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浙教版八上科学 1.5物质的溶解(1)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浙教版八上科学 1.5物质的溶解(1)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15 18:2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1.5物质的溶解(1)教学设计
课题 1.5物质的溶解(1)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和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溶液,实验中也多次用到过溶液,溶解的学习进一步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配制、质量分数等,为后面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物质的溶解》分4课时完成,本课时内容:物质的溶解性。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在认识到物质的溶解性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探究实践:巩固实验操作规范,通过实验操作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态度责任: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重点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难点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溶液的组成和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溶解?举例说明哪些物质溶解于水会形成溶液? 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溶剂里形成溶液,溶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许多化学反应也都要在溶液中才能进行。 那么,各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哪些特性呢? 我们已经知道蔗糖能溶解在水中。 你是否想过,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蔗糖,蔗糖能否全部溶解? 温故而知新自然过渡
讲授新课 活动1、1)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观察现象; 结论1: 在相同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活动2、在室温下,在2只烧杯中分别装有20毫升的水和20毫升的酒精,分别加入10克的硫酸铜,并进行搅拌,观察是否都能完全溶解? 结论2、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活动3、1)在室温下,在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加入10克的硫酸铜和硝酸钾,并进行搅拌,观察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 结论3、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将上述不能完全溶解的硝酸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结论4:相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提出问题:是否还有其他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素? 思考讨论:打开可乐盖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而且夏天比冬天现象明显。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能力和 有关。 举例说明气体溶解性受温度、气压影响; 归纳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2、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数量是有限的; 3、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内因)4、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内因)5、相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外因)6、相同条件下,气体的溶解性温度与气压等有关。 (外因)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 当一定量的水中,硫酸铜不能再继续溶解时,以下方法可使硫酸铜继续溶解: ①换一种溶剂,可以使未溶解的硫酸铜继续溶解。② 。 ③ 。 ④…… 3、实验方案:(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并填入表中) 归纳:1、比较物质的溶解性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2、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的温度、 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3、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不仅与溶质性质有关,还与溶剂性质、温度等因素有关。 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如,食盐、蔗糖、硝酸钾、硫酸铜等易溶于水,而消石灰微溶于水,碳酸钙却不溶于水。过渡:生活中经常配制接触到溶解,如食盐溶解于水,蔗糖溶解于水,肥皂粉溶解于水……,你有没有观察到,除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不同外,还会有温度的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说明一切。 实验探究:讨论:想一想,如何设计这个实验方案? 确定方案: 分组实验:1、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是 ; 2、在其中的1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 3、在另1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 现象与结论:氢氧化钠溶于水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过程中温度下降。分析:物质溶于水时,若温度升高,说明这个溶解过程是放热的;相反,物质溶实验表明: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食盐溶于水。 于水温度下降,说明这个溶解过程是吸热的。视频:溶解过程的吸热与放热 拓展: 用实验来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归纳小结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思路: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下面的实验方案设计提供思路生生讨论、师生交流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养成表达与倾听的习惯对于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学生不易理解,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观察到温度的变化 ,增加说服力视频可以巩固所学帮助理解拓展可以增加知识面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 ) A.硝酸铵 B.氯化钠 C.氧化钙 D.氢氧化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溶液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无色的混合物B.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可以使物质溶解的更多C.10mL酒精和20mL的水混合可得到30mL的酒精溶液D.用洗涤剂除去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3、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溶解性无关的是( B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B.盛石灰水的瓶口有一层白膜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D.咸菜长期放置在空气中,表面有一层“白霜”4、对物质溶解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 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 5、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A ) A.溶质颗粒大小 B.溶剂的温度 C.溶剂的种类 D.溶剂的质量6、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其中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必须考虑的是( D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7、下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生石灰固体(溶于水放热)。片刻后,U形管中左侧液面将__下降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生石灰溶于水放热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气压增大。若用氢氧化钠代替氢氧化钠固体,U形管中液面也会出现同样现象。 8、小江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后。小江还认为:溶剂的多少也会影响物质溶解性。于是他进行相应的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问题交流。【实验设计】 【问题交流】(1)请你从控制变量角度优化步骤②: 向A烧杯倒入20克20℃的水,向B烧杯倒入60克20℃的水;(水的温度相同 ) 。 (2)完善步骤④: 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 。 (3)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江发现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每10克水 最多溶解食盐质量 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溶剂的多少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