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周邦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周邦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5 22:1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周邦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②。凭栏久,黄芦苦竹,疑③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④,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万作考选沙单生果水县分期同有气地业真时所件。②溅溅:流水声。③别本也作“拟”。④瀚海:沙漠。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1.下阕开篇以___________自比,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2.周邦彦作词,无论写景抒情,皆刻画入微,形容尽致,揣词炼字尤为精当。请就“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一句中“老”“肥”“圆”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视听结合,从深夜写到将晓,暗示行者整夜都不曾合眼,直接抒发行者离别前的忧伤之情。
B.“冷”字一语双关,既写泪水落枕,枕芯湿透,枕着感到寒冷,又表现出离别前女子的忧伤和痛苦。
C.结尾两句以景结情。行人远去,仍回望已隐入地平线的高楼,只剩斗柄横斜。寒露袭人,鸡声四起。
D.全词描述行者辞家早行的全过程,有时间的推移,有环境,有人物,有动作和表情等,表现了离情。
4.本词“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和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都写离别时的场景,但写法有同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1)侵晓:拂晓。(2)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D.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6.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拟人描摹鸟儿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的神态,为全词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
B.“水面清圆”两句写出了荷叶的饱满圆润与荷花的错落有致,“举”字凸显了荷之亭亭玉立,形神兼备。
C.上阕先写在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D.这首词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情感,有一种淡雅素洁、明丽自然的风格
8.古典诗词多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艺术境界,本词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燎沉香
〔宋代〕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叙事写景为主,短短31字,看似信手勾勒淡淡几笔,却把荷叶之玉盘圆润、亭亭玉立、婀娜摇曳的美好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B.情景关联密切是本词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词人以“风荷”这一意象作为感情纽带巧妙地由眼前荷景想到家乡西湖荷花,自然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C.本词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饰,浑若天成,它准确而又生动地写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体现天然真美。
D.“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直抒胸臆,深情表达了自己对当年友人的思念之情,将乡愁写得如梦似幻,余韵袅袅。
10.“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词人是如何写出“荷之神理”的?请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
【唐】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春雨
【宋】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选择了“雨”作为抒写对象,诗歌题材相同,意境却不相同。
B.“初随林霭动”,写雨丝随着林中雾气一起浮动,突出雨的清冷和缥缈。
C.“耕人扶耒语林丘”,着一“语”字,表达农人在春耕之时得春雨之喜悦。
D.李商隐对纤细如雾的微雨,体物工切;周邦彦描摹雨后春景,清新生动。
12.赏析写“雨”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拜月星慢
[宋]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1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描写出这样一幅美景:月色深沉,更鼓催来月色,露水洒向地面,没有一点尘埃。
B.在和其人会面前,就已经知道她的声名,见过她的画像了,表明此次会晤乃渴望已久之事。
C.“谁知道”领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写出了女子的美丽风姿和温柔的性情,充满幸福之感。
D.“念荒寒”转入现在,以损坏的墙壁中的秋虫鸣叫传达出含有埋怨的相思之情,意味深长。
14.周词尤工于写女性之美。请分析“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是怎样表现女主人公之美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15.“黄芦苦竹”采用了___________手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进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________”之句,点出了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类。
16.本词寓情丰富,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周邦彦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记眼前之事。“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是对当时的活动环境的描写:在一个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淡淡春景。作者与爱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
B.“柳泣花啼”句中,“泣”和“啼”不但使“柳”和“花”拟人化,而且使客观之物具有了主观情感色彩,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
C.“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两句,“雨”照应上片的“泣”“啼”“重”“迟”,点明当时两人就是冒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
D.“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中,“不似”即不如,不像;“幽恨”即内心深处的怨恨。写出了眼前无忧无虑反倒不如“楼阁淡春姿”时分离的凄苦、相思来得意味深长。
18.周邦彦“集大成”,其关键处就在于,能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分析。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9.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20.分析《春夜喜雨》的艺术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解连环·怨怀无托
宋·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注】燕子楼:唐代张建封的爱妓关盼盼,在张死后独居燕子楼,因顾念旧情而一直不嫁。后用此典称女子寡后只身独处的居处。
21.上阕中“_____”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示爱情。词作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昔日情人的_____之情。
22.简析这首词的抒情方式。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拜星月慢
【宋】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春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23.上阕“水眄兰情”描写的是美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点出全诗的情感,可谓词眼。
24.赏析全词人物塑造的手法和叙事的艺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拜月星慢
【宋】周邦彥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25.读此词至“苦惊风吹散”,可知上阕都是在______“我”与心上人相遇的情景。此词从“念荒寒”开始,则表达了一种含着_________的相思之情。(每空不超过四字)
只是,“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26.周词尤工于写女性之美。请分析此词上阕是怎样表现女主人公之美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楼·秋夜
(宋)周邦彦
