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4《致云雀》(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4《致云雀》(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5 20: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雪莱
致 云 雀
雪 莱
导入: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表面上说,冬天来了,那春天马上就会到来,实质上指熬过了痛苦与艰难,就将迎来美好的春天,光明的前途。这句话告诉了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向上,永不放弃。
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雪莱的相关常识,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
评价诗人雪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作家作品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积极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在海上遭遇风暴逝世。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与拜伦并称为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
主要成就在四个方面:创作大量浪漫主义诗歌;构想了理想社会的雏形;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的独立;预言希腊的独立。

作者介绍
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他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品有《自由颂》《致云雀》《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英国诗人乔治·戈登·拜伦:雪莱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人,别人和他相比就几乎全都成了野兽。
现代诗人徐志摩:我实在够不上读他,因为太浓厚伟大了。他的小诗,很轻灵,很微妙,很真挚,很美丽,读的时候,心灵真是颤动起来,犹如看一块纯洁的水晶,真是内外通灵。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雪莱是我最敬爱的诗人中之一个。他是自然的宠子,革命思想的健儿。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名家评价
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
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创作背景】
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法国、丹麦国鸟。
了解“云雀”
朗诵辨境

1.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诗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部分(1—12节):献歌——献给云雀的赞歌
第二部分(13—17节):探源——探寻云雀之自由、欢欣的源泉。(为什么云雀是自由、欢欣的呢?)
第三部分(18—21节):祈愿——面对现实的困境,希望像云雀一样歌唱。
老师认为全诗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可用两个字概括:
1.第1节诗有怎样的作用?
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把云雀视为“精灵”,是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歌唱的,诗人认为云雀是远离凡尘、无比圣洁的,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2.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运用比喻“烈火的轻云”描写云雀动作轻盈、敏捷的特征,亦是诗人蔑视地面(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3.第3、4 节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的动作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4.第5-7 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三个诗节赞颂云雀歌声之美,诗人运用通感修辞,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作用:勾起联想,拓宽诗歌的意境;化抽象为具体。
示例:
1、你笑的真甜。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
清香是嗅觉,歌是听觉,这里用听觉写嗅觉。
通感
8-11节
雪莱把云雀比喻成了四种完全不同的喻体,让这个意象有了四种不同的特征。请找出找到诗人把云雀分别比喻成了什么,以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把云雀比作诗人,相似点:诗人的天职就是用他的诗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昭示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从而使人从冷漠、麻木中警醒起来,唤起人们的同情。
把云雀比作少女,相似点:甜美而忧伤的深情;
把云雀比作萤火虫,相似点:在黑暗中传播光明;
把云雀比作了玫瑰,相似点:虽遭遇外力摧残,却因此而更加强大。
云雀意象的特征:
具有思想和深情,感染力强,在黑暗中传播光明,遭遇困顿却能愈加强大。
这四个比喻,恰恰增加了云雀意象特征的丰富性。
探究:诗人把云雀比喻为“诗人”“高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玫瑰”,揣摩诗人通过这些比喻想抒发什么情感?(讨论)
(第8—11节)云雀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感知诗歌内容
这几节连用四个明喻揭示云雀的本质,字里行间寄予了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他认为,诗人应以值得关注而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去唤醒和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但是,诗人的博爱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被同胞理解,正如云雀像身居深宫的高贵少女为爱所苦。诗人又通过“金色的萤火虫”“绿叶荫蔽着的玫瑰”等意象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抒发了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12节):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

感知诗歌内容
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清新、欢悦。在更高层次上,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而“称得上明快、欢悦,清新的一切,都不及你的音乐”有运用正面衬托的手法进一步突出来云雀歌声的音乐之美。
第四部分: (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
第十三节:雨后苏醒了的花蕾虽然明朗、欢悦,但还没有云雀歌声的美妙。——“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第十四节:诗人赞颂云雀的歌声是神圣的极乐音流。
第十五节:诗人认为,世界上许多有名的歌声,都没有云雀的歌声那般美妙动听。——“什么样的物象和事件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

