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主编)五年级上册 美术 第7课 偶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主编)五年级上册 美术 第7课 偶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9-19 08: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偶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布袋木偶或者提线木偶的制作与装饰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材料进行制作。
2.通过小组协作制作表演,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偶人,能够按要求完成作品并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偶戏道具的装饰方法,如何巧用材料,让制作的偶人能活动起来。
教学准备:各种废旧材料、线绳、彩色纸、剪刀、双面胶、小棒、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品携带情况。
二、播放《木偶奇遇记》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问:小木偶皮诺曹是怎样制作的?为什么叫做“木偶”?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课题:偶戏)
三、了解偶戏的由来
1.偶戏的历史(板书)
中国偶戏的历史相当古老,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发展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宫戏”,用精巧的机关操作,另一种保持以人操作的原始型态,并改进操作方法,至唐代已有杖举与提线操作两种,到宋代发展成了提线傀儡戏、杖头傀儡戏及影戏三种。明清两代传延至今的杖头傀儡戏又发展成手托傀儡戏及掌中傀儡戏,前者近代盛行于广东,后者流传南北各地,闽南地区尤盛。
2.偶戏的种类
中国偶戏大致可分成影偶戏与木偶戏两大类,如傀儡戏、提线戏、手托戏、杖头戏、杖头傀儡戏、悬丝傀儡戏、木头人戏、布袋戏、木偶戏、掌中戏、影戏、纸影戏、筷子戏、皮影戏等;各地偶戏之名称亦不尽相同,如皮影戏又称皮猴戏,掌中戏又名布袋戏,名称之多,不胜枚举。
3.布袋戏的传说
偶戏 (布袋戏),相传起源于三百多年前的福建泉州。
三、欣赏部分偶戏
1.欣赏皮影戏(板书)
介绍皮影戏:用羊皮做材料剪刻出皮影人物等,在幕布后面进行表演。欣赏几个皮影戏的片段《白蛇传》、《龟与鹤》、《洞庭湖》、《昭君出塞》等等。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和幕布背后的情景。
2. 布袋木偶戏(板书)
教师将布袋木偶戴在手上进行表演。
四、观看部分偶人照片并分析
播放图片,请学生说出这些属于哪种类型的木偶?(板书课题:偶戏)
1.杖头木偶。(板书)
2.提线木偶。(板书)
3.铁枝木偶。(板书)
五、分析探讨
1.观看课本上的木偶制作图片,分别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制作的?学生讨论、回答。
2.分组讨论,自己小组带的物品可以制作成哪种类型的木偶?
3.探讨一下表演的方式。
六、实践活动
1.分组进行木偶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安排好学生的合作。
七、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课题:偶戏
杖头木偶
提线木偶
铁枝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