水浴清蟾①,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②。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③。梅风地溽④,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⑤,情伤荀倩⑥。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注】①清蟾:指代明月。②更箭:即更漏,漏壶中立箭表示时间。③匀染:傅粉施朱,即梳妆打扮。④梅风地溽:梅雨季节的风含潮气,地面湿润。③江淹:南朝文学家,传说被收五色笔后,再无佳作。⑥荀倩:三国时魏人,妻亡后,因悼亡伤心,岁余亦故去。
27.词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形象,“笑扑流萤”“鬓怯琼梳”描写的是______这个形象,“夜久凭阑”“看稀星数点”描写的是_____这个形象。
28.这首词结构精巧,变化丰富,请赏析这首诗歌的结构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景,由室内之境写到室外之景,“呼”“窥”两字,显得人性化,分别体现鸟雀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显示新晴之欢,颇有意趣。
B.诗人慨叹燎香消暑的沉闷,但是,近看荷叶上的水珠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闪烁,远望整个池塘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还是感到欣喜的。
C.下片抒情,情因景生,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他的家乡在钱塘吴门,可是自己如今在都城长安任职,看到风荷便不自觉地想起也有同样景致的家乡。
D.诗人恍若已回故乡,与友人小楫轻舟畅游于莲花塘中,本词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同时,与上片的“荷”遥相呼应,使全词结构更为完整紧密。
30.请简要概括这首词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的词作“精巧含蓄”,请结合“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注]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莫愁:南朝时一民间女子,善歌舞。
3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佳丽地”两句以反问开篇,引出对南朝盛事的追忆,为下文抒发怀古之情作铺垫。
B.“山围故国”四句写金陵城山环水绕,江上秀峰对峙、潮打孤城、船行天际的雄壮之景。
C.“断崖树”七句聚焦断崖树、半垒、女墙等物,写悲凉之雾遍布秦淮,抒物是人非之感。
D.全词借追忆具体的历史事件怀古,突出金陵城的今昔对照,反映人世沧桑,寄寓兴亡之叹。
33.本词多处化用前人诗句,但又有所翻新,请结合“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绮寮怨①
【宋】周邦彦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②?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何须渭城③?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注】①词人曾在熙宁五年春天与歌女在荆州同游后分别,再次回到荆州时已经时隔三十五年。②杨琼:语出元稹《和乐天示杨琼》,唐代江陵歌姬。③渭城:《渭城曲》,多于离别的筵席歌唱。
34.上阕中,“________”字体现了词人重回故地的惊喜,该字既惊醒了词人的醉意,又________。
35.下阕中,词人是如何表达他对歌姬的思念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是作者任溧水县令时所作。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
36.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篇幅上看,本词属于长调。 B.从题材上看,本词是怀古之作。
C.从押韵上看,本词一韵到底。 D.从风格上看,本词是婉约词。
37.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对仗工整,“老”“肥”两字活用为动词,极其生动。
B.“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两句形象写出溧水地区地低近山久雨湿重的环境特点。
C.“人静”三句写出空山人寂,鸟儿逍遥,水色澄清,水声溅溅,又与前几句呼应。
D.“凭栏久”三句从上文的虚写转入写实,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的白居易相似。
38.本词下片的抒情曲折回环,请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咏物诗,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周邦彦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注]①衣簿:指熏衣的熏笼。“水沉”:即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3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春雨刚过,枝头的几朵残红被雨水沿湿了,还没有随风飞散洞落。“残红”点明暮春,“斜晖点明日暮。春残、日暮,再加上暂留枝头的残红、转瞬即逝的余晖,这一切物象引起了闺中伤春怀人女子的凄婉、寂寞。
B.第三句写蜜蜂采花归来,游蜂采花酿蜜渲染了春日的生机盎然,欢快的情景反映了词中女主人公的愉悦心境。
C.这首词前五句描绘的各自独立的几幅画面有着女主人公寂寞、惆怅、空虚的内心世界的投影;结句轻轻点明怀人,有画龙点睛之效。
D.“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籍尽日水沉微”这两句从屋外过渡到屋内。傍晚时分,整个屋宇庭院,空寂无人,唯见微风起处,竹影参差摇曳。这静中之动,越发衬托出了金屋的静悄与寂寞。
40.这首诗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荔枝香近
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侧轻寒,帘底吹香雾, 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醇: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乙)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美蓉浦。
4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描绘了香雾萦绕、燕子呢喃、鸟雀呼晴、春和景明的优美景色。
B.乙词由眼前的荷花写到故乡的荷花,由赏荷转入思乡,下片起笔直抒胸臆,“何日”二字写出了词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乡。
C.乙词中“久作长安旅”的“久”体现了虽然远离故乡,但长安的繁华美好,却也值得入留恋,因此久久停留。
D.乙词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风荷举”是写芙蓉花的名句,与后面的“梦入芙蓉浦”相呼应。
4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用不多的笔墨、寥寥几个场景,便勾勒出一种黯然神伤的心境。
B.乙词也写了游子思乡的情结,写人写景写梦都清新自然,不加雕饰。
C.两首词的最后三句都是描写实景,写了词人与思念之人相见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展望和绵绵期冀。
D.甲词最后化用“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和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周邦彦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①无人风竹乱,衣篝②尽日水沉③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注】①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里指华丽的房屋。②衣篝:指蕉衣笼。③水沉: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4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暮春时节,春雨刚过,几点凋残的花朵沾湿在花枝上,没有随风飘落,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
B.第二句写傍晚时分,夕阳透过一带疏篱把斜晖洒向大地,与第一句的图景结合,呈现出一幅凄美的画面。
C.第三句写蜜蜂带着芳香与春天的气息归来,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愉悦之情。
D.第四、五两句写华丽的屋宇,放眼望去空寂无人,微风起处,竹影摇曳,香气渐微,越发显现出了静悄与寂寞。
44.这首词写景抒情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六丑 蔷薇谢后作
【宋】周邦彦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45.周邦彦,字_________,我们在高中学过他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词的上片“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三句,有人说它“一波三折”,试析之。
47.请选择一个角度鉴赏下片划线词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48.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49.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5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三句写景,形容词作动词,鲜活生动,体物细微,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B.下阕抒写凭栏所想,感叹自己的身世,抒发复杂的情感,用语蕴藉,余味悠长。
C.这首词化用许多唐人的诗句,结合眼前的实景,抒写了陶醉于美景的愉悦心情。
D.这首词中圆、烟、溅、船、椽、前、弦、眠等押韵,朗朗上口,增添了作品的抒彩。
51.“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怎样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伤感
周邦彦
辽鹤①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凭仗桃根②,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③泪。
