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5 14:00:4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
A.商代青铜制造业十分发达 B.蜀地青铜技术来源于中原地区
C.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据材料“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金杖、金面 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商文明既具有相似性, 又有诸多不同,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正确;
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蜀地青铜技术来源于中原地区,排除B;
仅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的历史结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2.春秋时期,孔子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周游列国时也不用带“翻译”;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B.孔子具有语言天赋
C.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洛邑雅言是通用语言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春秋时期,孔子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周游列国时也不用带翻译”,可以看出西周统治时期,周文化的发展,使得孔子周游列国解决了语言问题,D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国家组织力量,排除A;
材料未涉及孔子的语言天赋,排除B;
材料未涉及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主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礼制、有教无类,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受环境影响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南方冶金技术超过了北方 D.北方自然经济所占主导地位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可以看出南北方社会环境的不一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A正确;
材料不能看出南北方水平高低问题,排除B;
材料未涉及冶金技术水平的高低,排除C;
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中国古代的商业却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从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到明清私营工商业占主导,再到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便是证明。
4.宋初,士大夫收入较低,如县令“月给不满十千(文)”,其中三分之二折算为茶、盐、酒等实物;至真宗时,官员俸禄不仅获得大幅提高,官员还可折支“见钱六分,外任给四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员贪腐现象消失 B.税收制度的变革
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士大夫地位提高
【答案】C
【知识点】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解析】【分析】“澶渊之盟”后,宋朝基本上没有了大的战事发生,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宋真宗为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了官员俸禄改革,因此出现材料中官员俸禄的变化,C正确;
A表述太绝对,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官员俸禄改革的影响,排除B;
材料反映官员俸禄增加,不能说明士大夫地位开始提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商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尤其是商业和海外贸易非常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5.明清之际,思想界对旧道统和统治阶级提倡的正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在文学领域,文学家们对现实进行了直接的批判。更有些学者把目光转到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来。这说明(  )
A.儒学正统思想地位丧失 B.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
C.经世致用思想受到重视 D.新的社会转型已经出现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清之际,思想界对旧道统和统治阶级提倡的正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在文学领域,文学家们对现实进行了直接的批判。更有些学者把目光转到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来”及所学知识可得,明清之际,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经世致用思想受到重视,C正确;
“儒学正统思想地位丧失”不符合史实,排除A;
材料未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
这时仍然是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世致用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近代由于列强侵略,经世致用思想也广泛传播。
6.以下是广州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比重表,统计数据表明(  )
年份 比重(%) 年份 比重(%) 年份 比重(%)
1843年 100.0 1846年 85.2 1850年 64.2
1853年 28.3 1857年 21.25 1860年 23.0
A.广州茶叶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B.五口通商影响广州的贸易地位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减慢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茶叶出口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反映出五口通商影响广州的贸易地位,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B正确;
只有广州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比重表,不能说明广州茶叶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排除A;
广州茶叶出口减少不能说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减慢,排除C;
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这说明,当时(  )
A.新的社会秩序已建立 B.封建势力已经被打倒
C.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 D.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
【答案】D
【知识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中体现出当时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D正确;
材料未提及新的社会秩序是否已经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
“封建势力已经被打倒”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未强调民众的觉醒,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是其失败的一面。
8.如表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国内流行话题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B.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嬗变
C.无产阶级具有伟大力量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平民、劳工、劳动、阶级”及所学知识可得,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D正确;
材料更体现五四运动后宣传“平民、劳工、劳动、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A;
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社会生活习俗,排除B;
材料未体现无产阶级的力量怎么样,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9. 1937年12月创刊的《抗敌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0年在华中根据地也创办了《抗敌报》,以宣传国内外形势、团结抗战宗旨,文字通俗简短,还开辟了文艺、新文字等副刊,该报于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抗敌报》(  )
A.推动了国共再次合作 B.提高了人民群众文化水平
C.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 D.见证了抗日根据地成就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年12月创刊的《抗敌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0年在华中根据地也创办了《抗敌报》,以宣传国内外形势、团结抗战宗旨,文字通俗简短,还开辟了文艺、新文字等副刊,该报于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及所学知识可得,在不同阶段见证了抗日根据地成就,D正确;
材料未体现国共合作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未体现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影响,排除B;
材料未体现对抗战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
1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这些动员(  )
