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晏几道(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晏几道(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5 22:1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晏几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街行①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②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③,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注】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晏几道故地重游作此词。②饶:充满,多。③慵去:懒得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满游春路”中的“雪”代指春天的“柳絮”,用了借代的手法。
B.“朱户”就是“朱门”,即红漆的大门,古诗文中一般用来指富贵人家。
C.词的上阕写景,居高俯视:下阕由景及情,情景融合,写出了作者的怀人之情。
D.结尾化用崔护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意含蓄,咀之无穷。
2.请简析本词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御街行
[宋]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3.《御街行》上片的 字和下片的“慵”字相对应,既写情态,也写心理,表现少年的心理。
4.请赏析两首作品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③。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②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③理旧狂:重又显出从前狂放不羁的情态。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边”两句以写秋景起,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梁,时序是在深秋。意象绵妙,满怀悲凉,为全词奠定了秋气瑟瑟的基调。
B.“绿杯”两句将客居之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涵深厚,一方面赞美故乡人情之美;另一方面又赞美了重阳友情之美。
C.词人用“兰佩紫,菊簪黄”描绘了宴会上簪菊花、佩秋兰的美人,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D.“清歌莫断肠”含不尽之意。词之结句,竞体空灵,包含着万般无奈而聊作旷达的深沉苦楚,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妙。
6.这首词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为重阳之作,请分析这两首作品在情感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①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②时。
[注]:①漫:空,徒;一说莫,勿。②玉枕:玉制或玉饰的枕头,这里用为瓷枕的美称。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新月”起笔,暗点离愁主题,“又”字既状时间之长,亦透出苦涩。
B.“南飞”二字独成一句,语音短促且戛然而止,浓郁的秋思,令人过目难忘。
C.下片强化了热切的盼望与冷清的结局间的矛盾,最终又回到残酷的现实中。
D.“还是”二字点出了主人公在秋意深重之时“凉生玉枕”的无限凄冷和幽怨。
8.前人评此词“回环曲折,悱恻渐深”,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①初见,两重心字罗衣②。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释】①小蘋,作者朋友的歌女。②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心”字形熏香熏过的衣服,有人认为是衣上有“心”字状花纹。
9.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自己所见,楼台已经“高锁”,帘幕已是“低垂”,昔时的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令人感慨。
B.“春恨”是作者在春天来临之时产生的一种莫名惆怅,很可能与小蘋有关。“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由来已久。
C.“落花”与“微雨”营造了低沉悲凉的氛围。诗人在落花之时,“独立”于微雨之中,意境凄美,感情哀伤。
D.整首词并没有一句直言自己对小蘋的思念,但因思念而起的惆怅又弥漫全篇。这首词的抒情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10.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①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②时。
[注]:①漫:空,徒;一说莫,勿。②玉枕:玉制或玉饰的枕头,这里用为瓷枕的美称。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时景起笔,写月即写情,“又”字既状时间之长,亦隐隐透出苦涩。
B.“南飞”二字独成一句,语音短促戛然而止,浓郁的秋思,令人难以为怀。
C.下片强化了热切的盼望与冷清的结局间的矛盾,最终回到残酷的现实中。
D.全词大量隐括前事、化用诗意,并且散融于全篇,婉折深绵,抑扬顿挫。
12.前人评此词“回环曲折,悱恻渐深”,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首两句总述。“醉”字领起,极力表现出心中郁结的忧思,牵动人心。“惜”字则饱含对旧香不再的惋惜。
B.上片后两句选取秋草、夕阳的意象,冠以“年年”、“日日”,将自己绵密的情感交托于时空,流露出深切的思念。
C.下片写云、水,将视野延伸,以天地之浩渺,说归途漫长难寻,再见无期,流露出主人公怅惘、伤感之情。
D.全词通过对痛楚往事的追忆,流露出切身的离愁之感,意境深远,感人至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4.“离恨”是全词的词眼,词人是如何围绕“离恨”抒写诗词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 溪 沙
晏几道
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②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拼③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④。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③“拼”,甘愿、不顾惜。④韩偓《闺情》诗有“敲折玉钗歌转咽”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是写一美丽动人的女子唱《落梅花》之类的曲儿送别离人,歌声甜美,字字飘香。
B.上片次句是说送行女子的歌声让柳枝桃叶都为之惊叹,羞涩得躲藏起来,用以反衬女子歌声的不同凡响,情感真挚动人。
C.下片写离人才听到歌声,便感情激荡,泪湿衣袖;歌唱时,女子那修长的眉眼,含情脉脉离人被歌声感染,以玉钗按节拍敲击,不觉敲损了钗梁。
D.先用通感的手法写歌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衬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后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韵味悠长。
16.“曲终敲损燕钗梁”是这首词的精绝之笔,请赏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
B.上片最后两句,虚构西楼旧忆。后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闲”字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C.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
D.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自怜没有好办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为人垂泪,反映出自己的凄凉心境,词情感人。