[注]①辽鹤:《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外出学道多年,后化鹤归乡,徘徊于空中。②桃 根:指传话之人。东晋王献之妾名桃叶,桃根为桃叶之妹,为其传话。③东门:离别之地。《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
5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词以写景开篇,描绘远地归来的辽东鹤,进而又触发了作者的伤感情怀。
B.上片三四句写久盼书信而不得,“空”是久盼的结果,凸显了词人内心的失落。
C.“凭仗桃根”之典是说自己的心意只能靠人传达,表达了无法直诉相思的凄凉。
D.“愁无际”三字直抒胸臆,抒发了别来至今、荡漾在自己心中的无尽的哀愁。
53.本词“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一句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路花①
周邦彦
金花落烬灯,银砾鸣窗雪。夜深微漏断,行人绝。风扉不定,竹圃琅玕②折。玉人新间阔。着甚情悰,更当恁地时节。
无言欹枕,帐底流清血。愁如春后絮,来相接。知他那里,争信人心切。除共天公说。不成也还,似伊无个分别。
【注】①满路花,词牌名。②琅玕,此处指翠竹。
5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灯花落尽,夜雪鸣窗,运用对仗,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和环境特征。
B.“竹圃琅玕折”用夸张手法写出雪量之大,突出夜晚风雪之势,让人惊恐。
C.“无言”二字兼及外在与内心,言简而义丰;“献枕”则表现主人公难眠的样子。
D.上片前三句写夜雪纷飞的气势和雪夜的静,为后的抒情蓄势,上下片浑然一体。
55.本词是如何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②社燕:于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③瀚海:大海,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5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篇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
B.“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入手,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声的悦耳潺潺。
C.下片开头,以社燕自比,写出词人频年漂流宦海,暂在此处寄身的孤寂凄凉。
D.“歌筵畔”一句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体现他放达乐观、不畏愁苦的情绪。
57.请赏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两句中最传神的两个字。”
58.结合诗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词的上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
周邦彦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5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二句,词人描述眼中所见之情景,点明了时间、地点。“沉沉千里”,既是写眼前流淌的江水,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连绵愁绪。
B.第三句“酸风射眸子”,是借用唐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句子:“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酸风,指寒风。
C.下片词人转而叙写室内情景,作者辗转反侧,为思念之情所困扰,无法入眠。井栏上坠落下的梧桐叶声,不时地传入耳际。
D.这首词的语言富艳、典丽,所表现的虽是思念情人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主题,但叙写得十分动人,读来跌宕顿挫,波澜起伏,委婉凄绝。
60.这首词采用了新巧的“悬念法”,分层叙写,最后道破底蕴。故前人评论:“此亦层层加倍写法”,试赏析这一手法。
6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下列对《苏幕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四句写醒后所感所闻所见,抓住时间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一丝不苟。
B.“叶上初阳”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的形象。
C.下阕前四句是思归。头两句故作跌宕,由虚转实,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
D.这首词主要运用从生活中提练出的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姿,抒写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淡雅、自然清新的风韵。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6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将小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这样写切题,又使诗具有诗情画意。
B.杜诗的颈联写灌木经雨、鸟兽沐雨,“暂”“轻”二字突出表现晨雨之“小”。
C.周诗写春雨,诗人不但着力写雨中之景,也写雨后的情形,风格雅丽工整。
D.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一个“语”,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遗。
63.“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4.两首诗虽同写“雨”,手法和情感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②社燕:于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故称。③翰海:沙漠,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65.上阕最后两句化用了《》中的诗句“”,暗示了词人与该诗句作者相似的遭遇和处境。
66.简要赏析下阕的艺术手法及词人所流露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目。
解语花·元宵①
[北宋]周邦彦
风销焰蜡②,露浥烘炉③,花市光相射。桂华④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⑤,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⑥。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注释:①此词为词人做地方官时作。②焰蜡:正在燃烧的蜡烛。又作“绛蜡”。③烘炉:以其形似,用比灯笼。又作“红莲”。④桂华:月的光华。⑤放夜:节日开放夜禁。⑥语出唐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6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销焰蜡”以下三句紧扣节序,写元夕花灯,攒辉列彩,此映彼照,交互生光。
B.“桂华流瓦”以下三句,用意于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元夕之夜月华如水的意境。
C.“看楚女纤腰一把”,写观灯女形象之美,与“箫鼓喧”三句的背景相融合。
D.“因念”以下三句承上片而来,推知上片写的是词人记忆中都城内灯会之盛况。
68.下列对词句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耿,明貌。纤云散去,月儿更明,“素娥”飘飘“欲”下,妙在这个“欲”字,下而未下。未下,是真实;下,也是真实。写出人间灯节的吸引力。
B.“钿车罗帕”以下三句写马逐香车,人拾罗帕,是男女倾慕之情境。“暗尘随马”写马车所经之处,扬起尘土,道路也为之而昏暗,故称“暗尘”。
C.“桂华流瓦”呈现出一种优雅的动感,而“桂华”这一用语能令人联想起月中桂子,“满路飘香麝”一句,与之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嗅觉上的美感。
D.“清漏移”承接“年光”而来,“年光”如是而“旧情”无复,于是词人心意颓丧,遂随着舞罢歌歇,怅然而归来,“飞盖”形容车行如飞,非常迅速。
69.同样是写元宵节,周邦彦《解语花·元宵》与蒋捷词《女冠子 元夕》相比,在章法上有何相同?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女冠子 元夕①
[南宋]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②。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③,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①此词作于南宋亡后元人统治下的元宵。②灺(xiè):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③砑(yà):古代制作精美的笺纸,有“砑花”这道工艺,即将笺纸在特制的雕花木版上碾轧,使之隐隐显出凸凹不平的各种图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汴,途径荆州时作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长安日下:借代北宋都城──汴京。⑤旗尾:比喻党派和官禄。
70.“晴岚低楚甸”中的“楚”借代_____________;“指长安日下”一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
71.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本词的上阕。
7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彥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着海,来寄修椽①。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椽:椽子,这里指的是屋檐。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请结合下片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房并蒂莲·维扬怀古