A.激发乡民建设家乡热情 B.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C.体现农民成为国家主人 D.奠定了工业建设基础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可得,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行为激发乡民建设家乡热情,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乡民,未强调国民经济的恢复,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并未强调农民的政治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未体现对工业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1.据统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意大利地区的48座城市共计颁布了391份涉及限制服饰、宴饮等奢侈行为的法令法规。这种状况反映(  )
A.社会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B.基督教主张禁欲主义
C.人民普遍追求幸福生活 D.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意大利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奢侈行为和现象,颁布法令法规限制服饰、宴饮等奢侈行为说明当时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D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看出社会阶级矛盾的情况,排除A;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禁欲主义不符合,排除B;
人民普遍追求幸福生活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材料信息与人文主义思想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西欧城市,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西欧城市兴起,通过武装斗争、赎买和谈判等多种方式取得了自治区,有利于大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12. 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 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杭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这体现了(  )
A.议会权力高于君主权力 B.分权制衡原则
C.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 D.国王已是虚君
【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 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杭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C正确;
材料未具体体现议会的权力高于君主,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未体现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排除B;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国王才处于同而不指的虚君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王权的加强,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欧王权的加强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为以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13.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据此可知苏联(  )
A.加快进行工业化建设 B.对农业改造势在必行
C.实行固定粮食税增加收入 D.鼓励开荒以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B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及所学知识可得,苏联从1927年底开始在农业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业进行改造,B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是工业,排除A;
材料强调的不是粮食的税收,而是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未体现开荒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苏联工业化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斯大林高度集权模式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等。
14. 1884年12月3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这一广告揭示了(  )
A.专利技术保护主义 B.新型营销方式出现
C.新技术革命的弊端 D.英国经济结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世界专利”、“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鼻子呼吸畅快”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出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C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是专利技术保护,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并未强调营销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经济结构有哪些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5.20世纪末期以来,法国国内电影票房因好莱坞电影的大举入侵而大幅下滑;法国青年趋之若鹜的是英语演唱的歌星,法国歌星也用英语现场演唱;来自美国的畅销小说充斥法国书店。这一现象表明(  )
A.英语是法国人的日常用语 B.法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C.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 D.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信息化;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末期以来,法国国内电影票房因好莱坞电影的大举入侵而大幅下滑;法国青年趋之若鹜的是英语演唱的歌星,法国歌星也用英语现场演唱;来自美国的畅销小说充斥法国书店”及所学知识可得,各种现象体现出法国的国际地位下降,B正确;
材料未体现英语是法国人的日常用语 ,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强调的不是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强调的不是全球化趋势,而是发过的国际地位下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在思想文化上进行控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发布了“焚书令”,禁止法家以外各学派的发展,“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为了提高皇权,在法律形式上规定,命为“制”、令为“诏”;“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汉代接受了秦亡的教训,在法律上“改秦之敝”。刘邦初入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废除连坐收孥法、废除诽谤妖言罪、废除肉刑。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董仲舒倡导的“引经决狱”之风兴起。在立法方面,董仲舒强调以经书为根据,提出了“亲亲得相首匿”、“原心定罪”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以后的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法律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用一到两个个关键词概括,秦汉法律主要受到什么思想学派的影响。
【答案】(1)秦代:轻罪重刑,严刑酷法,以法家思想为主。汉代:前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武帝后法网渐趋繁密。
(2)秦代:法家思想。汉代: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秦朝的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分析】(1)秦代:根据材料“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及所学知识可得,亲带的法律特点是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根据材料“为了提高皇权,在法律形式上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以法家思想为主。汉代:“汉代接受了秦亡的教训,在法律上‘改秦之敝’”、“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废除连坐收孥法、废除诽谤妖言罪、废除肉刑”及所学知识可得,汉代前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根据材料“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及所学知识可得,汉武帝后法网渐趋繁密。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秦代主要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严刑峻法;汉代前期主要受到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个过程中也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所以汉代主要受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影响。
【点评】第一问考查秦朝暴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秦朝实行残暴的统治,人民苦不堪言,而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大泽乡等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第二问考查法家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提倡加强君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为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二、三对于“公车上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公车上书”的看法,分别具有什么史料价值?
