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实验班)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实验班)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15 20:16:41

文档简介

南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实验班)
化学试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试卷说明:
1.试题范围:初中知识、高中必修一第一章;满分100分;建议时长:6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60分。
1.根据下图进行判断,乙醇(C2H5OH)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Fe + CuSO4 = FeSO4 + Cu B.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C.Fe2O3 + 3CO 2Fe + 3CO2 D.2KClO3 2KCl + 3O2↑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一氧化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所以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稀有气体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D.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4.学习化学要正确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钢铁制品锈蚀、CO2制汽水的过程都没有包含化学变化
B.陶瓷、有机玻璃都是用途非常广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C.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是不同的
D.如图所示,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属于纯净物
5.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原理,解决实验问题,是化学独特的学科思想。下图所示,当把胶头滴管内液体全部滴入试管中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检验铵根离子 B.处理酸性废水
C.检验气体成分 D.证明反应发生
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实验1探究铁锈蚀是否与水有关
B. 实验2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C. 实验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实验4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反应
7.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是a g,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b g,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已知信息可得NA = mol-1 B.Wg该原子中含有个该原子
C.Wg该原子的物质的量一定是mol D.该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 g/mol
8.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可看作近似相等
C.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必为22.4L
D.1NA个O2的质量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是32g
9.在标准状况下,有①6.72L CH4,②3.01×1023个HCl分子,③13.6g H2S,④0.2mol NH3。下列对这四种气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体积:②>③>①>④ b.密度:②>③>④>①
c.质量:②>③>①>④ d.氢原子个数:①>③>④>②
A.abc B.bcd C.abd D.abcd
10.胶体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分散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性是丁达尔效应
B.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实验有效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C.Fe(OH)3胶体带正电荷,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因而常用于净水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10-9~10-7m之间,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11.如下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属于转化a B.转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
C.转化c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12.煅烧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时,其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若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则生成CaO质量为m2 g
B.若纵坐标表示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则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C.纵坐标不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质量
D.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或固体中氧元素质量,都可知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
1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使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 萃取分液 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水和乙醇 分液 水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少量的NaCl杂质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自来水中的Fe3+以获得纯净的水 蒸发 Fe3+是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
14.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为:①Ba(NO3)2 ②KCl ③NaOH ④CuSO4 ⑤Na2SO4,如果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包括试纸),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在下列的鉴别顺序中,最合理的是( )
A.④③①⑤② B.④②③⑤① C.①⑤③④② D.③④①⑤②
15.已知2Na + Cl2 2NaCl,金属钠由钠原子构成,而NaCl由Na+、Cl—构成。下列关于Na和Na+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既相差一个电子,也相差一个电子层
B.二者的原子核完全相同,因此化学性质也完全相同
C.N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是稳定结构
D.钠原子的化合价为0价,Na+的化合价为+1价,说明失去电子会使化合价升高
二.填空题:共3道题,共40分。
16.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灯移至CuO处加热。
(1) 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 气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 大试管内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来填空)。
17.“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科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 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依次连接起来表示它所走的路线)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口。
(2) 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____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_____个,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_________(填物质的名称)。
(3) 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写出一个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将盐酸换成氢氧化钾溶液,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一定质量的液态化合物AB2与标准状况下一定质量的O2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为AB2(液) + 3O2(气) AO2(气) + 2BO2(气),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总体积是336mL,密度为2.56g L-1。
