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 §1.5物质的溶解(2)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 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溶液。
3、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① ;② ;③ 。
4、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 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而言饱和的,不能再溶解 ,若加入其他溶质, 。
知识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对于大部分固体物质来说, 、 和 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2、对于气体来说, 、 和 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3、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等),除了增加溶质和蒸了溶剂外,可用 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知识点3、稀溶液和浓溶液
1、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 的溶液是浓溶液;而溶有较少溶质是; 。
2、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 是稀溶液。但同一温度下的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凉的糖水底部都有剩余的白糖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例题1图) (例题2图)
例题2、已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之间的关系如图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处的含义饱和的稀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不饱和
C.在一定的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D.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例题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
B.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例题4、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烧杯中的溶质质量相等
B.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C.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得到的蔗糖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例题5、实验是科学探究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对实验条件加以严格控制,实验才会有科学价值和意 义。其中单一变量控制是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一环。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实验:
实验序号 Ⅰ Ⅱ Ⅲ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溶液呈淡黄色 氯化钠完全溶解,溶液透明无色 碘完全溶解在酒精中
(1)由实验I和实验II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由实验 和实验 对照,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三、随堂练习:
1、小明在实验室中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 下列各烧杯中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2、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
A.加热 B.搅拌 C.增加水量 D.将蔗糖研碎
3、20℃时,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B.溶剂的质量一定减少
C.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4、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g。下列是四位同学在20℃时配制的氯化钾溶液,其中一定达到饱和的是( )
5、在恒温条件下,在一杯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同时加入少量氯化钠晶体和蔗糖晶体(均不含结晶水),充分搅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
A.两种晶体的质量均不变 B.两种晶体的质量均减少
C.氯化钠晶体的质量不变,蔗糖晶体消失 D.氯化钠晶体消失,蔗糖晶体的质量不变
6、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红同学用图1装置对学校附近某河水的水质进行净化,经过此装置后,所得水为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温室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上表: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65℃时, (填“能”或“不能”)判断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有 。
A. 升温 B.降温 C.加固体M D.恒温蒸发水
(3)如图2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则X固体可能为 ,由此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
四、课后巩固:
1、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蔗糖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 加蔗糖 B. 加水 C. 升温 D. 增大压强
2、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
3、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蔗糖饱和的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
A. 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4、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含100克水的溶液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5、饱和溶液在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
B. 溶剂的质量
C. 溶液的质量
D.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均不变
6、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恒温蒸发溶剂
B. 降低溶液的温度
C. 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 向溶液中加入t℃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7、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改变,它与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有的温度会升高,是放热 B. 有的温度会降低,是吸热
C. 有的温度不变,放热和吸热等效 D. 以上说法都有理
8、某温度下,将5g氯化钠放入10g水中,得到13.6g氯化钠溶液,该溶液一定是( )
A. 饱和溶液 B. 不饱和溶液 C. 稀溶液 D. 无法判断
9、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 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 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10、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11、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50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12、如图所示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
(1)从图中可以看出,A集合表示________溶液。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的区域________(填A、B、C、D),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中,一同学发现: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颗粒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该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记录了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绘制成图。请结合图像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固体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14、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红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对学校附近某河水的水质进行净化,经过此装置后,所得水为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
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65℃时,该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无法判断”);
②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能达到目的:
有 (填字母序号);
A.升温 B.降温 C.加固体M D.恒温蒸发水
(3)如图2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则X固体可能为 (写出两种不同 物质的化学式),由此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不能 2、不饱和 3、① 一定温度 ;② 一定量的溶剂 ;③ 某种溶质 。
4、溶质 蔗糖 仍可溶解
知识点2、
1、降温 蒸发溶剂 增加溶质 2、降温 加压 增加溶质 3、升温
知识点3、
1、溶质 稀溶液
2、不一定 不一定 大
二、例题讲解:
例题1、C
解析:A、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的溶液没说是否有不溶物,所以不一定饱和,故A错;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B错;C、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说明此时有不溶物,属于饱和溶液,故C正确;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与浓度有关,与是否饱和无关,故D错。
例题2、B
解析:A、由图示知,A处是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交集,表示饱和的稀溶液,故A说法正确;B、由图示知,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故B说法错误;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后硝酸钾不溶解,故C说法正确;D、在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故D说法正确。
例题3、B
解析:A、温度一定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物质,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说明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此选项说法正确.B、温度升高时,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氢氧化钙,故此选项说法错误.C、溶液中存在某种物质的固体,则此溶液一定是该物质在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此选项说法正确.D、条件改变后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例题4、C
解析:A、氯化钠有剩余,蔗糖完全溶解,因此两烧杯中的溶质质量不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不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氯化钠有剩余,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D、蔗糖完全溶解,得到的蔗糖溶液可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例题5、1)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 (2)Ⅰ;Ⅲ;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解析:(1)Ⅰ和Ⅱ对照变量为溶质性质不同,故可以得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2)Ⅰ和Ⅲ对照变量为溶剂性质,可以得出的结论,溶质保持不变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三、随堂练习:
1、C 2、A 3、D 4、B 5、C
6、(1)混合物 (2)不能;BCD (3)氢氧化钠(或生石灰);固体遇水放热,氢氧化钙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四、课后巩固:
1、A 2、D 3、C 4、D 5、A
6、D 7、D 8、A 9、D 10、C
11、A
12、(1)浓 饱和 (2)C 加食盐或蒸发溶剂(水)
1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的热大于溶液散失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了溶解;搅拌也加快了氢氧化钠的溶解,所以固体快速消失。氢氧化钠溶解能力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溶液中有较多的氢氧化钠,完全溶解后,溶液向外散热,温度缓慢下降,氢氧化钠的溶解能力下降,固体逐渐析出,到室温时不再变化。
12、(1)混合物 (2)BCD
(3)NaOH和CaO;X固体遇水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