【答案】(1)材料一认为,都察院以光绪帝已经批准和约为由,拒绝接收,所以上书未达光绪之手。材料二认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材料三兼采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一方面承认了联名上书和上书未达光绪之手的事实,另一方面,对未达光绪之手的原因未作深究。
(2)两者都是研究“公车上书”的重要史料。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可能会与真实的历史有偏离。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综合性比较强;作者运用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一可作为研究回忆者自身意图的第一手资料,价值很高。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可得,材料一认为,都察院以光绪帝已经批准和约为由,拒绝接收,所以上书未达光绪之手。根据材料“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可得,材料一认为,都察院以光绪帝已经批准和约为由,拒绝接收,所以上书未达光绪之手材料二认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根据材料“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可得,材料三兼采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一方面承认了联名上书和上书未达光绪之手的事实,另一方面,对未达光绪之手的原因未作深究。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两者都是研究“公车上书”的重要史料。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可能会与真实的历史有偏离。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综合性比较强;作者运用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一可作为研究回忆者自身意图的第一手资料,价值很高。
【点评】第一问考查维新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第二问考查史料价值,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发展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760年 亚伯拉罕·达彼发明扶轨
1801年 矿业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成功试制蒸汽机车“布鲁克“号,升在矿山授入载但在试验中失败。
1814年 货运行。因运行时烟卤冒出火婚,矿山周围居民林其为“火车”
1817年 斯蒂芬森受投资人皮斯之,建造从达灵顿到斯托克之间的铁路。
1825年 史蒂孙驾他设计建的“行者”号,我客631名,在达灵—斯托克顿铁路上试运行。
1830年 世界上第一列由蒸汽机车牵引的容运列车在利物浦—受初新神铁路线上正式运营。
——编自(英)斯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发展进行历史解释。
【答案】历史解释:近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蒸汽动力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铁路和火车研发者的不断探索,这些都促进了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的快速发展。火车和铁路不断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了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运输速度,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发展大事记”、“1760年亚伯拉罕·达彼发明扶轨”、“1801年矿业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成功试制蒸汽机车“布鲁克“号,升在矿山授入载但在试验中失败”、“1814年货运行。因运行时烟卤冒出火婚,矿山周围居民林其为‘火车’”、“1817年斯蒂芬森受投资人皮斯之,建造从达灵顿到斯托克之间的铁路”及所学知识可得,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英国的火车和铁路也不断的发展,自从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蒸汽动力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铁路和火车研发者的不断探索,这些都促进了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的快速发展。火车和铁路不断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了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运输速度,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
材料二: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几个关键词概括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原因。
(2)简析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的命运变化。
【答案】(1)资产阶级革命,价格革命,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2)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这说明朗杰斯塔夫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地主,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英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知识点】文学的主要成就;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并结合所学得出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原因是阶级革命,价格革命,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2)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得出朗杰斯塔夫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地主,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英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点评】第一问考查文艺复兴,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第二问考查新航路开辟,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运动影响重大,他改变了各州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为后来欧洲的掠夺和三角贸易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但另一方面,他也给美洲和亚洲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
A.商代青铜制造业十分发达 B.蜀地青铜技术来源于中原地区
C.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春秋时期,孔子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周游列国时也不用带“翻译”;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B.孔子具有语言天赋
C.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洛邑雅言是通用语言
3.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受环境影响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南方冶金技术超过了北方 D.北方自然经济所占主导地位
4.宋初,士大夫收入较低,如县令“月给不满十千(文)”,其中三分之二折算为茶、盐、酒等实物;至真宗时,官员俸禄不仅获得大幅提高,官员还可折支“见钱六分,外任给四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员贪腐现象消失 B.税收制度的变革
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士大夫地位提高
5.明清之际,思想界对旧道统和统治阶级提倡的正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在文学领域,文学家们对现实进行了直接的批判。更有些学者把目光转到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来。这说明(  )
A.儒学正统思想地位丧失 B.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
C.经世致用思想受到重视 D.新的社会转型已经出现
6.以下是广州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比重表,统计数据表明(  )
年份 比重(%) 年份 比重(%) 年份 比重(%)
1843年 100.0 1846年 85.2 1850年 64.2
1853年 28.3 1857年 21.25 1860年 23.0