(1) 反应前O2的体积为 。
(2) 化合物AB2的摩尔质量为 。
(3) 若AB2分子中A、B两元素的质量之比是3∶16,则A、B两元素分别为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试卷第4页,总5页南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实验班)
化学试卷答案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试卷说明:
1.试题范围:初中知识、高中必修一第一章;满分100分;建议时长:6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60分。
1.根据下图进行判断,乙醇(C2H5OH)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甲为混合物,乙为化合物,丙为氧化物等,丁为有机化合物。乙醇属于有机化合物。狭义上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含碳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等。
故本题答案为D。
2.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Fe + CuSO4 = FeSO4 + Cu B.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C.Fe2O3 + 3CO 2Fe + 3CO2 D.2KClO3 2KCl + 3O2↑
【答案】C
【解析】
A.Fe + CuSO4 = FeSO4 + Cu为置换反应,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也是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
B.AgNO3 + NaCl = AgCl↓ + NaNO3为复分解反应,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误;
C.Fe2O3 + 3CO 2Fe + 3CO2不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氧化还原反应,C项正确;
D.2KClO3 2KCl + 3O2↑为分解反应,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也是氧化还原反应,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一氧化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所以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稀有气体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D.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答案】A
【解析】
A.在化学变化中,得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具有还原性,A项正确;
B.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除氦以外),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而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粒子不止稀有气体原子,比如钠离子,氯离子等。它们都是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离子,也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们不是稀有气体,B项错误;
C.铁是由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所以铁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是由同种分子构成,C项错误;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均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均能与碱反应,但并非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均能与碱反应,如一氧化碳与碱不反应,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A。
4.学习化学要正确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钢铁制品锈蚀、CO2制汽水的过程都没有包含化学变化
B.陶瓷、有机玻璃都是用途非常广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C.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是不同的
D.如图所示,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属于纯净物
【答案】C
【解析】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钢铁制品锈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O2制汽水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CO2 + H2O = H2CO3,属于化学变化,A项错误;
B.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和混凝土等,而有机玻璃是化学合成的一种塑料,外观似玻璃,属于合成材料,B项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这两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是不同的,所以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C项正确;
D.如图所示,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后的固体物质,属于混合物,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5.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原理,解决实验问题,是化学独特的学科思想。下图所示,当把胶头滴管内液体全部滴入试管中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检验铵根离子 B.处理酸性废水
C.检验气体成分 D.证明反应发生
【答案】A
【解析】
A.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以检验铵根离子,A项正确;
B.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钾和水,氢氧化钾过量,又导致废水显碱性,B项错误;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和食醋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无法检验气体成分,C项错误;
D.硝酸钾和氯化铁不能生成沉淀、气体和水,不能反应,无法证明反应发生,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A。
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实验1探究铁锈蚀是否与水有关
B. 实验2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C. 实验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实验4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A.实验1一边是潮湿的钢丝棉,一边是干燥的钢丝棉,且用了干燥剂吸收挥发的水蒸气,观察到潮湿的钢丝棉生锈,干燥的钢丝棉未生锈,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实验2中两个瓶内均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石蕊小花一个干燥,一个湿润,观察到干燥的石蕊小花不变色,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C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浸有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溶液的棉球显红色,若二者发生反应,则棉球会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应,故D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C。
7.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是a g,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b g,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已知信息可得NA = mol-1 B.Wg该原子中含有个该原子
C.Wg该原子的物质的量一定是mol D.该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 g/mol
【答案】D
【解析】
12C的摩尔质量为12g/mol,即1mol 12C原子的质量是12g,或者说1NA个12C原子的质量是12g。而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b g,两者的比值即可求解出NA。
A.,故A正确;
B.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是a g,根据这一比例关系可得Wg该原子中含有个该原子,故B正确;
C.Wg该原子中含有个该原子,则Wg该原子的物质的量一定是mol,故C正确;
D.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是a g,则1NA个该原子的质量是aNA g,即1mol该原子的质量是aNA g。说明该原子的摩尔质量应是aNA g/mol,故D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D。