18.灯烛是照亮诗词情感意蕴的经典意象。请阅读下面关于灯烛意象的诗句,分类整理并说明理由。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韩翊《赠李翼》)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李商隐《无题》)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19.请对“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
20.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几道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通过歌妓内心痛苦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同情。全词以精美之词传达沉郁悲凉之情,貌似轻柔,而笔力沉重。
B.词中先以浓墨重彩极言女子装饰之美、歌舞之乐,而上下阕末句均作转折,写女子内心的坚贞与凄凉,两相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完整形象。
C.“行云”“飞絮”喻指女子,既是表现歌女轻狂的举止情态,更是暗示她歌女的身份和身不由己、随人摆布的可悲境遇。
D.“不将心嫁冶游郎!”歌女发誓不把自己的真心许给浪荡的男子。诗句表现出一个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女子爱情至上的坚定信念。
22.简析末句“一春弹泪说凄凉”中“凄凉”的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晏几道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抒发了词人因秋景而触发的忧郁哀伤的情感。
B.上片从红叶、金菊、绿扇、粉塘等景物可以看出词人所写景物的颜色丰富,可谓一派斑斓秋色。
C.下片中“试倚凉风醒酒面”写词人醉酒之后,又让凉风吹面而清醒,由此可见词人神清气爽,不再忧愁。
D.“护霜云”,写云凝霜降,天气凄冷,增萧条之感,忽又听悠悠笛声,带着无限愁怨,更触动词人心中的离情别绪。
24.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①玉钟:酒杯。②拼却:甘愿,不顾惜。③银釭: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2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又暗含着二人的情感流动。
B.“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中借时间的推移来侧面展现女子舞姿的曼妙,歌声的婉转。
C.“从别后,忆相逢”点明词人在分别以后,陷入对二人相聚之状的深深回忆:可见其钟情之至。
D.“几回魂梦与君同”中,词人运用想象的写法,设想女子因饱受相思之苦而常在梦中与自己相见。
E.全词既造色彩淡雅之图景,又有和谐优美之音韵,更含曲新深婉之浓情,足见词人技艺之高妙。
26.全词最大的特点便是虚实两境互相补充配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7.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8.“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蝶恋花
晏殊
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来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9.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词的首句开始就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烘托主题。“千里”明两人分离之远。
B.第一首词中“红笺为无色”是因为情到深处,女主人公不停流泪,写信时泪水落到纸上使其褪去了颜色。
C.第二首词的首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外物抒写心情,透露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D.第二首词的次句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弥漫着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燕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
30.这两首词都写到无处“寄书”,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宋)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31.北宋词人中,_________与晏几道合称“大小晏”。
32.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33.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谈谈自己的见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①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34.全词抒写______(之情)。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35.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③。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②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③理旧狂:重又显出从前狂放不羁的情态。
3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并非实景,借长安金掌露水成霜来写汴京已是深秋时节。次句实写秋空,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阵,云似乎也随之延长了。
B.“人情似故乡”一句,词人在重阳佳节感受到友人的温暖,这让词人想起了故乡,但友人不是故乡亲人,这让他既欣慰又心酸。
C.“兰佩紫,菊簪黄”一句,词人描绘了宴会上簪菊花佩秋兰的美人,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D.“欲将”二字与“莫”字呼应,既将全词收束,更觉余韵悠然,在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中,表达了词人深沉复杂的情感。
37.这首词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为重阳之作,请分析这两首作品在情感上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少年游·离多最是 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
【注】①可怜:可叹,②者:同“这”。
38.词人用自然之景_____________表达出词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感。
39.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4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杜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环境很美,季节是春天,“翠微”即青翠的山色,这里指青山。
B.杜鹃不像黄莺那样随意乱飞,它在花丛中不停地鸣叫,好像很有感情地与“行人”说话,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
C.上片写杜鹃啼鸣,渲染了春天美好的景色,流露出词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D.“行人”在路途上初闻杜鹃鸣叫,感到“殷勤”,睡觉时又被杜鹃叫声惊醒,那声音又是“不如归去”,这就让“行人”心生感慨了。
41.词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北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释:(1)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像“不如归去”。(2)行人:离别在外的游子。
42.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的赏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的是客中闻杜鹃有感,通过咏杜鹃而思归怀人,构思巧妙,情感真挚,语言流丽。
B.上片写羁旅行人梦中得到杜鹃“殷勤”劝慰。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C.下片写不断地听杜鹃啼叫后,心情变得十分烦躁,埋怨杜鹃鸟在作弄人。结句以反诘句收束全词,突出行客思归怀人之深切。