A.广州茶叶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B.五口通商影响广州的贸易地位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减慢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 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这说明,当时(  )
A.新的社会秩序已建立 B.封建势力已经被打倒
C.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 D.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
8.如表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国内流行话题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B.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嬗变
C.无产阶级具有伟大力量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9. 1937年12月创刊的《抗敌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0年在华中根据地也创办了《抗敌报》,以宣传国内外形势、团结抗战宗旨,文字通俗简短,还开辟了文艺、新文字等副刊,该报于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抗敌报》(  )
A.推动了国共再次合作 B.提高了人民群众文化水平
C.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 D.见证了抗日根据地成就
1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这些动员(  )
A.激发乡民建设家乡热情 B.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C.体现农民成为国家主人 D.奠定了工业建设基础
11.据统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意大利地区的48座城市共计颁布了391份涉及限制服饰、宴饮等奢侈行为的法令法规。这种状况反映(  )
A.社会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B.基督教主张禁欲主义
C.人民普遍追求幸福生活 D.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12. 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 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杭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这体现了(  )
A.议会权力高于君主权力 B.分权制衡原则
C.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 D.国王已是虚君
13.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据此可知苏联(  )
A.加快进行工业化建设 B.对农业改造势在必行
C.实行固定粮食税增加收入 D.鼓励开荒以增加粮食产量
14. 1884年12月3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这一广告揭示了(  )
A.专利技术保护主义 B.新型营销方式出现
C.新技术革命的弊端 D.英国经济结构变化
15.20世纪末期以来,法国国内电影票房因好莱坞电影的大举入侵而大幅下滑;法国青年趋之若鹜的是英语演唱的歌星,法国歌星也用英语现场演唱;来自美国的畅销小说充斥法国书店。这一现象表明(  )
A.英语是法国人的日常用语 B.法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C.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 D.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在思想文化上进行控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发布了“焚书令”,禁止法家以外各学派的发展,“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为了提高皇权,在法律形式上规定,命为“制”、令为“诏”;“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汉代接受了秦亡的教训,在法律上“改秦之敝”。刘邦初入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废除连坐收孥法、废除诽谤妖言罪、废除肉刑。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董仲舒倡导的“引经决狱”之风兴起。在立法方面,董仲舒强调以经书为根据,提出了“亲亲得相首匿”、“原心定罪”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以后的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法律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用一到两个个关键词概括,秦汉法律主要受到什么思想学派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二、三对于“公车上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公车上书”的看法,分别具有什么史料价值?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发展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760年 亚伯拉罕·达彼发明扶轨
1801年 矿业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成功试制蒸汽机车“布鲁克“号,升在矿山授入载但在试验中失败。
1814年 货运行。因运行时烟卤冒出火婚,矿山周围居民林其为“火车”
1817年 斯蒂芬森受投资人皮斯之,建造从达灵顿到斯托克之间的铁路。
1825年 史蒂孙驾他设计建的“行者”号,我客631名,在达灵—斯托克顿铁路上试运行。
1830年 世界上第一列由蒸汽机车牵引的容运列车在利物浦—受初新神铁路线上正式运营。
——编自(英)斯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发展进行历史解释。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
材料二: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几个关键词概括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原因。
(2)简析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的命运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据材料“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金杖、金面 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商文明既具有相似性, 又有诸多不同,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正确;
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蜀地青铜技术来源于中原地区,排除B;
仅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的历史结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2.【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春秋时期,孔子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周游列国时也不用带翻译”,可以看出西周统治时期,周文化的发展,使得孔子周游列国解决了语言问题,D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国家组织力量,排除A;
材料未涉及孔子的语言天赋,排除B;
材料未涉及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主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礼制、有教无类,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可以看出南北方社会环境的不一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A正确;
材料不能看出南北方水平高低问题,排除B;
材料未涉及冶金技术水平的高低,排除C;
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中国古代的商业却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从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到明清私营工商业占主导,再到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便是证明。
4.【答案】C
【知识点】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解析】【分析】“澶渊之盟”后,宋朝基本上没有了大的战事发生,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宋真宗为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了官员俸禄改革,因此出现材料中官员俸禄的变化,C正确;
