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三十九):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三十九):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word,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16 07: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食物的消化
(1)概念:人体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2)类型
①物理消化:食物逐渐被软化和细化,只改变食物的形状、大小,不改变食物的分子结构。如牙齿的切割研磨(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等。
②化学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经各种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成能被机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即营养物质,此过程改变了食物的分子结构。
(3)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经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和些不需消化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通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三)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口腔内的消化:食物在口腔内经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并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形成食团,可进行对淀粉的初步分解。食团经咽、食管的蠕动进入胃。平时吃饭要做到细嚼慢咽,可减轻胃、肠的消化负担
(2)胃内的消化吸收
①当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可在胃里进行暂时贮藏。胃壁可进行有节律地收缩,并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胃腺分泌的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②胃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很少,只吸收少量水分、酒精和无机盐。
(3)小肠内的消化吸收
①食糜进入小肠后进行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小肠的长度长,用于消化和吸收的内表面积大,流入小肠的消化液种类多,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可在小肠内得到充分的消化,分别形成葡萄糖、氨基酸及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营养物质。
②人体可吸收的大多数营养物质是通过小肠壁被吸收的。
(4)大肠内的吸收:未被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进入大肠,人类的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功能,主要是吸收少量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最后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四)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消化: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机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2)吸收:将小分子物质吸收到循环系统中。
(3)排遗: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二、酶
①酶是由生物体的活细胞产生的,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②酶不仅是食物消化的“功臣”,生物的大多数化学反应都要依赖酶的作用。酶在参与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不变,因此,酶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③消化液中含有的酶叫做消化酶
④消化酶的种类很多,一般根据其来源和所催化的物质进行命名,如唾液中含有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酶,这种酶就叫做唾液淀粉酶。同理,胰液中存在的能分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酶分别称为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
酶的特性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的107-1013倍。
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化学反应。
多样性:生物体内酶种类多。
四、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1)提出问题:温度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吗
(2)建立假设:每种酶的催化作用都有其最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催化作用。
(3)设计实验方案
本实验的原理是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和碘液能使淀粉变蓝。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实验方案中应至少设计3个组的温度变化值;各组要保证唾液淀粉酶和淀粉先达到相应设计温度值后再滴加碘液:各组的实验结果要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得出。
(4)进行实验
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为1~3号,分别加入2毫升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另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为4~6号,分别加入1毫升新解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将6支试管的1号和4号:2号和5号,3号和6号编为3组,分别放人0℃、37℃和70℃左右的水中,水浴5分钟。
③将各组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倒人同组的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中,充分摇匀后,再分别放回原温度的水中,水浴5分钟。
④往3组试管中分别滴人1滴碘液,然后摇匀。
⑤观察并记录3组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5)记录结果,得出结论
观察3支试管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0℃中的第一组和70℃中的第三组均变蓝色,37℃中的第二组不变蓝色。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需要合适的温度。
(6)表达与交流
①针对本实验的结果,绘制一个坐标图,大致表示出酶的催化作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②除了温度以外,你认为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还有什么 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研究 尝试与同学交流并完善你的设计方案。
pH也能影响酶的活性,实验步骤如下:
a.取3支洁净的试管并编号;b.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c.向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并振荡;d.在1号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盐酸溶液,在2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在3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并分别振荡试管;e.将3支试管置于相同的环境中;f.静置5分钟后,向3支试管内各滴人1滴碘液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的溶液都变蓝,3号试管中的溶液不变蓝。
实验结论:pH会影响酶的活性。
例1、下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与④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例2、图甲为p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为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甲可知pH=6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B. 由图乙无法知道c酶的最适活性温度
C. 由图甲可知若细胞由酸性变成碱性,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
D. 由图乙可知活性温度范围最广的酶是b
例3、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是否有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3份大小相同的同种香蕉切片,分别冷冻处理、常温放置和高温煮熟;
②处理后取出置于同一培养皿中,同时分别滴加1毫升的H2O2,观察并记录气泡的多少;
③重复上述实验。
不同温度的香蕉切片(含过氧化氢酶) 滴加H2O2的量/毫升 气泡数量(“+”数表示气泡多少)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冷冻香蕉(低温组) 1 + 0 +
常温香蕉(常温组) 1 ++++ +++++ ++++
煮熟香蕉(高温组) 1 0 0 0
请回答:
(1)常温组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通过实验可知:常温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比低温条件下________。
1.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 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2.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3.小柯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组别 A B C
试管中依次加入物质 2ml唾液 2ml蒸馏水 2ml唾液
1ml蒸馏水 1ml蒸馏水 1ml5%盐酸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水浴10分钟 37℃ 37℃ 37℃
各滴入2滴碘液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结果都相同。
(1)解释A组实验不变蓝的原因是 。
(2)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① ;② 。
(3)为了进一步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胡又将C组试管中盐酸换成5%氢氧化钠,滴入1滴碘液不变蓝,猜测其原因是 。
4.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学习酶的知识后,开展了酶相关性质的实验研究。
【查阅资料】材料一:淀粉和蔗糖都是大分子非还原性糖类,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材料二: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它遇斐林试剂显砖红色。
甲 乙
1%淀粉溶液 3mL
1%蔗糖溶液 3mL
淀粉酶溶液 2mL
蔗糖酶溶液 2mL
斐林试剂 2mL 2mL
【实验器材】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若干试管.