8.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可看作近似相等
C.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必为22.4L
D.1NA个O2的质量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是32g
【答案】B
【解析】
A.未指明温度和压强,无法确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就无法将氮气的体积换算为物质的量。故A错误;
B.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只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有关,而与气体物质的种类无关。无论是哪种气体,温度升高可导致粒子间距变大,压强增大可导致粒子间距变小,温度与压强均不变化时,气体粒子间距也不变化。当温度和压强为一定值时,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可看作近似相等。故B正确;
C.标准状况下,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约为22.4L。故C错误;
D.O2的摩尔质量为32g/mol,1NA个O2的质量就为32g,与是否处于标准状况无关。温度和压强对物质的质量不造成影响。故D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9.在标准状况下,有①6.72L CH4,②3.01×1023个HCl分子,③13.6g H2S,④0.2mol NH3。下列对这四种气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体积:②>③>①>④ b.密度:②>③>④>①
c.质量:②>③>①>④ d.氢原子个数:①>③>④>②
A.abc B.bcd C.abd D.abcd
【答案】D
【解析】
解题思路:将题中每一种物理量都换算成物质的量;灵活运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同温同压的条件下,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即,。
物质 摩尔质量 分子的物质的量 氢原子的个数 质量
①6.72L CH4 16g/mol 0.3mol 1.2NA个 4.8g
②3.01×1023个HCl 36.5g/mol 0.5mol 0.5NA个 18.25g
③13.6g H2S 34g/mol 0.4mol 0.8NA个 13.6g
④0.2mol NH3 17g/mol 0.2mol 0.6NA个 3.4g
a.物质的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②>③>①>④,同温同压的条件下,四种气体的体积由大到小的排序也为②>③>①>④,a正确;
b.摩尔质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②>③>④>①,同温同压的条件下,四种气体的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也为②>③>④>①,b正确;
c.质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②>③>①>④,c正确;
d.氢原子个数由大到小的排序为①>③>④>②,d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D。
10.胶体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分散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性是丁达尔效应
B.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实验有效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C.Fe(OH)3胶体带正电荷,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因而常用于净水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10-9~10-7m之间,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答案】B
【解析】
A.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nm)、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00nm),这也是区别三者的本质特征,而不是丁达尔效应,A项错误;
B.用激光笔照射Fe(OH)3 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即“丁达尔效应”,而用激光笔照射FeCl3溶液时则观察不到这种现象,因此可根据丁达尔效应实现二者的鉴别,B项正确;
C.Fe(OH)3胶体不带电,仅仅是胶体中的胶粒可带有某种电荷,C项错误;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10-9~10-7m之间,但如果纳米材料没有分散于某种分散剂中,就不构成分散系,也就不属于胶体,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11.如下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属于转化a B.转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
C.转化c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A.由图可知,甲物质是单质,故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不属于转化a,A项错误;
B.转化c是化合物转化为单质,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B项错误;
C.转化c中有单质生成,故转化c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C项正确;
D.将混合物转化为纯净物可能是物理变化,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12.煅烧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时,其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若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则生成CaO质量为m2 g
B.若纵坐标表示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则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C.纵坐标不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质量
D.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或固体中氧元素质量,都可知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
【答案】D
【解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煅烧石灰石样品,碳酸钙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因为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故样品减少的质量为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A.根据分析,剩余的固体中还含有杂质,故生成CaO质量小于m2 g,A项错误;
B.由于氧化钙中含有氧元素,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不能判断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B项错误;
C.碳酸钙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生成的二氧化碳放出导致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减少,可能杂质中含有碳元素,故最终固体中还有碳元素,故纵坐标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C项错误;
D.根据分析,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知道固体减少的质量或氧元素质量的改变量都可以计算出生成气体的质量,然后结合反应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D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D。
1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使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 萃取分液 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水和乙醇 分液 水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少量的NaCl杂质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自来水中的Fe3+以获得纯净的水 蒸发 Fe3+是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
【答案】A
【解析】
A.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溶质物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而在CCl4中的溶解度较大,且CCl4与水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因此在碘水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会出现以下现象:液体分层(上层为水层,下层为CCl4层),上层棕黄色变浅,下层变为紫红色。然后进行分液操作,就实现了使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这一实验目的。A项正确;
