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6 10:3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班级 姓名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日本陆军中将花谷正在《“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中写道:“在北大营,一无所知的中国军队,多数人还睡在梦乡……黎明时,奉天(沈阳)全城都落到我们手里……”他记载的事件是(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2.某事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一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柳条湖事件
3.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情。 它所反映的东北人民的苦难历史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4.日本人在长春留下了很多建筑,伪满洲国特别市警察厅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音像史料
5.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
A.加紧准备全面侵华战争
B.驱逐英美等国在华北的势力
C.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D.扶植国民党内亲日派
6.“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严峻的形势使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并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里描述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自治运动
C.一二 九运动
D.西安事变
7.1936年,一批爱国将领提出了八项主张(见下表)。由此判断,当时中国发生了(  )
序号 八项主张的内容
① ……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② 停止一切内战
…… ……
⑧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卢沟桥事变   
B.华北危机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8.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C.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下图是汪新、王相坤所著的《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的封面。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西安事变的始末。 “历史在这里拐弯”的含义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
B.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C.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11.历史题材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折射出的历史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12.“兵谏仰西安,真诚促抗联。张杨伸大义,国共绘新天。敌忾同仇切,城巍统战坚。”这首诗赞颂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3.张学良曾回忆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1936年)参与的重要历史事件(  )
A.标志着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14.著名诗篇《露营之歌》写道:“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中国人民“复东北”的壮举应始于(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九国公约》的签署
C.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5.“妥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为了避免冲突或争执而让步”。下列事件通过“妥协”方法解决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6.“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以及绥远抗战胜利的影响之下,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西北军,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了对蒋介石的兵谏,并向全国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材料中事件的解决(  )
A.标志着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开始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D.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英雄榜(一)
  不止夺取山东的是我们的仇敌,这强盗世界中的一切强盗团体,秘密外交这一类的一切强盗行为,都是我们的仇敌啊!我们若是没有民族自决、世界改造的精神,把这强盗世界推翻,单是打死几个人,开几个公民大会,也还是没有效果。我们的三大信誓是: 改造强盗世界, 不认秘密外交, 实行民族自决。 ——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 1919年5月18日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愤吗? 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同胞书》 1936年12月16日
据英雄榜(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主张分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期间提出的。并概括这两个重大事件发生的各自背景及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各自起到的作用。
(2)据英雄榜(一)和问题(1),归纳以上人物的主张所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B 根据“北大营”“奉天(沈阳)全城都落到我们手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凌晨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答案 B 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答案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
4.答案 A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在长春留下了很多建筑,这些保存下来的建筑是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实物史料。
5.答案 C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故选C。
6.答案 C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7.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和表格中主张的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故选B。
9.答案 D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 年12 月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题中“每当外力入侵中国”“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可见作者的目的是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精神”“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相关内容,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亡国奴生活。故选A。
12.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A。
13.C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C。
14.C 依据“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复东北”的壮举始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5.C 西安事变是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的,故选C项。
16.B 据题干信息可判断此事件为西安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7.答案 (1)重大事件:李大钊——五四运动;张学良和杨虎城——西安事变。
五四运动的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西安事变的背景:蒋介石坚持“剿共”,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意思相近即可)
五四运动的作用:促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西安事变的作用:促使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意思相近即可)
(2)共同时代主题:救亡图存。(或挽救民族危亡)(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两则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即可得出答案;第二、三小问,首先抓住题干关键词“背景”“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各自起到的作用”,进而联系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2)问,李大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主张所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答案不唯一,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