D.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中的猿啼,与晏几道这首词中的猿啼,都表达了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
43.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①,当年拼却②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①玉钟:酒杯。②拼却:甘愿,不顾惜。③银缸: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虚实结合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请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
晏几道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45.下列对本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抒发了词人因秋景而触发的愉悦而明快的情感。
B.上片从红叶、金菊、绿扇、粉塘等景物可以看出词人所写景物的颜色特别丰富,可谓一派斑斓秋色。
C.下片中“试倚凉风醒酒面”写词人醉酒之后,又让凉风吹面而清醒,由此可见词人神清气爽,不再忧愁。
D.“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写词人登楼忽然看见南飞的大雁,这让词人敏感地意识到时令的变化。
46.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是怎样抒发的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①,当年拼却②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①玉钟:酒杯。②拼却:甘愿,不顾惜。③银缸: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47.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之情。
48.虚实结合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请赏析。
阅读下面的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菩萨蛮
[北宋]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玉柱”指的是事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49.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   。
50.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将等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莫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色。
C.“当秋水慢”句形容管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51.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1.A
2.①借景抒情。上阕写春日美景,借以表达对朱门女子的思慕之情。
②通过动作描写抒情。“疏帘高卷”“倚尽”“慵去”表达了想见所恋慕的女子,想离去又不甘心的感情。
③化用典故抒情。下阕化用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深深的思恋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借代”错误。“雪”是借喻,用来比喻柳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借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然后似有意,似无意,加上一句“树底人家朱户”,自己所渴慕之人便在此宅之中。故上阕借景抒情。上阕写春日美景,借以表达对朱门女子的思慕之情。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此处“闲”是寂寞、惆怅、慵懒之意,词人之上北楼,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入自己眼中。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的怅惘。通过动作描写抒情,表达了想见所恋慕的女子,想离去又不甘心的感情。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深深的思恋之情。
3.闲
4.(1)相同点:都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今昔的对比,抒发物是人非、无限怅惘之情。
(2)不同点:
①构思不同。崔诗从忆、从昔日入笔,然后回到眼前;晏诗从眼前所见之景入笔,渐渐勾起回忆。
②表达方式不同。崔诗侧重叙事,用寻春艳遇和重寻不遇两个场景勾勒事件;晏词侧重写景,多用景物渲染,抒发少年的惆怅。
③描写手法不同。崔诗用正衬手法,以美景衬美人;晏诗用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此处“闲”是寂寞、惆怅、慵懒之意,词人之上北楼,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入自己眼中。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的怅惘。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相同: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题都城南庄》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御街行》上阕写春日美景,下阕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全词以含蓄有致的笔触,从眼前景物咏起,渐渐勾起回忆,抒写了故地重游中的恋旧情怀。
(2)不同:
①构思不同。崔诗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御街行》先写春日美景,继而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全词以含蓄有致的笔触,从眼前景物咏起,渐渐勾起回忆,抒写了故地重游中的恋旧情怀。
②表达方式不同。崔诗侧重叙事,侧重记叙于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颇具传奇小说色彩;晏词侧重写景,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性,更以季节性来引出内心情感,从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
③描写手法不同。崔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用正衬手法,以美景衬美人,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晏诗上阕写春日美景,下阕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故用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
5.C
6.相同点:两首作品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不同点:①王诗除思乡外还有怀亲之情,晏词是通过宴会上眼前人情温厚想到故乡人情之美,主要表达思乡心切的情怀;②晏词想借酒消愁却又担心清歌一曲引出断肠之悲,表现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③晏词中词人的佩饰,反映出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不愿趋炎附势。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语言、情感以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C.“描绘了宴会上簪菊花、佩秋兰的美人,……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分析错误。身佩紫兰、头簪菊黄写出了人物之盛和服饰之美,不是特指美人;“兰”“菊”喻词人高洁品质,不是“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赏析诗词情感能力。
题目要求把本词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行对比,分析两首作品在情感上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作品都抒发了思想之情,从王维的诗句“堵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看出。从晏几道的“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可以看出。