感知诗歌内容
在这三节诗中,诗人认为“爱情或醇酒的颂歌”、“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的浮夸”、“总有着贫乏”,都不能与云雀的歌唱相比,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讨论)
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第15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维妙惟肖的再现”。
(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十六节:云雀的歌声有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第十七节:雪莱认为有理性的人不惧死亡,应该造福人类,创造生命的价值。——对死的理解比人类深刻。

感知诗歌内容
(第十八节到第十九节)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
第十八节:我们最美的音乐,往往也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我们瞻前顾后、自扰”
第十九节:诗人感叹自己不知道怎样才能接近于云雀的欢愉。

感知诗歌内容
从第18—19节这两节诗中我们是否读出了处于尘世中的作为凡人的我们自己?读出了什么?
我们 经常庸人自扰,虽有欢笑,更有“苦恼”“憎恨”“傲慢”和“恐惧”这些负面的情感。我们无法像云雀那样总是“欢笑”。
(第二十节)诗人对云雀歌声的美妙作进一步的概括。
第二十节:诗人对云雀歌声的美妙的概括,表明艺术作品美妙富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呼应第1节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

感知诗歌内容
第八部分: (第二十一节) :抒发诗人的希冀,渴望学会云雀的欢欣,向全世界泼洒欢乐、希望与爱!
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

再读诗歌,解读意象
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①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
②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受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绪去超越感伤。
③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 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拓展提升
《致云雀》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它是如何表现浪漫主义特征的?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拓展提升
《致云雀》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它是如何表现浪漫主义特征的?
《致云雀》的浪漫主义的手法明显,无论是类比手法、还是对比手法,其目的都是将云雀作为一种作者心中光明、欢乐、纯粹的象征进行热情歌颂。诗歌始于赞美、终于感叹,诗中的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所表达出的也是作者追求理想、蔑视黑暗、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诗歌总结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美好思想感情和杰出艺术形式使《致云雀》成为英国诗歌中的珍品,读后令人感受到欧洲民族革命时期的可喜形势,争取自由解放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对人民光明的前景增强了无穷的信心。
表现手法
本诗有什么特色?
①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②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
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
③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④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板书:
致云雀
欢乐的精灵
表达愿望
展开描绘
外在形态:
优美歌声:
云雀本质:
诗人观点:
人鸟对比:
总体评价
渴望传递云雀的快乐与爱
欢乐明朗
欢乐强音
高贵自由
爱与生死
鄙弃污浊
云雀是理想化的诗人
云雀 象征欢乐、光明和美丽
思考:《红烛》和《致云雀》在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上有何异同?
相同 不同
诗歌主题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以及渴望用诗歌来唤醒世人、愿意为真理而奉献自我的情怀。 《红烛》侧重表现甘愿牺牲、执着无悔的精神;
《致云雀》侧重于表现对欢乐自由的歌颂,以及对坦荡超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艺术特色 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拟人修辞,在表现上都偏重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①语言风格不同:《红烛》偏于沉郁浓烈,《致云雀》偏于清丽明快。
②两首诗运用到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红烛》包含反复手法;《致云雀》包含通感、衬托、排比等手法,并且比喻更为丰富。
③《红烛》各节行数不一,诗句长短不一,具有参差错落的美;而《致云雀》每一节均为五行,诗句四短一长,具有整齐匀称的美。
拓展训练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 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结 束
《红烛》《致云雀》
——青春的价值
看背景,悟意象
《红烛》 《致云雀》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再读诗,如何写
.
《红烛》 《致云雀》
意象
内容
特点
手法
意义
红烛
云雀
灰与泪
歌声
红色、亮光
欢乐、明朗、优美、欢愉
托物言志、象征、对比
反复、反问
比喻、设问
赤子之心、觉悟顿悟、自我勉励、坚定奉献
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1)上片中,作者采用了那些艺术手法来描写杜鹃?
采用拟人、对比的手法。“殷勤”一词将杜鹃拟人化,表现了杜鹃与人亲切,与随意飞行对人冷漠的流莺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因闻鹃啼而抒怀做准备。
拓展延伸--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2)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词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回的悲伤之情。
拓展延伸--对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