了思想上“左”和右的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我们目前对一般工农群众的宣传,须极力揭破军阀及豪绅欺骗工农政策,多发表本党的主张。苏维埃、土地革命、共产主义、红军、暴动队,都须制定专门宣传纲要,加紧宣传,深入到群众的脑海中”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9.(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
A.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来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C正确;
材料中的活动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A;
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
10.(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 1956年初,一份关于初级合作社组织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采纳,该方案明确规定要为妇女保留一定比例的领导席位,要求对产后妇女采取保护措施,呼吁要在农忙季节建立托儿设施,保证男女同工同酬。该方案意在(  )
A.打破传统伦理秩序 B.推进农业集体化
C.突破男尊女卑观念 D.保障妇女权益
【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该方案明确规定要为妇女保留一定比例的领导席位,要求对产后妇女采取保护措施,呼吁要在农忙季节建立托儿设施,保证男女同工同酬”以及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让妇女也能与男性一样进行劳动,推进农业集体化,B正确;
打破传统伦理秩序和突破男尊女卑观念是现象,不是目的,排除AC;
保障妇女的权益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合作社的措施,商业采用赎买政策,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我国国营企业利改税之前,国家对其实行“统收统支”,即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企业需要花钱由国家拨给。1983年开始,大型国营企业按利润55%税率缴纳所得税,中小型国企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企业缴税留有一定利润,自负盈亏。这项改革(  )
A.加重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负担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推动国营企业融入市场经济 D.扩大了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1983年开始,大型国营企业按利润55%税率缴纳所得税,中小型国企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企业缴税留有一定利润,自负盈亏。”可得出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中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企业自负盈亏,D正确;
这样会减轻企业负担,排除A;
“开始”错误,排除B;
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提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2.(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从15世纪中期开始,意大利城市上层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热衷于建造豪华的私人宫邸、别墅和花园。与此同时,他们对各种奢侈品——艺术品、书籍和来自东方的商品产生浓厚的消费热情。这一变化(  )
A.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B.反映了拜金主义已占据主流
C.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D.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社会生活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5世纪中期开始,意大利城市上层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艺术品、书籍和来自东方的商品产生浓厚的消费热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此时文艺复兴的兴起,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A正确;
材料未体现拜金主义已占据主流,排除B;
材料中消费观念的变化是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没有推动文艺复兴的兴起,排除C;
D不属于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13.(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英语 gentleman(绅士)一词从法语 gentilhomme(贵族)演变而来,它的含义随着时代变化而扩大,每隔一段时间,所指的人的社会地位就更低一点,最终被用来泛指所有公民。这种变化(  )
A.促进君主立宪制完善 B.受到了宗教改革影响
C.冲击英国的君主专制 D.反映了民主化的过程
【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根据“它的含义随着时代变化而扩大,每隔一段时间,所指的人的社会地位就更低一点,最终被用来泛指所有公民。”可得出绅士一词的人群范围逐步从贵族下移到平民,体现出英国民主不断加强的趋势,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君主立宪,排除A;
材料与宗教无关,排除B;
C不够准确全面,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体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4.(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在国内推行“生产合理化运动”,革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泰罗制(以科学管理来组织企业生产)和福特制(以流水装配线提高效率)就是这一运动的典型代表。这其中隐藏着的主要问题是(  )
A.忽视了全球化发展的世界趋势 B.对法西斯的极权势力缺乏警惕
C.民众的实际购买力未同步提高 D.精神文化生活跟不上物质水平
【答案】C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在分析“柯立芝繁荣”的经济原因,这种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使产销矛盾激化,供大于求,美国虽在20年代以鼓励信贷消费的方式缓解这一矛盾,但民众实际购买力依旧未提升,因此于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C正确;
材料与A无关,排除A;
B主要出现于30年代,主要是大危机的产物,排除B;
D虽是问题,但并不严重,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娱乐业服务业发展很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15.(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不结盟运动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反对富国剥削穷国,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是不结盟运动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它的伟大作用和意义之所在。下面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是冷战的产物,随冷战结束而衰落
B.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C.中国一贯坚持不结盟,是不结盟运动忠实伙伴
D.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格局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B正确;
冷战后不结盟运动仍然存在,排除A;
C太绝对,中国是新时期才推行不结盟政策,排除C;
“导致”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不结盟运动,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粟米。宋朝时期,正仓主要征收皇粮国税,各州县义仓,主要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常平仓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粟米,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嘉靖十四年,户科给事中管怀理言仓场钱粮皆户部职掌”,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