不同点:王维的诗歌除思乡之外还有怀亲之情,如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晏词通过宴会上眼前人情温厚想到故乡人情之美,主要表达思乡心切的情怀;晏词中“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词人想借酒消愁却又担心清歌一曲引出断肠之悲,表现了词人项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还有,晏词“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中,词人的佩饰反映出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和不愿趋炎附势的品质。
7.B
8.在本词中主人公几经波折,把难以派遣的忧愁苦闷逐层深入表现出来。
(1)由月下闻笛、大雁南飞念及行人,可是大雁已归行人未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2)由盼而未归转而期待梦里相逢以解相思,可梦中不知路在何方,倍加伤感怅惘;(3)由梦中寻而未得退而等待短信慰藉离情,可猜想信会迟迟不到,最终孤枕难眠,难以排遣的幽怨悲凉溢于言表。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南飞’……浓郁的秋思”错。诗人抒发的是由“秋思”引发的离愁别绪,而不是“南飞”引起的秋思。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上片写因月下闻笛、暮天见雁勾起对远人的怀念。下片诉好梦难成、佳音不来之幽怨,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怀念之情。
(1)“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借新月写盼望团圆之情,借“长笛”声托出离别之怨。月里环境的凄清,笛子声声的哀怨,撩拨思妇心头阵阵的离愁别绪。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倚楼观雁”,大雁南飞,浓郁的秋思,引动思妇的惆怅,由雁及人,大雁已归行人未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漫”字道出了一种盼归的徒然惆怅。
(2)“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写梦,“梦佳期”是美好的愿望,但是梦中的景象偏是关山路遥,两情阻隔;“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写盼书信,“应迟”,只是一纸短笺的期盼也是徒劳,写思妇那种越思越恨的心情。总之,这几句写思妇由盼而未归,转而期待梦里相逢以解相思,可梦中不知路在何方,倍加伤感怅惘。
(3)“还是凉生玉枕时”由梦境回到现实,陪伴自己的,惟有单调的玉枕与刺骨的凉意罢了。一个“凉”字,语意双关,写玉枕,写秋夜,更写尽了思妇心头的凄梦悲凉。
可见,思妇由梦中寻而未得退而等待短信慰藉离情,可猜想信会迟迟不到,最终孤枕难眠,难以排遣的幽怨悲凉溢于言表。
综上分析,在本词中主人公几经波折,把难以派遣的忧愁、苦闷逐层深入表现出来。
9.B
10.①融情于景,开篇两句虽为写景,没有直接抒情,但情已在景中了。②对比,“去年春恨”时是初见,今年再来时,却是斯人独立,两相对比,更显孤独凄凉。③反衬(以乐景写哀请),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令人惆怅不已;“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④ 虚实结合,词的上片写作者眼见之景,为实写;词的下片回忆和小?初识和分别时的情景,一实一虚,表现出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很可能与小蘋有关”理解错误,依据“去年春恨却来时”可知,该句承上启下,先说明了和小蘋是在去年春天分别的,后又用“却来时”将回忆拉到现在,是说随着今年春天的到来,去年的愁思又重新涌上心头,从而引出下文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表达自己惆怅寂寞之情,所以,“春恨”是作者在春天来临之时产生的一种莫名惆怅,而这种惆怅之情与小蘋紧密相关。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开篇就用两个六字对句描写了梦醒后的孤寂凄苦,虽然并没有直接抒情,但早已经是寓情于景,情在景中了,词人对小蘋深深的思念显露无遗。
其次,“去年春恨”“来时”,正是与“小初见”的良辰;今年再来时,尽管又是落花时节,然而只有斯人独立,佳人已去。今年春天的到来,去年的愁思又重新涌上心头,今昔对比,让人更加孤独凄凉。
再次,“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下片追忆初见小蘋温馨动人的一幕,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一实一虚,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11.B
12.①思妇由月下吹笛思及行人,可雁来雁去人依旧;欲寄托于梦里相逢,却不知路在何方;只得等待远方来信,又怕迟迟不到;②几经转折,一退再退,直至退无可退、孤枕凉生,幽怨离恨、怅惘之情便溢于言表了。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浓郁的秋思”错,不只是秋思,还有思妇的惆怅和寂寞。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回环曲折,悱恻渐深”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上片写因月下闻笛、暮天见雁勾起对远人的怀念。下片诉好梦难成、佳音不来之幽怨,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怀念之情。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借新月写盼望团圆之情,借“长笛”声托出离别之怨。月里环境的凄清,笛笛声声的哀怨,撩拨思妇心头阵阵的离愁别绪。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倚楼观雁”,大雁南飞,浓郁的秋思,引动着思妇的惆怅,由雁及人,“漫”字道出了一种盼归的徒然惆怅。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写梦,“梦佳期”是美好的愿望,但是梦中的景象偏是关山路遥,两情阻隔;“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写盼书,“应迟”,只是一纸短笺的期盼也是徒劳,写思妇那种越思越恨的心情。
“还是凉生玉枕时”由梦境回到现实,陪伴自己的,惟有单调的玉枕与刺骨的凉意罢了。一个“凉”字,语意双关,写玉枕,写秋夜,更写尽了思妇心头的凄梦悲凉。
笛曲,雁阵,梦境,人意,几经转折,回环曲折,悱恻渐深。
13.A
14.①起首两句抒写离恨的无法排遣;②上片后两句实写为离恨折磨之苦;③下片前两句从云水渺茫、征人归路难寻中,突出相见无期,离恨无穷;④下片后两句突出离恨深重,言辞无法抒写,故“莫向花笺费泪行”。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惜’字则饱含对旧香不再的惋惜”错误。“惜”字则饱含词人对旧情的深切怀念。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意思是着醉意拍春衫,回想着,旧日春衫上的香。天将离愁与别恨,折磨我这疏狂人。“旧香”是往日与伊人欢乐的遗泽,乃勾起“离恨”之根源,其中凝聚着无限往昔的欢乐情事,自觉堪惜,“惜”字饱含着对旧情的深切留念。而“醉拍春衫”则是产生“惜旧香”情思的活动,因为“旧香”是存留在“春衫”上的。句首用一“醉”字,可使人想见其纵恣情态,“醉”,更容易触动心怀郁积的情思。次句乃因“惜旧香”而激起的无可奈何之情。“疏狂”二字是作者个性及生活情态的自我写照。“疏”为阔略世事之意。这句意谓以自己这个性情疏狂的人却被离恨所烦恼而无法排遣,而在句首着一“天”字,使人觉得他的无可奈何之情是无由开解的。突出离恨的无法排遣。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意思是路上年年生秋草,楼中日日进夕阳。“年年”两句选取最常见的秋草、夕阳,烘托思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念之情。路上秋草年年生,实写征人久久不归;日日楼中朝暮独坐,实写为离恨折磨之苦。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意思是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在哪方。过片承“夕阳”而写云、水,将视野扩展,从云水渺茫、征人归路难寻中,突出相见无期。此二句即景生情,以景喻情,道出了主人公于楼上怅望时的情思。突出相见无期,离恨无穷。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意思是相思话语无诉处,又何必,写在信纸上,费了泪千行。“莫向花笺费泪行”虽是决绝之辞,却是情至之语,从中带出已往情事,当是曾向花笺多费泪行。既然离恨这般深重,非言辞所能申写,如果再“向花笺费泪行”,那便是虚枉了。突出离恨深重。