周邦彦
醉凝眸。正楚天秋晚,远岸云收。草绿莲红,浅映小汀洲。芰荷香里鸳鸯浦,恨菱歌、惊起眠鸥。望去帆、一派湖光,棹声咿哑橹声柔。
愁窥汴堤细柳,曾舞送莺时,锦缆龙舟①。拥倾国纤腰皓齿,笑倚迷楼。空令五湖夜月,也羞照三十六宫秋②。正浪吟、不觉回桡,水花风叶两悠悠。
[注]①锦缆龙舟:隋炀帝巡游江都(扬州)事。②三七六宫秋:源自徐凝《汉宫曲》“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赵飞燕独受汉成帝宠幸,“与人承宠,各院凄凉”。
7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选用草、莲、芰荷、鸥、菱歌、棹橹声等意象,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描绘出眼前扬州美好的图景。
B.上阕中“恨”字承接开篇个“醉”字,写出作者虽面对扬州美景,却伤心国事,是典型的以乐景衬哀情。
C.下阕借眼前细柳转入对历史的回顾,描写出隋炀帝当年奢靡的生活,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笑倚迷楼的特写。
D.全词以景结情,借流水落花、风吹落叶之景,写出作者的惆怅与伤感,“悠悠”二字耐人,寻味,意蕴丰富。
74.与作者的《苏幕遮·燎沉香》相比,有人评论本词“更能表现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楼
[宋]周邦彦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空见说鬓怯琼梳,容消金镜,渐懒趁时勾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注】①本词是周邦彦知溧水县时所作。②才减江淹:《南史》记载,“江淹少时,宿于江亭,梦人授五色笔,因而有文章。后梦郭璞取其笔,自此为诗无美句,人称才尽”。③情伤荀倩:《世说新语》载,荀粲,字奉倩,娶妻曹氏有艳色。妻亡,叹曰“佳人难再得”。人吊之,不哭而 神伤。未几,奉倩亦亡。
75.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从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化出,“笑”“惹破”等写活了恋人的娇憨活泼。
B.“闲依”六句先实后虚,将过去与现在、欢乐与愁思进行对比。接着慨叹韶华易逝、天各一方、音信稀少,流露出词人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C.“梅风”三句既写出了季节景物的变化,又通过这种描写间接表现出心上人因相思而内心黯然,可谓景中寓情,刻画至深。
D.“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二句承上片“人静”句,以见明河、侵晓、星稀,暗示词人凭栏至晓,通宵未睡。
76.请简要赏析“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二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早行
宋·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辘轳:安在井上用来拉汲水桶的轮轴。②金井:有雕栏的井,井的美称。③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像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斗柄尚见,喻天未破晓。
77.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皎洁明亮,栖乌误以为天亮而惊起噪动,栖止不定。
B.“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写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愈加深沉,井边忽响起了辘轳声。
C.“执手霜风吹鬓影”写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霜风”吹拂,鬓发散乱。
D.“露寒人远鸡相应”写寒露袭人,行路人也越走越远了,只几声鸡啼响起。
78.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这首词中的两句为“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请从词中找出这两句,并作简析。
甲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乙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束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79.甲乙两诗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乙诗的韵脚是________
80.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任选一首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人喜爱“春雨”的理出。
杜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81.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 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系作者外放溧水七年后任知县时所作。
8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老”两句,含风雨滋长万物之意,“老”“肥”皆用作动词,体物细微有致。
B.“午阴”一句,写阳光在午时照射树木的景象,绘出了绿树亭亭如盖的美景。
C.“地卑”两句,写出溧水地势低而近山,衣物潮润湿重,为熏衣而多费炉火。
D.“凭栏久”三句,表明作者在九江边看到黄芦苦竹,不禁想起当年的白居易。
83.“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三句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下列诗句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A.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C.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绝》)
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84.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发羁旅愁思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①。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②。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③。且莫思身外④,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释:①溅溅:流水声。②化用了白居易被贬九江时所写《琵琶行》里的诗句,来表达诗人的心情。③修椽:长椽子。燕子寄寓在房梁的长椽上。④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禄。
8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老莺雏”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细微,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有赏夏之喜,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
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年年”四句,以社燕作比,自叹身世,曲折道来。
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8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请结合本词下阕,说说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荔枝香近
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liáo):无聊。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8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香近”一名“荔枝香”,词牌名。该词分上下两阙。上下阕都含四个韵句,四仄韵。
B.上阕描绘了乱红飘零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室内香雾萦绕的夏日景象。
C.上阕运用残红、香雾、客枕、细雨、双燕等意象抒发了倦客凄切相思、孤苦寂寞的感情。
D.黄昏时客居他乡的主人公面对细雨当窗,在静静的观看燕子成双,营造出凄美的意境。
88.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词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宋]周邦彦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②。
跳脱添金双腕重①,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③。
[注]①跳脱:手镯。戴上手镯这里指成年。②踏袜:来不及穿鞋,只穿袜子。趁:追逐。③剪春衣:裁剪春衣,寄给远方丈夫。
89.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挽桐花两鬓垂”,以桐花装饰两鬓,尽显小姑娘活泼之态。
B.“弄影照清池”,小姑娘在池边欣赏自己妆容,一派烂漫天真。
C.“双腕重”,戴上金镯,说明姑娘长大成人,显得端庄、凝重。
D.这首词抓住细节变化,写出了女性从活泼到凝重这一必经历程。
90.对这首词的“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弦悲”写儿时欢笑已经遥远,“悲”字堪称点睛之笔。
B.“夜寒谁肯剪春衣”,剪衣寄远突显丈夫不在身边之“悲”。
C.女性消失了儿时情态,说明生活艰难磨灭了她身上的灵气。
D.本词之“悲”主要体现于“虽儿情如昨,而回首俱非”上。
91.“出帘踏袜趁蜂儿”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儿时情态,细腻传神,请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玉 楼 春
周邦彦
