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 学科: 生物 备课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案序号:
课题名称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知道肺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资料分析的能力,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加强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2、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重点 肺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难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方法 导、学、教、练、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一)资料分析: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 1.氧气含量减少 2.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二)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肺泡数目多 2.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三)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氧气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学习环节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修改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复习提问: 1、胸围差怎么计算? 2、描述吸气和呼气过程中膈肌、肋间肌所处的状态?胸廓容积的变化和肺内气压的变化? 新课: 一、资料分析: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发生的变化是: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二、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三、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课本课后练习同步训练 由复习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呼吸运动包含了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那么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变化吗?如果有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表,并提出问题。 把课本“资料分析”中的图示做成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好演示实验的实验装置,并按照课本中的要求,操作实验。 (可以找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完成吹气、吸气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通过学生对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差别的原因的理解,过渡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出示肺泡结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讨论并回答问题: 1、肺泡有哪些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2、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的途径?最终的去向? 3、呼出的气体中多出的二氧化碳是哪里产生的?它排出人体的途径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教师多媒体出示箭头图,简单介绍肺泡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氧气的去向和二氧化碳的来源。 指导学生练习并进行巡回指导,精讲疑难。 师生共同对整个呼吸过程进行梳理总结(见下面图片) 课前复习回顾,能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 学生:分析表格数据,比较吸入和呼出的两种气体成分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观察甲瓶、乙瓶中的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组讨论原因。 学生先描述实验现象:甲瓶(吸气装置)中的石灰水浑浊程度不明显,乙瓶(呼气装置)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学生讨论后总结: 1、说明了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相比,二氧化碳明显增多。 2、人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学生推测发生这样的差别的原因。 学生:观察图片,认真自学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明确的问题小组讨论) 1、(1)肺泡数目多 (2)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2、吸入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最终被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3、二氧化碳是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 练习,改错,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