15.B
16.①细节描写,离人被歌声感染,以玉钗按拍击节,情正浓时,歌曲却戛然而止,不觉敲损了钗梁,这就突出了歌者歌曲的美妙和离人的激赏爱恋之情。②暗用典故,暗用韩偓的“敲折玉钗歌转咽”诗句,自然贴切。③双关,曲终钗断,又含有“分钗”之意。古人离别时有“分钗”以为纪念的习俗,“分钗”就是“分离”,曲终人别,敲损钗梁,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使其韵味无穷。
【分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让柳枝桃叶都为之惊叹,羞涩得躲藏起来”错误,应是用其他歌女所唱的《杨柳枝》之类的曲子与这位好娘所唱的《梅花》曲进行对比。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陶醉曲中和节拍,情致敲断燕钗梁,细节描写,以玉钗按节拍敲击,不觉敲损了钗梁,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歌曲的美妙和离情别绪,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韵味悠长。
结句“敲损燕钗梁”,暗用韩偓的“敲折玉钗歌转咽”诗句,一方面说明男方对女方所唱激赏,两人感情达到了共鸣,另一方面钗梁断则暗示诀别,通过这一典型动作表达凄绝的感情。
曲终钗断,又含有“分钗”之意,“分钗”暗示“分离”,运用双关的手法,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其味更是绵绵不尽了。
17.B
18.①灯烛是热烈的,灯烛映照之处,洋溢着快乐壮丽的气氛:“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赠李翼》)、“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②表现灯烛悲剧意蕴的是“烛泪”,一般比喻惜别伤离之泪: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③激励爱国激情,表达奉献精神:“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
【解析】17.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项,“上片最后两句,虚构西楼旧忆”错误,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
故选B。
18.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灯烛是热烈的,灯烛映照之处,洋溢着快乐壮丽的气氛:“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在这别舍的大门外,绿水潭中,驭夫都在洗刷马匹,可知他们的主人还在里面饮酒作乐,一时还不会回家。别舍里的楼前,还点着红烛迎接客人,可知虽在夜晚,还有宾客来参加宴饮。两句诗,说明了一个情况:朝朝取乐,夜夜追欢。
表现灯烛悲剧意蕴的是“烛泪”,一般比喻惜别伤离之泪:“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佳人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
激励爱国激情,表达奉献精神:“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激励自己,也鼓舞世人。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9.“长”字意蕴丰富。一是关山长,表明距离的遥远。二是魂梦长,表示思念的绵长。“少”字具有暗示性,书信、消息少,暗含着思念的频繁与分离的痛苦。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书信、消息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词人寂寞孤单之情。
20.相同: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
不同:①晏词直抒胸臆,表达“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好”的真情,表意直率,明白如话。②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思念之情,表意深婉,含蓄隽永。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然后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看有无使用手法,代入句中理解句意,分析效果。“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这两句是说“荒漠凄凉的关山,常常令我魂牵梦萦,那远在塞外的亲人难以寄家信回来”,前一句中“长”在句中有双关意思,一是指“关山”空间距离的遥远,二是指梦中思念的时间之长,这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高水长、思念的绵长;后一句中“少”是“不多”的意思,此处是说家书不多,表达了思乡的强烈和离别的痛苦,一“长”一“少”,前后形成对比,表达出诗人的寂寞之情。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题干问的是“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是借助比较的方式来考查情感和情感的表现方式。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大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先看本词下片,“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意思是“到他回来的时候,我要依偎在他怀里,傍着碧绿的纱窗共诉衷肠。我一定要告诉他:“那别离的凄苦真是难耐,哪有团聚在一起好度时光”,“梦归”纯由想象生发,词人怀归情切,于是忽然“梦归碧纱窗”,与爱侣在碧纱窗之闺阁梦中相见,大感快慰,遂向对方倾诉衷肠:“离别实在太难太苦,真不如相逢团聚好!”这是词人亲身感受的一句实话,也是向对方表达思慕的一句痴语,此又是词人至性痴情的真率发露,从下片整体来看,这是词人的想象,是虚写,由最后两句来看,这又是直抒胸臆。再看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意思是“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何当”即“何时能够”,这是一个表示愿望的词儿,这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美好想象:“共剪……”、“却话……”,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这属于想象,是虚写;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情感表达何等曲折,何等深婉。由此可知,两篇的共同点是都使用想象,不同点是,一个直抒胸臆,一个委婉含蓄,借相聚的场景来反衬分别之苦,感情抒发比较委婉。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21.D
22.①身为歌女,无奈而日日轻狂;②追求爱情而实不可得;③为生活所道,辜负春光。
【解析】2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诗句表现出一个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女子爱情至上的坚定信念”错误,属于过度解读。“不将心嫁冶游郎”写歌女发誓不把自己的真心许给浪荡的男子。“身属”,那是无可奈何的,也许是无法避免的,处社会底层的歌妓,被迫委身于那些玩弄女性的公子哥儿,可是,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其不可侵犯的领地的,身可属而心不可嫁,冶游郎决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爱情。“不将心嫁”,字字千钧,斩钉截铁,向人们揭示出一个被压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纯洁、美好的心灵。
故选D。
2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一春弹泪说凄凉”,意思是说:无人可诉,唯有暗中流泪,独自凄凉,又辜负了美好的芳春,虚度了大好的年华。“凄凉”的意味体现再诗词内容之中,需结合全词进行分析。起首一句,写歌女贵人们要求下,梳妆打扮,争妍取怜,每日仔仔细细地画着自己的一双长眉毛。一“斗”字,已饱含辛酸。次句更进一步描写:她象天上的行云那样轻浮,象纷飞的柳絮那样狂荡。“飞絮”,旧诗词中常用杨花柳絮的飘流无定喻女子的命运和行踪。“行云飞絮”四字,不独写歌女的举止情态,也暗示了她的身份,象征着女子身不由己、随人摆布的可悲境遇。前两句极力写这位歌女的装饰和态度,强调她的“轻狂”,是为了表现其现实生活与理想的矛盾——“不将心嫁冶游郎!”这才是歌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她发誓不把自己的真心许给浪荡的男子。处社会底层的歌妓,被迫委身于那些玩弄女性的公子哥儿,尽管无可奈何,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其不可侵犯的领地的,身可属而心不可嫁,冶游郎决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爱情。过片二句,描绘歌女筵前伴人歌舞的情景:酣饮时溅出的美酒滴到歌扇上,使扇上的字迹都漫漶了;拈花弄草,把舞衣熏染得幽香袅袅。“溅酒”,谓其纵饮狂荡:“弄花”,写其娇美情态。歌扇舞衣,乃表明女子身分之物。两句写她酒筵上不得不歌舞助欢,而其心里却充满了浓重的悲凉。“一春弹泪说凄凉”,意思是说:无人可诉,唯有暗中流泪,独自凄凉,又辜负了美好的芳春,虚度了大好的年华。