桃溪【注】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注】桃溪:首句“桃溪”用东汉刘、阮遇仙之事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悦,留居半年,怀乡思归,女遂相送,指示还路。及归家,子孙已历七世。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
9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两句,暗示“桃溪”一别,彼此关系断绝,重游旧地,词人无心久住。
B.“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分承“桃溪”相遇与“绝来无续”,以“当时相候”与“今日独寻”情景做鲜明对比。
C.“情似雨馀粘地絮”,运用比喻手法,把离别情绪比作雨过后粘着地面的柳絮,写出了词人无法解脱的痴顽之情。
D.这首词写词人与恋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之情。整首词于排偶中显得凝重而流丽,情深而意长。
93.“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是写景佳句,请从写景的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周邦彦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第一带透斜晖。游蛛酿蜜窃春归。
金屋①少无人风竹乱,衣篝②尽日水沉③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注释:①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里指华丽的房屋。②衣篝:指蕉衣笼。③水沉: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9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句写暮春时节,春雨刚过,几点凋残的花朵沾湿在花枝上,没有随风飘落,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
B.第二句写傍晚时分,夕阳透过一带疏篱把斜晖洒向大地,与第一句的图景结合,呈现出一幅凄美的画面。
C.第三句写蜜蜂带着芳香与春天的气息归来,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愉悦之情。
D.第四、五两句写华丽的屋宇,放眼望去空寂无人,微风起处,竹影摇曳,香气渐微,越发显现出了静悄与寂寞。
E.末句以景语作结,包含无限深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女主人公寂寞困守、怀人相思的苦闷之情。
95.这首词写景抒情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9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
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
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97.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诉衷情
周邦彦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有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98.下面对周邦彦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诗为词 B.词中老杜 C.婉约正宗 D.词家之冠
99.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金盘”较之“置金盘”更生动地体现出从摘下到放置的动态过程。
B.“犹有小唇丹”写少女乍尝后残杏留下口红痕迹,极为细腻娇态可见。
C.“齿软”本是形象性的说法,既衬托出了杏之酸又引出下句的“半残” 。
D.下片前三句以景衬情,描画出少女品杏之后因与期望反差甚大的失落。
100.这首词上下两片衔接自然,试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 社燕 天涯沦落
2.“老”形容的是“莺”,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形容的是“梅子”,写出了梅子因受到雨水滋润而圆润饱满的形态。“老”“肥”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使描写的景物鲜活生动,富有动感,呼之欲出。“午阴嘉树清圆”是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三个字写出了作者对初夏景物的细微感受,表现了景物的美好,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手法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提高要求,要注意联系题目、作者和注解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中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阕写凭栏所想,写逐客之悲。从“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这句话看,以飘流的“社燕”自比,“飘流瀚海”是写其天涯沦落的状态,将为宦亦喻为在遥远、荒僻的地方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可见词人孤愤与凄凉心境。“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只好在酒里去寻求暂时超脱。“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此词表现了词人的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以酒麻醉,都不能使自己完全忘却现实,所以总是陷于沉郁顿挫之中。
2.本题考查的对炼字的赏析。解答时,要明确要求,确定答题方向,结合语境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文描述景象,再看在表达景物特点、意境和感情方面的效果和好处。本诗要注意“老”“肥”和“圆”字所形容的对象。“老”形容的是“莺”,“肥”形容的是“梅子”,“圆”形容“树”的亭亭如盖。据此分析字的表达效果。“老”“肥”这两个字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使描写的景物鲜活生动,呼之欲出。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慢慢长出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形态种种,时日漫漫,但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不留神就过了很久的时光。一个“肥”字写出了梅子在雨里的丰满状态,富有动态感。“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因受到雨水滋润而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午阴嘉树清圆”是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表现景物的美好的同时,也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3.A
4.相同:都以动作描写“执手”传达别时难舍难分之情,生动而细腻;
不同:《蝶恋花》侧面描写,借“霜风吹乱的鬓影”这一具有女子性别特征的意象传离别之情,生动而富有意蕴,给这场离别添了一份沧桑与凄苦;《雨霖铃》正面描写,以“泪眼相对”的面部特写,把离别的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蝶恋花》有相互倾吐的离别话语,话别满是离愁,令人心碎,难以忍听;《雨霖铃》别时诉无语,泣无声,但却无声胜有声,气结声阻,更见内心悲伤。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A. “直接抒发”错。“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应为“间接抒发”行者离别前的忧伤之情。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含义、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先看相同点,都以动作描写“执手”传别时难舍难分之情。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周邦彦“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传达别时难舍难分之情,生动而细腻。
再看不同点,二者一个正面描写,一个侧面描写;一个无声饮泣,一个有离别的话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运用白描手法,正面直接描写情人分别时的动作和神态,以“泪眼相对”的面部特写,把离别的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而“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这是通过侧面描写,借“霜风吹乱的鬓影”这一具有女子性别特征的意象传离别之情,生动而富有意蕴,给这场离别添了一份沧桑与凄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人没有说话,只是通过紧握的双手,通过朦胧的泪眼互相凝视,将彼此的不舍传达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别语愁难听”,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相互倾吐的离别话语,令人心碎,难以忍听。
5.C
6.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
第二,语言简练之美。“风荷举”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是为人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错,“五月渔郎相忆否 ”意思是“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这应为揣测语气,作者猜想朋友是否在想念自己。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的综合鉴赏能力。
本题是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这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本题可从画面、词语等角度赏析,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意思是“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