(1)【实验过程】①将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甲、乙;
②实验分组及所加试液如表一:
③实验结果:甲乙试管中的实验现象:________。
(2)【反思交流】比较甲、乙两组实验,能不能形成对照组证明酶具有专一性?并阐明理由:________。
(3)实验中两支试管所处的环境是:________。
(4)如图显示的是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经过各消化道器官时还会呈现如图的趋势,请解释原因:________。
1.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加入碘液
1 淀粉糊+唾液 37℃ 不变蓝
2 淀粉糊+唾液 0℃ 变蓝
A.需要适宜的 pH B.需要适宜的温度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高效性
2.如图表示在适宜条件下,用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物质时,两物质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蛋白酶对甲物质不起作用 B.乙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减少
C.改变温度,蛋白酶可能失去作用 D.甲、乙都是蛋白质
3.食用菠萝前用食盐水浸泡是一种习惯做法,其目的是为了抑制菠萝蛋白酶的活性。某研究小组对于食盐水是否真能抑制菠萝蛋白酶活性这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①取五只相同的试管,编号1~5,各加入5mL含菠萝蛋白酶的鲜榨菠萝汁;
②往编号1的试管中,添加5mL蒸馏水,其他试管中按下表要求分别添加5mL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放在相同温度的水中恒温水浴;
③20min后测定各试管中菠萝蛋白酶活性,并计算其相对活性。数据如下:
编号 1 2 3 4 5
质量分数(%) — 0.0005 0.005 0.05 0.5
酶的相对活性(%) 100 104.5 102.1 102.4 103.7
(注:酶的相对活性越大,酶的活性越强。)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设计水浴的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原因是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________,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3)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在该实验所用的浓度范围内,氯化钠溶液对菠萝蛋白酶的活性具有________作用。
4.人体内有很多种酶,不同的酶催化体内不同的化学反应。
例如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形成H2O和O2,这种酶在马铃薯体内也存在。某同学将马铃薯块茎磨碎、过滤得到提取液进行了三次实验:
实验Ⅰ:在温度30℃的条件下,取等量提取液分别加到四支盛有等量H2O2溶液、pH分别为3、5、7、9的试管中,结果每一支试管都产生气体。请回答:
(1)实验在30℃下进行的原因是 。
(2)实验Ⅱ:将加入四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Ⅰ。分别测定实验Ⅰ、Ⅱ中H2O2在相同时间内的含量变化,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请回答:
曲线A是实验 (选填“Ⅰ”或“Ⅱ”)的结果。
(3)曲线A和B中,H2O2的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 。
5.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分别注入2毫升淀粉溶液
②向各试管注入1毫升相应温度的淀粉酶溶液
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冰块中保持5分钟
⑤观察实验现象
A.①④②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③②④⑤
(2)植酸酶是一种新型的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的重要酶制剂,对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动物的生产性能有重要的意义,在产蛋鸡的饲养中使用最普遍。为探究植酸酶对动物生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
步骤 甲组 乙组
1 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毫克植酸酶,配制成加酶词料,在不高于某一温度下烘干后储存,并将加酶饲料和普通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
2 在两个相同的鸡舍中各随机放养100只小鸡
3 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 定时投喂等量的加酶饲料
4 50天后,从每个鸡舍中随机取20只鸡进行称重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①在烘干加酶饲料时,要在不高于某一温度下进行,是因为若温度过高, 会导致植酸酶________;
②评价步骤2操作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写一点即可);
③步骤4中,若出现________的结果,则说明植酸酶对动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答案及解析
例1、【答案】A
【解析】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子较大,需经消化分解后才能被人体吸收。食物来到口腔中时,淀粉唾液的作用下会分解为麦芽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后,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食糜进入小肠后,淀粉等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得到充分的消化,分别形成葡萄糖、氨基酸及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营养物质,并通过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解答】图中①为能初步消化淀粉的唾液,②是能初步消化蛋白质的胃液,③是能促进脂肪变成小颗粒的胆汁,④⑤分别是含有多种消化酶的胰液和肠液。a是淀粉的最终产物葡萄糖,b是蛋白质的最终产物氨基酸,c为脂肪的最终产物甘油和脂肪酸。X表示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