【点睛】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
(1)关键字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2)诗歌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3)诗歌风格:1.平实质朴。2.含蓄隽永。3.清新雅致。4.绚丽飘逸。5.简洁明快。6.雄浑壮丽。7.粗犷豪放。8.沉郁顿挫。9.悲壮慷慨。10.缠绵哀怨。
23.C
24.下片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①作者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这种情感:主人公借酒消愁,又被凉风吹醒;忽见大雁南飞,触动了离愁。②作者还兼用视觉和听觉结合的手法来抒发这种情感:主人公登楼眺望,只见云影点点;耳闻哀怨笛声,更添无限愁绪。
【解析】2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神清气爽,不再忧愁”理解错误,“试倚凉风醒酒面”是写词人为消愁而饮酒致醉,又让凉风吹面而清醒;忽见南飞大雁,不免触动离愁,又听到哀怨的笛声,更使这份愁情挥之不去。
故选C。
2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从抒发的情感来看,结合上片“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点明佳节将近,牵出怀亲思远之意,故下片的“雁”“怨”写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从手法上来看,下片中写秋天的凉风、南飞的大雁,触动他的离愁,将愁情融入景物之中,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后两句“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从写景的角度来说,前句是写视觉,主人公登楼眺望,只见云影点点;后句是写听觉,耳闻哀怨笛声,更添无限愁绪。是以视听结合的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25.DE
26.虚写回忆和梦境中的相聚场面,写出了恋人的浓情蜜意;实写久别重逢的相聚场面,但又担心是梦境。虚实结合,回忆和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的相思之情。
【解析】25.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D项,错在“设想女子因饱受相思之苦而常在梦中与自己相见”,“与君同”暗示不独自已如此,对方亦复频入梦境,双方都饱受相思之苦;
E项,错在“造色彩淡雅之图景”,上半阕是利用“彩袖殷勤”“醉颜红”“舞低杨柳”“歌尽桃花”等色彩艳丽的画面,描摹当年欢聚的盛况。
故选DE。
2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本题要求是“全词最大的特点便是虚实两境互相补充配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虚实结合是此首词最大的特点。我们需要指出哪里是虚写,哪里是实写。上阕主要是写回忆,这是虚写,主要回忆了与恋人的初次相逢,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词人与恋人在酒宴上结识,一见倾心。下阕写到“几回魂梦与君同”,这是写梦境,也是虚写。因为思念之情太盛,所以词人多次在梦中梦见了恋人,与恋人重逢,表现对恋人的深刻的思念之情。最后“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写的是现实中的久别重逢的场景。因为两人的相逢实在是太难得了,太不容易了,所以词人甚至害怕此次的相逢也是一场梦,还举起银灯仔细地看恋人,久别重逢的欣喜跃然纸上。此词虚实结合,将回忆与现实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相思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27.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8.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27.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常见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28.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意思是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红笺为无色”,用泪水将信笺的红色冲掉来写女子的伤心,不仅别出心裁,还有一种别样的韵味,将思念描写得更为形象具体,也更能感动人。
29.C
30.①第一首词“何处寄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归鸿无信”之果,又是“泪弹不尽”之因;②第二首词“何处”以问句收束,将女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增加绵延不尽的情致,耐人寻味。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比喻”错,是拟人,菊花上笼罩着一层轻雾,好像人脉脉含愁,兰花上滚动着露珠,好像人在默默哭泣,赋予菊花和兰花人的情态。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应着眼全篇,要抓关键词赏析,分析作用时应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分析该句在诗词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分析两首词无处“寄书”表达效果的不同,主要从手法、内容情感两方面入手,注意结合全词赏析,弄明白为何寄书,刻画人物行为时运用的手法,比较两者的感情。《思远人》中抒情主人公的恋人音信全无,所以发出了何处寄书的疑问,然后洒泪研墨写信,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这里要明确运用的手法是夸张,承上启下,点明了人物内心的无助,既是“归鸿无信”之果,又是“泪弹不尽”之因,可见诗歌是通过“寄书”来逐步表现出情感的深化,突出主人公的深情。《蝶恋花》则要了解寄书前,女主人公独上高楼,却不见对方,所以才有了寄信的想法,注意前一句和后一句,一个理想一个现实,有一个落差,注意点明对比的手法,要注意女主人寄书的心理活动,“山长水阔知何处”表明的是不可见的怅惘。
【点睛】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是否正确。
31.晏殊
32.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33.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阕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解析】31.此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包括对中外作家作品,对古代文化常识,对文体知识与类别等的考查。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作答。
北宋词人中,“晏殊”与晏几道合称“大小晏”。其中,晏殊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其词感情基调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自我解脱的气度,语间清丽淡雅,珠圆玉润。晏几道的按照父所承传的“花间”传统,固守小令的阵地,写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男女悲欢离合之情。其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语淡情深,独树一帜,给北宋后期词坛增添了异样的风采。
3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主人公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本题所谓的景象就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通过“哀筝”“纤指”“筵”等词语可看出,词中主人公是一位弹筝女子,事情是在筵席间演奏。
