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钦工中学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18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险衅(xìn) 笑靥(yè) 挣揣(chuài)
B.日笃(dǔ) 谂(niǎn)知 洗(xiǎn)马
C.修葺(qì) 乳媪(ǎo) 拔擢(zhuó)
D.扃牖(yǒu)玉醅(pēi) 闵(mǐn)凶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寒喧 殉情 烦乱 悲欢离合 B.宣泄 委曲 毗邻 出奇不意
C.辍学 聘礼 海涵 耳濡目染 D.提纲 赝品 风采 不容质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 ,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 显得太单薄了。
A.琢磨 忘怀 未免 B.琢磨 释怀 不免
C.捉摸 释怀 不免 D.捉摸 忘怀 未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日本《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都以很小的篇幅予以“关注”,不约而同地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
B.如果日本已经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词。
C.就个人而言,他强烈地想成为一名诗人;然而他考取的却是师范大学,于是他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D.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袁蕾嗟叹: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在夸奖《天下无贼》,而实际上该剧“一环扣一环”的戏剧结构,只是跟着好莱坞大片邯郸学步。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C.数码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D.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6.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 _,____。____,____,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①社会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
②人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通通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
③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
④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⑤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A.①②③⑤④⑥ B.②①④⑥③⑤ C.③⑤②①⑥④, D.④⑥③⑤①②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怜悯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夸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别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尽
8.下列句中的“以”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3分)
A.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谨拜表以闻
9.下列四项中能打动皇帝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0.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分)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3分)
③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3分)
阅读下面两首小令,回答问题。(8分)
[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注:[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1.简要概括这两首元曲的内容。(4分)
马致远:?????????????????????? ???
?????? ? 。
张可久:??????????????????? ??????
????? ?? 。
1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4分)
答:
。
13.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 18分 )
①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 。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 。
③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
④既无伯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
⑤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 , 。
⑥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⑦青山隔送行, , 。夕阳古道无人语,
。
⑧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⑨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
⑩此情可待成追忆, 。
三、戏剧、散文阅读(28分)
阅读《长亭送别》选段,回答14—16题。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一煞](略)
[收尾](略)
14.对选段中景物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落日山横翠”点明离别时刻。
B.“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此处写景是实写,用夸张、对比手法写出离别人“泪”“恨”情愁,触景生情,形象地勾出莺莺之“恨”。
C.“青山隔送行”句,把“暮秋天气”与“离人伤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莺莺对于暮色临近、疏林遮住视线的不快。
D.“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中的“一鞭”指张生于烟霭残照中扬鞭远去。
15.下列对于这一折曲词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耍孩儿]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B.[五煞]一曲写莺莺对张生旅途健康、安全的关心,生动细腻。
C.[三煞]一曲写别后归家的愁肠难耐,“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照应了《西厢记》第五折张生草桥梦莺莺的情节发展。
D.[一煞]中先写别时秋景,再写来时急别时懒,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暗示作用。
16.莺莺在[二煞]唱词中表达了怎样的忧?为什么身为千金小姐的莺莺有此忧?你从中看到了什么?(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8分)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 羽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金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玻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平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侯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7.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列点回答(每点用序号标明)。(6分)
18.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4分)
19.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4分)
20.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
B.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
C.作品通过“看庙”时“父亲惊奇”“我也惊奇”,父亲“长叹”“我也惊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怯意”。
D.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
E.文中倒数第三段有一处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的情怀。
四、作文写作。(70分)
21、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1)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2)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3)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请以“牵挂”为题,选择上述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选择除诗歌以外的某一种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淮安市钦工中学高二年级第一阶段测试
语文(答案)
一.语文基础(18分,每题3分)
1.B 2.C 3.A 4.C 5.A 6. B 【解析】②承接前句总说,③⑤与后文的句子意思相连。根据前后的句子确定顺序。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7.C 8.C 9.C
10.①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②祈望陛下能体恤我愚拙至诚之心,满足我的小小心愿。
③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1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2分)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1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3分)
13.名句默写(略)
①黄花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③_一鞭残照里_。
④_终鲜兄弟_;_门衰祚薄_,
⑤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⑥柳丝长玉骢难系,
⑦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禾黍秋风听马嘶.。?
⑧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⑩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戏剧、散文阅读(25分
14.B
15.A
16.一忧张生“金榜无名誓不归”,二忧张生停妻再娶,异乡留情,三忧张生“一春鱼雁无消息”。此三忧体现了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在爱情上因为患得患失的微妙心理,同时也可以看到莺莺对张生的一腔思念以及对于张生的试探。
17.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热爱民间艺术,煞费苦心培养儿子。
18.父子之间感情有隔膜,父子之间文化教养存在差异,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父子之间的年龄发生变化。
19.第一段写“我怕父亲”,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爱作反衬。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照应了题目。
20.CE
21.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