A、④胰液、⑤肠液分别由胰和肠腺分泌并经导管流入小肠,所以二者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A分析正确,符合题意。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B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
C、②胃液只含有蛋白酶,④胰液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多种酶,C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
D、X表示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D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
例2、【答案】B
【解析】由图甲可知,p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均有影响,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约为5,人的淀粉酶的最适pH约为7,若细胞由酸性变成碱性,淀粉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由图乙可知,图中表示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a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5 ℃,b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0 ℃,c酶的最适温度大于40 ℃,依据此图无法得知c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温度范围最广的是c酶。
例3、【答案】(1)对照作用(2)强(或高)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该实验是为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常温组是作为对照组的;
(2)由表格可知,低温组产生的气泡很少,说明常温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比低温条件下高;
1.【答案】A
【解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
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PH后,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A、由于b点对应的PH是麦芽糖酶的最适温度,而a点位置酶的催化效率较慢,产生麦芽糖的量不会改变,由于催化效率慢,因此时间会增加,因此pH=a时,e点不会改变,A符合题意;
B、当淀粉量增加时,e点会上移,即麦芽糖量会增加,B不符合题意;
C、当高温时,会使酶变性失活,导致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会增加,d点会右移,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麦芽糖,因此若酶的量减少时,麦芽糖的量相应减少,d点右移,D不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低,酶的活性降低,升高温度后酶活性升高,但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永久失去活性。
A、分析甲图可知,温度为T0时,淀粉酶活性最高,该温度是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Ta时温度过低,淀粉酶活性降低,升高温度后酶活性升高,Tb时温度过高淀粉酶失去活性,但它们对酶活性的影响有着本质的区别,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酶永久失去活性,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析图乙可知,Tb到Tc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不再增加,因为Tb时酶已经失去活性,C错误,符合题意;
D、A点麦芽糖的量的变化最快,反应速率最快,酶活性最高,该点对应的温度为最适宜温度,是图甲中的T0,D正确,不符合题意。
3. 【答案】(1)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
(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pH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
(3)唾液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不会失活
【解析】(1)碘遇淀粉变蓝。 (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淀粉酶的活性受到PH的影响。
【解答】(1)碘遇淀粉变蓝,但是淀粉能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A组实验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完全分解;
(2)B中变蓝,证明淀粉遇到碘能变蓝;A说明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不再能使碘变蓝;C中有唾液、盐酸时淀粉能变蓝,说明酸性物质能使淀粉酶失去活性,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 pH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 。
(3)为了进一步研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胡又将试管中的盐酸换成5%氢氧化钠,滴入一滴碱液不变蓝,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所以仍然能变蓝的原因是 唾液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不会失活。
4.【答案】(1)甲、乙试管内均显砖红色 (2)不能,变量不唯一
(3)37℃的温水 (4)唾液淀粉酶是一种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
【解析】(1)③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蔗糖在蔗糖酶的催化作用下也被分解为葡萄糖,因此二者遇到斐林试剂都会变成砖红色。
(2)如果要证明酶具有专一性,那么就要控制糖的种类相同而改变酶的种类,或控制酶的种类相同而改变糖的种类,而题目中两个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3)37℃时酶的活性最强的温度,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图像可知,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咽和食道里,百分比保持不变,即没有消化。当到达胃后,百分比开始减小,说明在胃内开始消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③实验结果:甲乙试管中的实验现象:甲、乙试管内均显砖红色。