词的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下片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故此,本词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33.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集中描写音乐。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引人入胜,令听者如入其境。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集中描写弹筝女子。“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排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前文“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尽显词人高超的作词能力。
34. 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35.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34.本题主要考查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3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借事抒情。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等。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36.C
37.相同点:两首作品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不同点:①王诗除思乡外还有怀亲之情;晏词是通过宴会上眼前人情温厚想到故乡人情之美,主要表达思乡心切的情怀,②晏词想借酒消愁却又担心清歌一曲引出断肠之悲,表现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③晏词中词人配饰,反映出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不愿趋炎附势之情。
【解析】36.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C项,“词人描绘了宴会上簪菊花佩秋兰的美人,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分析错误。身佩紫兰,头簪菊黄写出了人物之盛和服饰之美,不是特指美人;“兰”“菊”喻词人高洁品质,不是“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故选C。
3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词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在情感上的异同,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进行比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身在异乡生活孤独凄凉,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就会更加思念。接着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想象他们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表达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阮郎归·天边》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上片写天边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随着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长。举绿杯,舞红袖,趁着九九重阳,人情温厚似故乡。通过宴会上眼前人情温厚想到故乡人情之美,表达出思乡之情。下片“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写身佩紫兰,头簪菊黄,急切重温旧日的颠狂,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反映出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表达出不愿趋炎附势之情;“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表现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
可见本词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王诗还表达了思人之情,本词还表现了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表达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和不愿趋炎附势之情等。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8. 行云,流水。 表达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相思之怨。
39.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并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无情之物写有情之人,结尾三句直抒胸臆,语极沉痛: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
【解析】38.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能力,是对情景交融的考查。解答这类题目,要了解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等;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问用什么自然之景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细读本词,上片中只有“东西流水”“行云无定”提到了自然景物,可以发现自然景物是“行云,流水”,结合“离多最是”“犹到梦魂中”,可见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的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
39.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分析手法在表情达意、营造意境、表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本题要求合内容加以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细读诗歌,以“东西流水”比喻离别之情,再用“流水”的终能相逢和“行云”的“犹到梦魂中”与人的离别相思作对比和衬托,以无情物写有情之人,更显词人的悲伤;最后三句,“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是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语意沉痛,说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
40.C
41.最后两句是说,我客居在外,身在天涯,不是不想回家(不是没有想回去的念头),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呀;这是自言自语的慨叹,也可说是对杜鹃的回答,表达出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归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愤懑情绪。
【解析】40.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渲染了春天美好的景色,流露出词人轻松愉悦的心情”错误,其作用是引发和烘托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客居之愁。故选C。
41.此题考核分析诗句的含义和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的含义要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概括要点,然后分析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没有什么办法。结句以反诘句收束全词,突出行客思归怀人之深切,点明本词题旨,同时又回答了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规劝,句法巧妙,抒情委婉沉郁。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42.D