从画面上看,诗人用了极简的线条,圆、水平、垂直几条线的勾勒,整幅画面中,水面的平,荷叶以及荷叶上雨滴的“清圆”,亭亭玉立的荷茎的垂直,有简约构图之美。
从用词的角度鉴赏,用词虽简却精妙,“风荷举”,一个“举”字,动景如生,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极简单的字,描绘出风过荷塘,荷叶疏密相间、高低起伏,荷花英姿飒爽的传神画面。
7.A
8.①词的上阕描绘了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象,“久作长安旅”交代了羁旅在外的处境,这是实写;
②“五月渔郎相忆否”从对方着笔,把自己的思绪引向故乡,以“小楫轻舟”的梦境作结,这是虚写;
③词人将眼前之景与回忆中故乡的景象联系起来,虚实相生,营造出了清新明丽、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为全词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错,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苦,这两句描写没有奠定轻松愉悦的基调。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实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下片“久作长安旅”写自己长久地客居长安,也是实写。
下片“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写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 ,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这是虚写。
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9.D
10.①工笔描绘(视觉描写)。写出水面荷叶及叶上雨滴的清圆,垂直的荷茎亭亭玉立,形成简约的构图之美,荷之神韵尽显。②动态描写(或动静结合)。“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③运用叠词。“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荷之神理突显。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作者直抒胸臆”错误。应为“从对方落笔,以对方思念己方来表达诗人自己的思念之情,抒情含蓄柔婉”。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意思是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写出水面荷叶及叶上雨滴的清圆,垂直的荷茎亭亭玉立,形成简约的构图之美,荷之神韵尽显。运用了工笔描写。
“一一风荷举”意思是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运用了动态描写。
“一一”为叠词,写出了荷叶之多,以及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荷之神理突显。
11.B
12.李诗:通篇不着“雨”字,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描摹作侧面烘托;用词准确轻巧,“初”“稍”“凉”“虚”等词表现了雨之“微”之不易觉察。
周诗: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而是侧面烘托、渲染雨后之喜;诗中有画,耕人扶来、花外落鸥及水漫野塘,画面鲜明生动。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
B.“突出雨的清冷和缥缈”说法有误,突出雨的细微和朦胧。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李诗:全诗摹写入微,绘形绘声,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其妙处在于从虚处着笔,避免从正面铺写雨的形态,只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显得非常灵活而新鲜。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周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诗人认为: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可观。运用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侧面描写“耕人”“花”“鸥”来表达效果 ;结构布局上注重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诗中有画,“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野塘漫水可回舟”,耕人扶耒、花外落鸥及水漫野塘,画面鲜明生动。
13.C
14.①用比喻写出人物之美。写女子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写女子像暖日和明霞般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②运用对比(反衬亦可)手法写出女子之美。乍见之初,顿感光芒四射,眼花缭乱,这与“夜色”“月暗”的背景形成对比,更突显出女子之美。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充满幸福之感”表述有误。“苦惊风吹散”惊风吹散了温润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缘,“苦惊风吹散”写的是分别。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她的美丽令人惊叹,依偎在我身边,我如同见到了琼枝玉树,如一轮暖日,又如一片绚丽的朝霞。
“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乍见美人时“惊艳”的感受,比作是“琼枝玉树”“暖日明霞”,用两个长排句,四种东西作比,写出了入室乍见之初,顿时感到光芒四射,眼花缭乱。
结合开头三句可知,这次见面是在夜间,而女子给人的感觉却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就使人物与背景之间,色彩的明暗对比更为显著。在用这种侧重光觉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见的暗淡月色与庭院中所见的隐约灯光的描写,也对之起了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所以还借助对比(反衬亦可)手法写出女子之美。
15. 用典 黄芦苦竹绕宅生
16.①寄身官场,厌恶宦海;
②漂泊在外,思亲念乡;
③愁思不已,借酒消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题干共有两问,先看第一问。由后面“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之句”可知,此处使用典故;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且由前面“‘黄芦苦竹’……”可知,所写诗句中应含有这两个意象,据此填写即可。
16.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题针对词的下片设题。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自叹身世,以社燕自比。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瀚海,大海。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既然如此,“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流露出对官场的厌恶。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在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酒宴中暂寻欢乐,如谢安所谓中年伤于哀东,正赖丝竹陶写,但宴席上的“急管繁弦”,怕更会引起感伤,以“客”点明客游他乡的身份,流露出思亲念乡之情。
“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未听丝竹,先拟醉眠。他的醉,不是欢醉而有愁醉。丝竹不入愁之耳,唯酒可以忘忧,“容我”二字,措辞宛转,心事悲凉,结语写出了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
17.A
18.①上片作者选取朝云,细雨,楼阁,雨中的柳、花、飞燕等意象,并借不浓艳的雨中春色营造了与恋人艰难相会时淡淡的悲伤氛围,也烘托了此后分别的不舍和无奈之情。在写景抒情之际,自然渗入了往日的恋爱故事。
②下片描写在风和日丽、桃花明艳的季节,他们相聚在一起的情景,抒发重聚的欢愉之情,巧妙渗入了而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③写景抒情之际渗入叙事,用笔简约,使读者感受更具体,更利于抒发作者的情感。两个故事形成鲜明对照,韵味无穷,耐人寻味。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 “上片记眼前之事”理解有误,上片所写乍看好像是眼前之事,实则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中提示“能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学生可分析哪里是写景,在写景中渗入了哪些事;最后再分析效果。
上片所写乍看好像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这是当时的活动环境:在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在春天,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浓艳,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这是门外所见景色。所见这般景色,对门内主人公之会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两人在如此难堪的情况下会晤,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因为怀恨而别,在他们眼中,门外的花柳才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也才那么艰难地飞行。上片营造了与恋人艰难相会时淡淡的悲伤氛围,也烘托了此后分别的不舍和无奈之情。在写景抒情之际,自然渗入了往日的恋爱故事。
