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6 13:1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班级 姓名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高阳三利中学期中)“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上面歌词节选自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反映出背景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2021黑龙江大庆万宝学校期末)假如你想考察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的出发地,应该去(  )
A.瑞金 B.上海 C.井冈山 D.遵义
3.某校八年级(2)班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随机出现的关键词,判断出相应的事件。 下边是小红同学抽取的一组关键词,据此判断它反映的是(  )
A.湘江战役 B.遵义会议 C.四渡赤水 D.会宁会师
4.“图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活动中,李红展示了下图。她要介绍的是哪一段光辉历程(  )
A.国民革命时期 B.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所述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
A.南昌起义爆发   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召开   D.会宁会师
6.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7.1935 年,中央红军长征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诗兴大发,欣然写下(    )
A.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B.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8.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A.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9.《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
A.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B.不怕艰难险阻
C.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D.革命英雄主义
10.下列属于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是(    )
A.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11.“有这么多军事领导人出席会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12.毛泽东写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红军反“围剿”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3.在党的某次会议上,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该会议(  )
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C.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D.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奋斗方向
14.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
A.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着重指出: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摘编自《秋收起义》
根据材料一,分析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原因。该军事行动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摘编自姚明华《1935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
(2)材料二中的“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简述其历史意义。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的开始。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故选D。
2.答案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故选A。
3.答案 B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答案 B 据“图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答案 C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故C项符合题意。
6.答案 C 长征途中,湘江战役使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在大渡河的一场著名战役。 故C项正确。
7.答案 C  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中央红军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壮志豪情,写下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
8.答案 C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9.答案 C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老百姓对红军的支持,体现的长征精神是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10.答案 D  A是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B是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的历史意义;C是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D 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故选D。
11.C 由材料信息“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并联系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遵义会议。
12.B 由题干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知,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诗句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故选B。
13.C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C。
4.C 材料中“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指的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5.答案 (1)原因: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井冈山地区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会议:遵义会议。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长沙打不下来”可知进攻长沙受挫;通过“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可知井冈山地区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这便是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原因。向井冈山进军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考查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35年”“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