A表述太绝对,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官员俸禄改革的影响,排除B;
材料反映官员俸禄增加,不能说明士大夫地位开始提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商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尤其是商业和海外贸易非常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5.【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清之际,思想界对旧道统和统治阶级提倡的正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在文学领域,文学家们对现实进行了直接的批判。更有些学者把目光转到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来”及所学知识可得,明清之际,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经世致用思想受到重视,C正确;
“儒学正统思想地位丧失”不符合史实,排除A;
材料未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
这时仍然是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世致用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近代由于列强侵略,经世致用思想也广泛传播。
6.【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茶叶出口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反映出五口通商影响广州的贸易地位,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B正确;
只有广州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比重表,不能说明广州茶叶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排除A;
广州茶叶出口减少不能说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减慢,排除C;
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答案】D
【知识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中体现出当时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D正确;
材料未提及新的社会秩序是否已经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
“封建势力已经被打倒”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未强调民众的觉醒,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是其失败的一面。
8.【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平民、劳工、劳动、阶级”及所学知识可得,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D正确;
材料更体现五四运动后宣传“平民、劳工、劳动、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A;
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社会生活习俗,排除B;
材料未体现无产阶级的力量怎么样,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9.【答案】D
【知识点】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年12月创刊的《抗敌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0年在华中根据地也创办了《抗敌报》,以宣传国内外形势、团结抗战宗旨,文字通俗简短,还开辟了文艺、新文字等副刊,该报于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及所学知识可得,在不同阶段见证了抗日根据地成就,D正确;
材料未体现国共合作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未体现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影响,排除B;
材料未体现对抗战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
10.【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可得,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行为激发乡民建设家乡热情,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乡民,未强调国民经济的恢复,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并未强调农民的政治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未体现对工业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1.【答案】D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意大利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奢侈行为和现象,颁布法令法规限制服饰、宴饮等奢侈行为说明当时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D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看出社会阶级矛盾的情况,排除A;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禁欲主义不符合,排除B;
人民普遍追求幸福生活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材料信息与人文主义思想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西欧城市,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西欧城市兴起,通过武装斗争、赎买和谈判等多种方式取得了自治区,有利于大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12.【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 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杭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C正确;
材料未具体体现议会的权力高于君主,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未体现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排除B;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国王才处于同而不指的虚君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王权的加强,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欧王权的加强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为以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13.【答案】B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及所学知识可得,苏联从1927年底开始在农业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业进行改造,B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是工业,排除A;
材料强调的不是粮食的税收,而是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未体现开荒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苏联工业化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斯大林高度集权模式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等。
14.【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世界专利”、“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鼻子呼吸畅快”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出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C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是专利技术保护,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并未强调营销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经济结构有哪些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5.【答案】B