43.(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更能表现了游子思乡的主题。
(2)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3)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解析】4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都表达了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错误,李白的诗表达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的喜悦。故本题选D项。
4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题安排了两个测试点,以检测考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第①问,检测阅读古典诗词应具备的文化知识。杜鹃,作为抒发离愁的意象,在学生读过的诗词中屡见不鲜,所以此问还有引导考生破解作品情感色彩的作用。第②问与第③问是密不可分的,设置这两问至为必要,意在检测考生理解作品主旨句的能力。品味“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便全然明了作者填这首《鹧鸪天》词的原委了——排遣思乡之情,慨叹有家难归。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44.虚写回忆和梦境中的相聚场面,写出了恋人的浓情蜜意;实写久别重逢的相聚场面,但又担心是梦境。虚实结合,回忆和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的相思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本题题目是“虚实结合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请赏析”,结合题干提示“虚实结合”分析,结合上阕内容分析,虚写回忆和梦境中的相聚场面,“从别后”二句点明初逢的场面是其别后怀念的主要内容。“几回魂梦”句直诉魂牵梦萦的相思情怀。“与君同”暗示不独自已如此,对方亦复频入梦境,相思不已,但梦中重逢的欢娱极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既想入梦,又怕入梦,乃至将梦作真、将真作梦。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犹恐”前后勾连,通过持灯反覆照看而犹难以释然这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虚实结合,回忆和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的相思之情。
【点睛】诗词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已经明确求赏析诗词表现手法中的虚实结合,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词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这种手法的。
45.B
46.①下片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作者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这种情感:主人公借酒消愁,又被凉风吹醒;忽见大雁南飞,又触动了离愁。③作者还兼用视觉和听觉结合的手法来抒发这种情感:主人公登上楼而遥望,只见几点白云;耳闻哀怨芦笛,更添无限愁绪。
【解析】45.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A项,“愉悦而明快的情感”分析不正确,应该是“忧郁哀伤的情感”。C项,“由此可见词人神清气爽,不再忧愁”分析不正确,词人正是忧愁,才借酒消愁,而且这份愁情挥之不去。D项,“这让词人敏感地意识到时令的变化”分析不正确,应该是“不免触动了词人的离愁”。故此题答案为B项。
4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从内容上来看,“试倚凉风醒酒面”意思是试图迎着凉风将醉酒吹醒,表明诗人在借酒浇愁,酒醉后又被凉风吹醒。“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意思是恰好在高楼之上,忽然看见大雁南飞。雁是诗中常用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意象,此句借北雁南飞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意思是几片预示霜降的云影在飘动,哪家的芦管吹奏出愁怨的乐章。诗人写芦管吹出的音乐哀怨,其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现,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从手法上来看,下阕重在写景,诗人的情感是借助景物抒发出来的,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雁字来时”是看见的景象,“芦管吹秋”则是听到的,因此词中还用到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抒情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7.相思
48.虚写回忆和梦境中的相聚场面,写出了恋人的浓情蜜意;实写久别重逢的相聚场面,但又担心是梦境。虚实结合,回忆和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的相思之情。
【解析】4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词句内容“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分析,回忆相会时的欢乐肆意,酣畅淋漓,正是为了反衬钟情至深,相思至极,魂牵梦萦,不免寤寐求之。表达相思之情。
4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结合题干提示“虚实结合”分析,结合上阕内容分析,虚写回忆和梦境中的相聚场面,“从别后”二句点明初逢的场面是其别后怀念的主要内容。“几回魂梦”句直诉魂牵梦莹的相思情怀。“与君同”暗示不独自已如此,对方亦复频入梦境,想思无已,但梦中重逢的欢娱极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既想入梦,又怕入梦,乃至将梦作真、将真作梦。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犹恐”前后勾连,通过持灯反覆照看而犹难以释然这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虚实结合,回忆和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的相思之情。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9.小令
50.D
51.作品描写乐声中的哀情,主要从演奏者的角度入手。“幽恨”一词,既是听众的感受,也是演奏者对乐曲情感的理解。而后作者又抓住演奏者的神态:“秋水慢”、“眉黛低”,以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哀婉以及对演奏者、听众的感染。此外,从听琴而联想到湘江传说的悲剧,琴柱如“斜飞雁”所表现的萧瑟意象,都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4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和运用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哪一类”,然后考生要回顾词按字数可以分为哪几类,再看本词一共有多少字,以此判定属于哪一类。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本词一共44个字,所以本词是小令。
5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错误,从词中来看,此词应是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故错误。
故选D。
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然后到词中找出描写“乐声”的文字,分析其中是如何表达“哀情”的。从词中来看,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阕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