(2)【反思交流】比较甲、乙两组实验,不能形成对照组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理由:不能,变量不唯一。
(3)实验中两支试管所处的环境是:37℃的温水。
(4)如图显示的是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经过各消化道器官时还会呈现如图的趋势,原因:唾液淀粉酶是一种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
1.【答案】B
【解析】实验中试管1和试管2作对照,其他条件都相同,控制唯一的变量就是温度,该实验为探究温度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解答】由表格可知,试管1加入淀粉不变蓝,而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但试管1不变蓝,说明试管1中已经不存在淀粉,试管2会变蓝,说明试管2中含有淀粉,经过两个试管的对比,它们唯一不同的变量为温度的不同,实验结论为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B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A、观图可知:用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物质时,甲物质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说明蛋白酶对甲物质不起作用,A正确。
B、观图可知:用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物质时,乙物质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减少。B正确。
C、各种酶在最适于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所以,改变温度,蛋白酶可能失去作用,C正确。
D、酶的显著特征是具有高度的催化功能和专一性,所以,蛋白酶只对蛋白质有催化作用,观图可知,甲物质没有下降,说明甲不是蛋白质,故D错误。
3.【答案】(1)对照 (2)酶的活性 (3)促进
【解析】对照实验又叫对照比较实验或单一变量实验,是探究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有何影响,处理意义(究果)或作用(析因)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该实验的变量是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往编号1的试管中,添加5mL蒸馏水,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对照。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在实验过程中,设计水浴的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原因是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3)分析表格,比较不同浓度范围内的氯化钠溶液对菠萝蛋白酶的活性的影响,我们发现氯化钠溶液对菠萝蛋白酶的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4.
【答案】(1)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排除温度变化(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Ⅱ
(3)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不会由于浓度的不同而改变(或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7,不会由于酶浓度的不同而改变)。
【解析】(1)任何一种酶的生物活性都有适宜的温度,而30℃是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的适宜温度;
(2)马铃薯提取液数量减半,那么它们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效果减小。即在相同的pH溶液中分解的过氧化氢数量减小,而溶液中过氧化氢的含量会增大,据此分析;
(3)根据酶的生物活性和溶液pH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在30℃下进行的原因是: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排除温度变化(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Ⅱ:将加入四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Ⅰ。分别测定实验Ⅰ、Ⅱ中H2O2在相同时间内的含量变化,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请回答:曲线A的含量更高,应该是实验II的结果。
(3)曲线A和B中,H2O2的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不会由于浓度的不同而改变(或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7,不会由于酶浓度的不同而改变)。
5.【答案】(1)A (2)失活;合理,避免了偶然性;乙组鸡的质量大于甲组
【解析】(1)根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过程分析;
(2)①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③本实验中投喂普通饲料的是对照组,投喂加酶饲料的是实验组,乙组随机取20只鸡重量大于甲组随机取的20只鸡重量,则说明植酸酶对动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解答】(1)要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就要以温度为变量设计实验,实验步骤的设计应为:试管编号→不同温度下水浴相同时间→加入等量淀粉液→加入等量淀粉酶→不同温度下水浴相同时间→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因此最合理的步骤是①④②④③⑤,故选A。
(2)①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因此“在烘干加酶饲料时,要在不高于某一温度下进行”,若温度过高,会导致酶失去活性。
②在探究实验中,要求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它的量应相同,在两个相同的鸡舍中各随机放养100只小鸡,没有保证小鸡体重、生长状况等条件相同,因此步骤2操作不合理。
③步骤4中,若出现乙组鸡的质量大于甲组的结果,则说明植酸酶对动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三十九)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