下片由“而今”二字转说当前,这是第二个故事,说他们现在已正式同居:金屋藏娇。但这个故事只用十个字来记述:“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这十个字,既正面说眼前的故事,谓风和日丽,桃花明艳,他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在一起;同时,这十个字,又兼作比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联想以前,并进行一番比较。“不似当时”,这是比较的结果,指出眼前无忧无虑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怀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得意味深长。下片写景中巧妙渗入了而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抒发重聚的欢愉之情。
写景中同时写事,景为事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同时两个故事又形成对照,这样写韵味无穷,耐人寻味。
19.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0.①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
②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
③反衬手法,为以明衬暗。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杜诗:①“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②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周诗:①“耕人扶耒语林丘”写春雨过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际,互为相谈。诗人虽未有半字言及农人心情,但一“语”字,则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余。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故农人“扶耒而语”,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
②末二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写春雨水量可观。问雨来多少,诗人自问已毕,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无人打理,想必水浅难泊,而此番春雨一过,水势大涨,竟可回舟其间,其雨势之大可以想见。都云“春雨贵如油”,亦无怪乎耕人扶耒相语,欣欣而喜了。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好雨知时节”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此处为实写。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意思是: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21.红药(燕子楼) 相思
22.①直抒胸臆,词作开篇直接表达“怨”情,并点明“怨”由;②借景抒情,词作用空楼、弦索、红药、杜若等意象,表达怨情;③借用典故抒情,“燕子楼”等典故表达相思情怀;④通过对比抒情,词作在今昔情感对比中表达“怨”情;⑤运用联想、想象抒情,词作借助想象对方的行为,以讥讽口吻写对方对分手的态度,以此表达自己的怨情。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写芍药花,又寓含着往日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凄楚。芍药,是有特殊含义的。芍药一名“将离”,行将别离之意。“移根换叶”与“旧时红药”相关合,“手种”则是以亲自栽种芍药来象征精心培植爱情。此词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于昔日情人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
结合注释内容分析可知,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这里指人去楼空。“燕子楼”也可以用来表示爱情。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头三句,“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写怨恨产生的根由,直抒胸臆。
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这里指人去楼空。借用典故抒情。
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床”,是古代的一种较矮的坐具:“弦索”,总指乐器。弦索仍然摆满床上,蒙着一层灰尘,那是关盼盼的遗物,睹物思人,以喻相思之情不能断绝。下面写芍药花,又寓含着往日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凄楚。“手种”则是以亲自栽种芍药来象征精心培植爱情。借景抒情。
上片反复表示相思之情不能断绝。“谩记得”以下几句,笔锋陡转,忽作狠心决绝之辞,谓昔日往还音书,不过是些“闲语闲言”,人已断绝,留它何用,点个火儿烧掉算了。通过对比抒情,词作在今昔情感对比中表达“怨”情。
“拼今生”,已站好退身步,作了终生不能遂愿的准备;“对花对酒”,是说今后虽然有花可赏,有酒可饮,却唯独意中人不得相见,那么,也就只好“为伊泪落”了。词作借助想象对方的行为,以讥讽口吻写对方对分手的态度,以此表达自己的怨情。
23. 眼睛和性情 相思
24.人物塑造的艺术:①环境烘托(侧面描写)。街道幽静,月色幽暗,门外修竹,窗内微灯,清幽的景色烘托出人物的淡雅。②比喻(正面描写)。把美人比作琼枝玉树和暖日明霞,写出了美人的明洁耀眼和神采照人。③直抒胸臆。这样的美人平生少见。
叙事的艺术:①顺叙。上阕先写路途奔波,次写来到居处,再写开心相遇,层次分明。②虚实结合。“苦惊风吹散”之前都是追叙往事,“念荒寒”叙述现实,构成转折。③今昔对比,过去的幸福相聚与今日的凄凉相思构成强烈的对比。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情感的能力。
“水眄兰情”,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柔清雅宛若一株幽兰。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描写的是美人的眼睛和性情。
末以纵使水远山遥,却仍然隔不断一缕相思之情作结,是今昔对比以后题中应有之义,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相思”一词点出全诗的情感,可谓词眼。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塑造的手法和叙事的艺术的能力。
人物塑造的艺术:
他首先画出背景。在一个月色阴沉的晚上,更鼓催来了夜色,露水收尽了街尘,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闪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优雅的地方,他会见了这位人物。侧面烘托人物,清幽的景色烘托出人物的淡雅。
写其人之美,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来形容,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两句正面写其人之美。
“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柔清雅宛若一株幽兰。这样绝代佳人,人间都少见。直抒胸臆。
叙事的艺术:
用顺叙的方法。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却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过,对于闻名乍见、倾慕欢乐之情,一概省略。这样,就将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来。在这里,可以悟出创作上虚实相间的手法。
换头一句,从抒情来说,是上片的延伸;从叙事来说,却是更进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旧事。“苦惊风吹散”,无奈人世无常,将我们分开。之前都是追叙往事。“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独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关上重重门户,听着坏了的墙壁中秋虫的叫声,这种种凄凉情景,用一“念”字领起,就显得更加沉重。因为无人可语,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叹,似乎虫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虚实结合。
第三句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强烈的对比。
25. 追叙(追忆、回想) 埋怨(无奈、悲苦)
26.①以“清尘收露”“竹槛灯窗”陪衬(衬托)出人物之美。露水收尽了街尘,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内着灯光,景物的清幽陪衬出人物的淡雅。
②“似觉”两句用比喻写出人物之美。写女子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写女子像暖日和明霞般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
③借助对比(反衬亦可)手法写出女子之美。“似觉"两句写乍见之初,顿感光芒四射,眼花缭乱,这与“夜色”“月暗”的背景形成对比,更突显出女子之美。
④以议论收束,总写女子之美。“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由描写转向议论,更为确定地写出女子“稀见”之美。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1)“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从这以下,才正面写到离情。“谁知道”二句则是这一幕小小悲剧的转折点。上片实写其人之美的补充。云雨习用,而“雨”以“润”来形容,“云”以“温”来形容,则化臭腐为神奇,其人性情之好,爱悦之深,由此两字,都可想见,且与上文“兰情”关合。但这叙述两相爱悦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却以“谁知道”领起,以“苦惊风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个面。惊风吹散了温润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缘,通体用比喻说明,处理得极其含蓄而简洁。读到这里,读者才发现,原来在这以上所写,都是追叙,怀想昔日美好幸福的时光,倍显而今的凄凉落寞。
