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5 19:4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8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2022·山东·鱼台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 )
A.生活水平的根本变化 B.对外政策的根本变化
C.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D.文化传统的根本变化
2.(2022·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单元的主题是
―→―→―→
A.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B.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
3.(2022·山东·鱼台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
A.为了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 B.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帮助本国度过了严重危机 D.提出“政治多元化”的主张
4.(2022·山东枣庄·九年级期末)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都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
A.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改进新经济政策不足之处
C.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5.(2022·山东枣庄·九年级期末)某同学进行探究性历史学习,出现“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两极瓦解”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该同学在探究( )
A.罗斯福新政 B.诺曼底登陆 C.经济全球化 D.苏联解体
6.(2022·山东枣庄·九年级期末)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
A.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7.(2022·山东·夏津县教学工作研究室九年级期末)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倾向越来越严重
B.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暴露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8.(2022·山东德州·九年级期末)“苏联的解体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那么久的错误方针的实施,苏联最终覆灭。”导致苏联发生“质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模式的弊端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9.(2022·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的“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C.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0.(2022·山东滨州·九年级期末)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它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C.都主张实行“多党政治” D.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2022·山东德州·九年级期末)“它结束了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德国分裂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苏德战争爆发
12.(2022·山东枣庄·九年级期末)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农业集体化的不足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D.社会保障体制的缺陷
13.(2022·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如下图年代尺可以用来概括(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B.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4.(2022·山东菏泽·九年级期末)“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据材料所知,赫鲁晓夫改革
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
B.并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加速科技进步,推行“新政策”
D.实行加速经济改革方案
15.(2022·山东潍坊·九年级期末)以下是四位历史人物的著名言论,按其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罗斯福:“我要求国会宣布,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②丘吉尔:“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③斯大林:“这场战役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德国人在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
④戈尔巴乔夫:“我们生活在一个新世界。冷战已经结束,残害我们经济、公众精神和道德的疯狂的军备竞赛已经停止,世界战争的威胁已经消除。”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16.(2022·山东滨州·九年级期末)“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该材料生动的描述了( )
A.美国的历史 B.苏联的历史 C.英国的历史 D.法国的历史
17.(2022·山东日照·九年级期末)1991年底,促使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历史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成立北约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18.(2022·山东·成武县实验中学九年级期末)政策的调整对国家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注:普特=6.8千克)
年份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普特) 22.13亿 34.55亿 44.24亿
(1)材料一中,苏俄(联)粮食产量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部分)示意图
(2)写出材料二示意图中A、B、C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材料三 20世纪50至80年代,苏共领导的多次改革未能革除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所带来的积弊,最终使社会主义运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严重挫折。
——《苏联模式与苏联兴亡》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苏共领导的多次改革”有哪些?“社会主义运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严重挫折”指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改革成败的因素是什么?
19.(2022·山东聊城·九年级期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在20世纪影响十分广泛,苏联(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作用举足轻重。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反思教训。
材料一 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挂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材料二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932年和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32年 1937年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2 1 2 1
电力 7 4 3 2
煤炭 4 3 4 3
钢 5 4 3 2
材料三 战时,要保持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俄国变化与什么经济政策有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这对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共同敌人”指什么?写出“保持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打败共同敌人”的相关史实。
(4)材料四中的图片反映了苏联经济建设中哪一方面的问题?为改变上述问题,苏联曾进行了什么改革?
20.(2022·山东菏泽·九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二 克伦斯基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倒台了,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
——据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推翻临时政府经过的通告(1917年11月7日)
材料三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哪一事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材料一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新政权”的名称,该新政权建立后“提出正义的和平”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三中“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什么?如何看待苏联模式的利弊?
(4)图一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经济的哪一问题?其改革与图二所示事件有何关系?