【知识点】社会信息化;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末期以来,法国国内电影票房因好莱坞电影的大举入侵而大幅下滑;法国青年趋之若鹜的是英语演唱的歌星,法国歌星也用英语现场演唱;来自美国的畅销小说充斥法国书店”及所学知识可得,各种现象体现出法国的国际地位下降,B正确;
材料未体现英语是法国人的日常用语 ,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强调的不是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强调的不是全球化趋势,而是发过的国际地位下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6.【答案】(1)秦代:轻罪重刑,严刑酷法,以法家思想为主。汉代:前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武帝后法网渐趋繁密。
(2)秦代:法家思想。汉代: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秦朝的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分析】(1)秦代:根据材料“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及所学知识可得,亲带的法律特点是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根据材料“为了提高皇权,在法律形式上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以法家思想为主。汉代:“汉代接受了秦亡的教训,在法律上‘改秦之敝’”、“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废除连坐收孥法、废除诽谤妖言罪、废除肉刑”及所学知识可得,汉代前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根据材料“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及所学知识可得,汉武帝后法网渐趋繁密。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秦代主要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严刑峻法;汉代前期主要受到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个过程中也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所以汉代主要受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影响。
【点评】第一问考查秦朝暴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秦朝实行残暴的统治,人民苦不堪言,而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大泽乡等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第二问考查法家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提倡加强君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为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17.【答案】(1)材料一认为,都察院以光绪帝已经批准和约为由,拒绝接收,所以上书未达光绪之手。材料二认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材料三兼采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一方面承认了联名上书和上书未达光绪之手的事实,另一方面,对未达光绪之手的原因未作深究。
(2)两者都是研究“公车上书”的重要史料。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可能会与真实的历史有偏离。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综合性比较强;作者运用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一可作为研究回忆者自身意图的第一手资料,价值很高。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可得,材料一认为,都察院以光绪帝已经批准和约为由,拒绝接收,所以上书未达光绪之手。根据材料“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可得,材料一认为,都察院以光绪帝已经批准和约为由,拒绝接收,所以上书未达光绪之手材料二认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根据材料“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可得,材料三兼采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一方面承认了联名上书和上书未达光绪之手的事实,另一方面,对未达光绪之手的原因未作深究。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两者都是研究“公车上书”的重要史料。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可能会与真实的历史有偏离。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综合性比较强;作者运用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一可作为研究回忆者自身意图的第一手资料,价值很高。
【点评】第一问考查维新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第二问考查史料价值,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18.【答案】历史解释:近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蒸汽动力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铁路和火车研发者的不断探索,这些都促进了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的快速发展。火车和铁路不断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了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运输速度,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发展大事记”、“1760年亚伯拉罕·达彼发明扶轨”、“1801年矿业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成功试制蒸汽机车“布鲁克“号,升在矿山授入载但在试验中失败”、“1814年货运行。因运行时烟卤冒出火婚,矿山周围居民林其为‘火车’”、“1817年斯蒂芬森受投资人皮斯之,建造从达灵顿到斯托克之间的铁路”及所学知识可得,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英国的火车和铁路也不断的发展,自从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蒸汽动力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铁路和火车研发者的不断探索,这些都促进了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的快速发展。火车和铁路不断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了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运输速度,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19.【答案】(1)资产阶级革命,价格革命,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2)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这说明朗杰斯塔夫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地主,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英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知识点】文学的主要成就;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并结合所学得出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原因是阶级革命,价格革命,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2)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得出朗杰斯塔夫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地主,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英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点评】第一问考查文艺复兴,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第二问考查新航路开辟,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运动影响重大,他改变了各州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为后来欧洲的掠夺和三角贸易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但另一方面,他也给美洲和亚洲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