(2)“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独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关上重重门户,听着坏了的墙壁中秋虫的叫声,这种种凄凉情景,用一“念”字领起,就显得更加沉重。因为无人可语,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叹,似乎虫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第三句“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强烈的对比。“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大意是说“无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以“怎奈向”三字,直抒胸臆,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含蕴无限的无奈和悲苦之情。
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1)景色衬托:为了要使词中女主人的登场获得预期的应有的效果,词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煞费苦心的。他首先画出背景。在一个月色阴沉的晚上,更鼓催来了夜色,露水收尽了街尘,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闪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优雅的地方,他会见了这位人物。这里的竹槛、灯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来陪衬人物之淡雅的。
(2)色彩对比间凸显人物形象:“似觉”以下四句,是对美人的正面描写,又可以分为几层:第一、二句,乍见其光艳;第三句,细赏其神情;第四句,总赞。写入室乍见之初,顿时感到光芒四射,眼花缭乱,尤其因为这次见面是在夜间,就使人物与背景之间,色彩的明暗对比更为显著。
(3)比喻修辞生动形象: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在用侧重光觉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见的暗淡月色与庭院中所见的隐约灯光的描写,也对之起了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
(4)议论抒情相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两句写其人之美,可谓竭尽全力,而犹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兰情”一句。“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兰情”,指性情幽静像兰花。这句虽也是写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见其容光而转到细赏其神态了。这已是进了一层。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够、写不完的,所以再总一句说:“总平生稀见。”这才画完了这幅美人图的最后一笔。
27. 佳人(思妇) 游子(词人)
28.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体现在以下地方:
①首尾呼应。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②虚实对照(对比手法)。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片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片写潺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照,增强文章感染力。
③时空转换。上片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下片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④过渡巧妙。上片结尾写到“叹年华”,下片开头写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片情感打通。
⑤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写出词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
⑥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明河”“稀星”等处,点明题目中“秋夜”之意,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我和她悠闲地倚着井栏,她嬉笑着扑打飞来飞去的流萤,弄坏了轻罗画扇。听说她相思恹恹,害怕玉梳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可见“笑扑流萤”“鬓怯琼梳”描写的是佳人(思妇)这个形象。
一个夏天的晚上,词人独倚阑干,凭高念远,离绪万端,难以归睡。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可见“夜久凭阑”“看稀星数点”描写的是游子(词人)这个形象。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的能力。
首尾呼应。“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的意思是: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喧闹。“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的意思是: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虚实对照(对比手法)。“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美丽的姑娘,在这样凉爽寂静的秋夜里,我和美丽的姑娘在院子里露井的旁边,姑娘欢笑着拿着手中的扇子,扑打着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把画罗扇子都弄破了。以上两句作者写的都是和情人在一起时美好的回忆,一起度过浪漫美妙的秋夜。“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作者感叹时光转眼即逝,眨眼间青春年华就已经过去了,现在作者在离家千里远的外地,这个地方非常荒凉,连书信都不通,睡梦中,间梦境里都是一片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片几句通过今天的境况和过去的对比,来说明作者现在的孤独困苦。“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正是梅雨的天气,到处湿漉漉的,一会下雨,一会又晴天,天气变化无常,地面非常潮湿,遍地生长着无数的青苔,院子里有一架红色的蔷薇花,在雨中竟然凋谢老去了。上片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片写潺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照,增强文章感染力。
时空转换。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喧闹。我和她悠闲地倚着井栏,她嬉笑着扑打飞来飞去的流萤,弄坏了轻罗画扇。夜已深,人已静,我久久地凭栏凝思,往昔的欢聚,如今的孤伶,更使我愁思绵绵,不想回房,也难以成眠,直站到更漏将残。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上片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下片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过渡巧妙。“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听说她相思恹恹,害怕玉梳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上片结尾写到“叹年华”,下片开头写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片情感打通。
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以见明河侵晓星稀,表出词人凭栏至晓,通宵未睡作结。写出词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
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明河”“稀星”等处,点明题目中“秋夜”之意,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
29.C
30.(1)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对想回故乡却不得归去的无奈之情;(3)对羁旅飘泊生活(仕途生活)的厌倦;(4)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城长安”错误,长安是汉唐时的都城,文中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表达对想回故乡却不得归去的无奈之情。
31.①先用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②“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虚幻的梦境,以虚构的梦中景作结,虽虚而实,使词人的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意思是: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五月渔郎相忆否?”旧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词人写这首词的季节。“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作者想念家乡,想念朋友,却不直接说自己的心思,运用设问,反写不知你们还想念我吗?这里把作者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意境又进一层。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想念同这些朋友乘着小船,打着木桨(小楫),穿行在家乡那长满荷花的小河塘里。“芙蓉”,即荷花。“浦”,指河塘。一个“梦”字点明这些只不过是作者的梦影,运用虚写,以虚构的梦中景作结,景是虚的,但情是实的,使词人的思归之情通过梦境得到了片刻的满足。
32.D
33.本词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