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6 10: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班级 姓名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选择题
1. 1918年,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位“先进知识分子”是(  )
A B C D
2.李大钊很早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直到1918年才借助《新青年》《每周评论》大力宣传。主要是因为(  )
A.辛亥革命发生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十月革命影响 D.学生爱国运动高涨
3.新闻事业的发展,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下列图片是中国近代进步的报刊,它们在当时着重宣传(  )
《新青年》刊载 《劳动界》 《劳动音》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自强”“求富”的主张
B.维新变法的主张
C.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
D.马克思主义思想
4.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十七周年纪念日。”材料中“……”指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国共产党建立
C.遵义会议召开 D.抗日战争的胜利
5.红船静静泊在湖心岛的堤岸旁。烟云雨雾中,代表们围在船舱中央的一张八仙桌旁,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两个文件。下列关于这次会议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D.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
6.“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材料反映了党的哪次重要会议的召开(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8.中共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确立是在(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9.下面内容节选自某一著作。据此判断,它叙述的事件(  )
    1923年2月4日爆发了……三万名工人大罢工。 但……大罢工遭到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要推翻反动的军阀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A.推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促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推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D.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10.下列关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始于1923年2月
B.号召“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C.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D.罢工取得了重大胜利
11.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后,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在开业初期,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宣传影响巨大
12.“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在乌云蔽日的天空撕开一道缝……劳苦大众就看见了希望的火种……沿着红船指引的航向破浪前行……初心在这里诞生……引领着亿万人出征,甘苦与共……”这首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4.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陈独秀所说的“脚踏实地”指的是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B.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5.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
A.曾国藩 李鸿章   B.康有为 梁启超
C.孙中山 黄兴   D.陈独秀 李大钊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请回答:
材料一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 从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数有何新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口号分别是什么? 据材料二,归纳其主要影响。
(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月3日”前后,运动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A 选项中四位人物依次为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和胡适。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故选A。
2.答案 C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故选C。
3.答案 D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劳动界》《劳动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故D正确。
4.答案 B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故选B。
5.答案 B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故选B。
6.答案 A 据题干中的“上海望志路”“南湖的红船”“驶向复兴彼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原望志路106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A项符合题意。
7.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据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A。
8.答案 A 通过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A。
9.答案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
10.答案 D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D叙述错误,故选D。
1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1920年“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3.D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D。
14.C 1922年7月,中共二大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题干中陈独秀所说的“脚踏实地”指的是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故选C。
15.D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信奉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些人”的主要代表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等。
16.答案 (1)19世纪中叶。快速增长,达200万人以上。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2)1915年;民主、科学。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真理。
(3)北京。学生;工人。
(4)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口号,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二关键信息“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等进行归纳。(3)在阅读材料三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4)根据题中材料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