——摘编自李春媚《论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其中位于洛阳的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粮食储备的社会功能。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四方铭文砖的文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内容对研究唐代社会的史料价值。
【答案】(1)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规范经济秩序);赈灾备荒,保障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供养军队,备战应战;维护统治,保证稳定。
(2)记录的粮窖分布、存储时间、粮食数量可以用于研究唐代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仓储制度);记录的粮食产地苏州可用于研究唐代漕运交通和经济重心南移;“仓史、监事”等职官可用于研究唐代职官制度;“通天二年、圣历二年”可研究唐代帝王年号和天文历法。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1)社会功能:根据材料“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可知,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规范经济秩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赈灾备荒,保障民生(保障粮食安全);根据材料“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重要的财政制度.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可知,供养军队,备战应战;根据材料“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栗米”可知,维护统治,保证稳定。
(2)根据铭砖纹可知,记录的粮窖分布、存储时间、粮食数量可以用于研究唐代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仓储制度);从记录的粮食产地可以看出,记录的粮食产地苏州可用于研究唐代漕运交通和经济重心南移;从记录的职官名,如“仓史、监事”等职官可用于研究唐代职官制度;从记录的纪年年号可以看出,“通天二年、圣历二年”可研究唐代帝王年号和天文历法。
【点评】第一问考查 古代粮食储备的社会功能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古代粮食仓储制度有利于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规范经济秩序);赈灾备荒,保障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供养军队,备战应战;维护统治,保证稳定。 第二问考查史料价值,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17.(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20世纪,尤其是1945年以来,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它们对一些以欧洲为核心的概念和国际法原则、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国际法还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等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国际法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原因。
【答案】(1)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联合国为中心;国际法主体增加;国际法的内容扩充、范围扩大,出现新分支;国际法原则、理念逐渐多元化、合理化;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发挥作用。
(2)原因:对二战的反思(或原有国际法理念存在弊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多极化)影响。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浙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可知,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联合国为中心;根据材料“尤其是1945年以来,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可知,国际法主体增加;根据材料“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国际法还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一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等”可知,国际法的内容扩充、范围扩大,出现新分支;根据材料可知,国际法原则、理念逐渐多元化、合理化;根据材料“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可知,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发挥作用。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二战的反思(或原有国际法理念存在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从经济角度分析,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多极化)影响。
【点评】第一问考查近现代国际法发展变化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近现代国际法的特点是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联合国为中心;国际法主体增加;国际法的内容扩充、范围扩大,出现新分支;国际法原则、理念逐渐多元化、合理化;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发挥作用。 第二问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原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原因是对二战的反思(或原有国际法理念存在弊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多极化)影响。
18.(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建立后,洋务运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专题。最初,学者往往依据范文澜与胡绳对洋务运动的描迷与评判进行研究。但在1954年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由此被打入学术研究的“冷宫”。直到1961—1964年,洋务运动研究迎来小高潮,除了对洋务运动宏观意义上的性质讨论关外,在具体史实和相关洋务人物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恶化,小高潮昙花一现。
1979之后的二十年,学界发表洋务运动史的专论超过623篇,综合性专著、论文集、史料资料集,等等,举凡也有数十种之多,此外,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相继召开。这些研究既有对洋务运动研究范式理论宏观意义上的检讨与检讨,也有个案实证研究的深入与新专题领域的拓展,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洋务运动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摘编自邱志红《60余年来国内洋务运动史研究述评》