(5)纵观苏联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东欧剧变以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南斯拉夫联盟、波黑、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所以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俄国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故题干结构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故A符合题意;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和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与结构示意图内容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民族解放运动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他着手进行全面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故二者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故A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帮助本国度过了严重危机,故BC不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的主张,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4.C
【解析】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所进行的改革,都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但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故C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新经济政策颁布之后就结束了,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所进行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与列宁施行的新经济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期间,一直坚持一党专政的局面,并不存在多党制,故D项错误。故选C。
5.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因为苏联模式的弊端,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为改变这种现状,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后,加剧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题,标志着美苏谅解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D正确;为应对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A排除;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B排除;经济全球化是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题干问题无关,C排除;故选D。
6.A
【解析】 20世纪80 年代末,东欧政局开始动荡,东欧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故A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排除B项;C属于经济举措,不符合政治上表现,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因此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暴露。C项正确;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倾向越来越严重,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都由社会主义回到资本主义,因此其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10.A
【解析】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进行改革,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下放国营农场的管理权, 鼓励垦荒,种植玉米等。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见,二者改革的共同点是都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A项正确;中国的改革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排除B项;主张实行“多党政治”都不是二人改革的内容,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解析】 据“它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影响了苏联进一步发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都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到1920年苏俄三年内战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排除A;农业集体、社会保障体制属于斯大林体制的一部分,排除BD。故选C。
13.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后来多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题干年代尺可以用来概括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没有经历年代尺中的阶段,排除A项;年代尺中由空想到科学属于思想解放,后面都是思想指导实践,排除B项;年代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解析】 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知,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不彻底,B项正确;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滥用权力和违反法制的严重错误,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全面的分析,结果在苏共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思想混乱,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实行加速经济改革方案,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 据所学知识,①1941年罗斯福:“我要求国会宣布,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对日宣战;②1946年丘吉尔:“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③1943年斯大林:“这场战役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德国人在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④1991年戈尔巴乔夫:“我们生活在一个新世界。冷战已经结束,残害我们经济、公众精神和道德的疯狂的军备竞赛已经停止,世界战争的威胁已经消除。”故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①③②④,C项正确;ABD项的对事件顺序排列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的发展历史的准确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苏俄是在一战期间成立的,后苏联成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苏联为赢得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91年苏联解体,故选B。
17.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级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D项正确;杜鲁门主义出台是194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约成立于1949年 ,排除B项;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8.(1)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增长(或上升);原因:实施新经济政策
(2)A:金融;B:全国工业复兴法(因题目里有书名号,此处可以不加);C:以工代赈
特点:加强国家干预和指导
(3)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任意两点即可);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任意一点即可)
(4)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有利于民众利益等(任意一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数据,可知材料一中,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是:粮食产量大幅增长(或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依据材料二的“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部分)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整顿金融,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故A填金融;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故B填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故C填以工代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依据材料三的“ 20世纪50至80年代,苏共领导的多次改革未能革除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所带来的积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苏共领导的多次改革”有: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社会主义运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严重挫折”指的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4)综合题干材料,我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有利于民众利益等。
19.(1)新经济政策。
(2)成就:苏联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
原因: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苏联模式)。
影响: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提和保障。
(3)共同敌人:法西斯势力。
史实: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或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雅尔塔会议等。
(4)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1)
依据材料依信息“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材料一与新经济政策有关。
(2)
问题一: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包括: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包括: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1937年先后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提和保障。
(3)
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面对的共同敌人是德意日三国轴心。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共同抗击法西斯,盟国之间相互支援,共同作战。如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或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英美等联合进行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苏联一道灭亡了德国法西斯;为协调各国步伐,1945年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加速了二战的进程;苏联按照承诺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共同打击日本法西斯。这些都是各国协同抗击法西斯的表现。
(4)
问题一:材料四中的图片《跛脚巨人》和“百姓排队购买食品”可知,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问题二:为改变上述问题,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等,但最终都失败了。
20.(1)事件:彼得一世改革;
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2)名称:苏维埃政府(或“苏俄”);
措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创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出“国家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亦可)。
利弊: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4)问题: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落后;
关系: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5)启示:坚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关注民生;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符合题意1点即可)
【解析】(1)
事件:由材料“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及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原因:由材料“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2)
名称:由材料“克伦斯基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倒台了,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政权”的名称是苏维埃政府;
措施:由材料“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及所学知识可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
创造:由材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利弊:由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4)
问题:由材料可知,图一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落后;
关系: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5)
启示: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关注民生;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