B.水和乙醇可互溶,没有分层现象,无法通过分液的实验操作进行二者的分离。B项错误;
C.右图为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例如温度在0~10℃区间时,KNO3的溶解度比NaCl小得多,说明将热饱和溶液冷却至0~10℃区间时,会有大量KNO3固体析出,而NaCl由于溶解度变化不大,仍主要存在于溶液中不析出。再通过过滤,就能实现KNO3固体与母液的分离,从而达到提纯KNO3的实验目的。因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分离方法是正确的,但原理不是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而是利用KNO3和NaCl的溶解度在某一温度区间内的差异进行分离。C项错误;
D.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剂不断挥发而析出溶质(晶体)的过程。蒸馏是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除去自来水中的Fe3+以获得纯净的水,不仅要加热自来水,使水蒸发,还需要将水蒸气冷凝变为液态水,这就实现了水与Fe3+的分离过程,因此分离方法应为蒸馏,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A。
14.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为:①Ba(NO3)2 ②KCl ③NaOH ④CuSO4 ⑤Na2SO4,如果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包括试纸),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在下列的鉴别顺序中,最合理的是( )
A.④③①⑤② B.④②③⑤① C.①⑤③④② D.③④①⑤②
【答案】A
【解析】
首先观察五瓶溶液的颜色,有一瓶为蓝色溶液,其余为无色溶液。蓝色溶液为④CuSO4;
将④CuSO4分别加入其余4瓶溶液的样品中,若产生蓝色沉淀,则相应溶液为③NaOH;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相应溶液为①Ba(NO3)2,其余2瓶溶液无现象,继续取样待测;
将①Ba(NO3)2分别加入其余2瓶溶液的样品中,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相应溶液为⑤Na2SO4,另一瓶溶液为②KCl。所有溶液均得到鉴别。
故本题答案为A。
15.已知2Na + Cl2 2NaCl,金属钠由钠原子构成,而NaCl由Na+、Cl—构成。下列关于Na和Na+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既相差一个电子,也相差一个电子层
B.二者的原子核完全相同,因此化学性质也完全相同
C.N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是稳定结构
D.钠原子的化合价为0价,Na+的化合价为+1价,说明失去电子会使化合价升高
【答案】B
【解析】
A.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钠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它们既相差一个电子,也相差一个电子层,A项正确;
B.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对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巨大。Na和Na+核外电子排布差别很大,因此化学性质也相差很大,例如钠原子易失电子,而钠离子为8电子稳定结构,不易失电子。B项错误;
C.N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是稳定结构。C项正确;
D.化合价与原子得失电子有着密切联系。钠原子的化合价为0价,失去1个电子变成Na+后,Na+的化合价为+1价,相比钠原子而言,化合价升高了1价。说明失去电子会使化合价升高。D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B。
二.填空题:共3道题,共40分。
16.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灯移至CuO处加热。
(1) 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 气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 大试管内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来填空)。
【答案】(1)提高火焰温度 (2)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3) C+CO22CO、CuO+COCu+CO2
【解析】
(1) 还原氧化铜需要高温的条件,酒精灯的温度一般很难达到,需要加网罩提高火焰温度。
(2) 尾气中很可能含有未反应的一氧化碳,因此需要对尾气进行处理。可以用气球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3) 装置中先由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CO22CO;一氧化碳再和氧化铜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
17.“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科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 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依次连接起来表示它所走的路线)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口。
(2) 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____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_____个,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_________(填物质的名称)。
(3) 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写出一个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将盐酸换成氢氧化钾溶液,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③→⑥→⑩→⑦→ → (2) 2 1 碳酸钠
(3) ③⑩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或Cu + 2AgNO3 = Cu(NO3)2 + 2Ag
(4) 不能,因为CO2 + 2KOH = K2CO3 + H2O
【解析】
① Zn + 2HCl = ZnCl2 + H2↑ 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②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复分解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 CO2与HCl不反应
④ NaOH + HCl = NaCl + H2O 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⑤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复分解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⑥ NaCl与HCl不反应
⑦ Cu与HCl不反应
⑧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⑨ MgO + 2HCl = MgCl2 + H2O 复分解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⑩ SO2与HCl不反应
H2SO4与HCl不反应
Ag与HCl不反应
因此盐酸的路线为③→⑥→⑩→⑦→ → ,而KOH就不能沿着这条路线移动,因为KOH遇到CO2会反应。
18.一定质量的液态化合物AB2与标准状况下一定质量的O2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为AB2(液) + 3O2(气) AO2(气) + 2BO2(气),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总体积是336mL,密度为2.56g L-1。
(1) 反应前O2的体积为 。
(2) 化合物AB2的摩尔质量为 。
(3) 若AB2分子中A、B两元素的质量之比是3∶16,则A、B两元素分别为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
【答案】(1) 336mL (2) 76g mol-1 (3) C、S
【解析】
(1) 观察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发现每当消耗3mol O2,就会生成3mol气体混合物。同温同压的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因此,在标准状况下,每当消耗3体积O2,就会生成3体积气体混合物。若气体混合物的总体积是336mL,则消耗的O2也为336mL,这就是反应前O2的体积。
(2) 首先计算反应前O2的物质的量n=0.336L÷22.4L/mol=0.015mol。根据方程式得出关系式
AB2(液) ~ 3O2(气)
1mol 3mol
xmol 0.015mol
x=0.005mol
再计算出AB2(液)的质量 = 总质量 - O2的质量;其中总质量可根据质量守恒,由生成物的总质量求出:m总 = 0.336L×2.56g L-1 = 0.860g;O2的质量 = 0.015mol×32g mol-1 = 0.48g;因此AB2(液)的质量 = 0.860g - 0.48g = 0.38g。
最终可计算出AB2的摩尔质量为0.38g÷0.005mol=76g mol-1
(3) 假设有1mol AB2,则其质量为76g;A、B两元素的质量之比是3∶16,则A元素的质量为76×3÷(3+16)=12g,B元素的质量为76×16÷(3+16)=64g;1mol AB2含有1mol A和2mol B,1mol A共12g,2mol B共64g,则A的摩尔质量为12g mol-1,B的摩尔质量为32g mol-1。即A为碳元素,B为硫元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