综合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受到时代的制约。阐述: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再加上受到苏联史学影响,人民和革命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研究陷入低谷。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及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走向正轨,1961-1964年洋务运动的学术研究迎来小高潮。此后,中国进入文革时期,受左倾错误影响,洋务运动研究高潮结束。改革开放以后,思想上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加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洋务运动学术研究不仅国内成果显著,而且还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综上所述,建国后洋务运动的学术研究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示例二:论题: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呈现阶段性特点。阐述:建国初期,洋务运动学术研究是一个重要专题,且这一时期以胡绳、范文澜的研究为权威。1954年后由于胡绳的观点,洋务运动研究陷入低谷。此后,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及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1961-1964年洋务运动学术研究出现小高潮,在宏观性质和微观史实、人物的研究都取得重要成果。文革发生后,受左倾错误影响,洋务运动学术研究的高潮结束。改革开放后,洋务运动研究注重国际研究合作,成果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既关注对洋务运动研究范式理论宏观意义上的反思,也涉及个案实证研究的深入与新专题领域的拓展。综上所述,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示例一:首先根据材料得出论题:根据材料“学者往往依据范文澜与胡绳对洋务运动的描迷与评判进行研充。但在1954年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由此被打入学术研究的‘冷宫’。直到1961—1964年,洋务运动研究迎来小高潮”得出论题: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受到时代的制约。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建国后苏联史学的影响得出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再加上受到苏联史学影响,人民和革命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研究陷入低谷。 结合所学三大改造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得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及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走向正轨,1961-1964年洋务运动的学术研究迎来小高潮。结合所学文革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得出此后,中国进入文革时期,受左倾错误影响,洋务运动研究高潮结束。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得出改革开放以后,思想上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加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洋务运动学术研究不仅国内成果显著,而且还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建国后洋务运动的学术研究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示例二:首先根据材料得出论题:根据材料“1954年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1961—1964年洋务运动研究迎来小高潮”、“1979之后的二十年”得出论题: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呈现阶段性特点。其次进行阐述:根据材料“最初,学者往往依据范文澜与胡绳对洋务运动的描迷与评判进行研充”得出建国初期,洋务运动学术研究是一个重要专题,且这一时期以胡绳、范文澜的研究为权威。 根据材料“但在1954年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由此被打入学术研究的‘冷宫’”得出1954年后由于胡绳的观点,洋务运动研究陷入低谷。 结合所学三大改造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得出此后,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及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1961-1964年洋务运动学术研究出现小高潮,在宏观性质和微观史实、人物的研究都取得重要成果。结合所学文革对学术研究的消极影响得出文革发生后,受左倾错误影响,洋务运动学术研究的高潮结束。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对学术的积极影响得出改革开放后,洋务运动研究注重国际研究合作,成果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既关注对洋务运动研究范式理论宏观意义上的反思,也涉及个案实证研究的深入与新专题领域的拓展。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建国后洋务运动研究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并且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2022高三上·青龙开学考)危机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尽管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趋势,却不意味着现代化是理想的“天国”,现代社会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恰恰相反,现代化在解决某些问题(如物质匮乏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精神匮乏问题、资源耗尽问题),新问题甚至比老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难以解决。这种情况在整个世界都愈演愈烈了,已经引起人们的警觉。有些人甚至因此而怀疑现代化的合理性,怀疑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发展方向。中国现代化需要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有意识地避免这些影响,寻找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久生存的道路,让人类能够自我完善。
——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人类也正处于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鸿沟日益凸显,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正是基于对世情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社会面临哪些发展问题?
(2)为克服全球危机,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提出与实施的有利因素。
【答案】(1)共同趋势: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面临问题:精神匮乏、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强权政治、战争威胁等。
(2)①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共识;③“一带一路”战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④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积极推动。
【知识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1)共同趋势: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面临问题: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精神匮乏、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强权政治、战争威胁等。
(2)根据“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可得出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根据“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共识;根据所学可得出“一带一路”战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积极推动。
【点评】第一问考查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其中人口问题泛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能源问题是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现有能源资源日趋减少的矛盾。第二问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新时期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多边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