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节 物质的溶解(1)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
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在认识到物
质的溶解性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
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探究实践:巩固实验操作规范,通过实验操作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态度责任: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新知导入
1、溶液的组成和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溶解?举例说明哪些物质溶解于水会形成溶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特点是均一稳定。
溶质分散到溶剂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为溶解。
食盐、蔗糖等物质溶解于水都能形成溶液。(合理均可)
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溶剂里形成溶液,溶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许多化学反应也都要在溶液中才能进行。
那么,各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哪些特性呢?
我们已经知道蔗糖能溶解在水中。
你是否想过,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蔗糖,蔗糖
能否全部溶解?
活动1:
1)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观察到
的现象 ;
结论1:
;
蔗糖全部溶解于水
蔗糖没有全部溶解于水
在相同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活动2、
在室温下,在2只烧杯中分别装有20毫升的水和20毫升的酒精,分别加入10克的硫酸铜,并进行搅拌,观察是否都能完全溶解?硫酸铜在水中 ;硫酸铜在酒精中 ;
结论2、
;
全部溶解
几乎没有溶解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活动3、
1)在室温下,在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加入10克的硫酸铜和硝酸钾,并进行搅拌,观察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
硫酸铜在水中 ;硝酸钾在水中 ;
结论3、
;
全部溶解
没有全部溶解
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活动4、
2)将上述不能完全溶解的硝酸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是
。
结论4、
;
硝酸钾全部溶解了
相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是否还有其他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
思考讨论
打开可乐盖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而且夏天比冬天现象明显。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能力和 有关。
举例说明气体溶解性受温度、气压影响;
如, 。
温度、气压
夏季雷雨前,水里的鱼儿会跳出水面。原因:雷雨前气压低、温度高,氧气在水里的溶解性下降,鱼儿缺氧上跳出水面呼吸。
喝雪碧等碳酸饮料时,经常会出现打嗝现象。原因:饮料进入胃内,受体温影响,温度升高,使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溶解性下降而逸出。
……。
归纳
一、物质的溶解性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2、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数量是有限的;
3、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4、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5、相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6、相同条件下,气体的溶解性温度与气压等有关。
内因
外因
自主探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
当一定量的水中,硫酸铜不能再继续溶解时,以下方法可使硫酸铜继续溶解:
①换一种溶剂,可以使未溶解的硫酸铜继续溶解。
② 。
。
……
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硫酸铜继续溶解
加大溶剂的质量,可以使未溶解的硫酸铜继续溶解
3、实验方案:
实验1、探究换一种溶剂是否能使硫酸铜继续溶解
目的
控制条件
方案
数据记录
室温时,100克水中溶解硫酸铜约 克,等量酒精中 ;
结论:
换一种溶剂,使未溶解的硫酸铜继续溶解
相同温度下,测定同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中溶解的质量
温度控制在室温,取硫酸铜分别溶解在100克水和100克酒精中,测量溶解的硫酸铜质量。
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探究
实验2、探究升高温度是否能使硫酸铜继续溶解
目的
控制条件
方案
数据记录 室温时,100克水中溶解硫酸铜约 克,50℃时溶解硫酸铜约 克,60℃时溶解硫酸铜约 克,80℃时溶解的硫酸铜约 克。
结论
升高温度,使未溶解的硫酸铜断续溶解
同种溶质,测量溶剂在不同温度下溶解的质量
烧杯中加入100克水,测量温度,然后逐渐加硫酸铜至不能溶解,测量溶解硫酸铜的质量,然后加热升温,记下温度,再断续加硫酸铜,至不再溶解,记录溶解的质量,如此重复几次。
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高低有关
归纳:
1、比较物质的溶解性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
2、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的温度、 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3、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不仅与溶质性质有关,还与溶剂性质、温度等因素有关。
注: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如,食盐、蔗糖、硝酸钾、硫酸铜等易溶于水,而消石灰微溶于水,碳酸钙却不溶于水。
过渡
生活中经常配制接触到溶解,如食盐溶解于水,蔗糖溶解于水,肥皂粉溶解于水……,你有没有观察到,除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不同外,还会有温度的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说明一切。
实验探究:
想一想,如何设计这个实验方案?
(1)测量水的温度
(2)加入溶质
(3)玻璃棒搅拌
(4)测量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分组实验
1、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是 ;
2、在其中的1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
3、在另1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
现象与结论:
氢氧化钠溶于水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过程中温度下降。
分析
实验表明: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食盐溶于水。
物质溶于水时,若温度升高,说明这个溶解过程是放热的;相反,物质溶于水温度下降,说明这个溶解过程是吸热的。
视频:
溶解过程的吸热与放热
(点击图片可播放)
拓展
溶解过程中的两种变化
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
吸收热量Q吸
放出热量Q放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降低
扩散过程
水合过程
如氢氧化钠NaOH
如硝酸铵NH4NO3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如食盐NaCl
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氯化钠
C.氧化钙 D.氢氧化钠
A
课堂练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无色的混合物
B.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可以使物质溶解的更多
C.10mL酒精和20mL的水混合可得到30mL的酒精溶液
D.用洗涤剂除去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D
课堂练习
3、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溶解性无关的是( )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B.盛石灰水的瓶口有一层白膜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
D.咸菜长期放置在空气中,表面有一层“白霜”
B
课堂练习
4、对物质溶解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
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
C
课堂练习
5、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
A.溶质颗粒大小 B.溶剂的温度
C.溶剂的种类 D.溶剂的质量
A
课堂练习
6、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其中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必须考虑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D
课堂练习
7、下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生石灰固体(溶于水放热)。片刻后,U形管中左侧液面将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________代替氢氧化钠固体,U形管中液面也会出现同样现象。
下降
生石灰溶于水放热,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而产生较大的气压
氢氧化钠
课堂练习
8、小江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后。小江还认为:溶剂的多少也会影响物质溶解性。于是他进行相应的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问题交流。
【实验设计】
【问题交流】
(1)请你从控制变量角度优化步骤②:
。
(2)完善步骤④: 。
(3)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江发现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每10克水 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溶剂的多少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
向A烧杯倒入20克20℃的水,向B烧杯倒入60克20℃的水;(水的温度相同 )
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
最多溶解食盐质量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影响因素:
溶质性质
溶剂性质
温度
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
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
物质的溶解性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内容;
3、完成学案中的课后巩固练习;
4、预习“饱和溶液”。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