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语言应用: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思维能力: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审美创造: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难点: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挑”,会写“残、君”等5个字。
2.能读出《山行》、《夜书所见》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学会抑扬顿挫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古诗
思维能力: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审美创造: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课时重难点
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
一、导入,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借助插图 结合注释 查阅字典 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二、迁移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山行》
1.认识作者,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小组合作,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和小组成员交流。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借助插图理解题目,山行:在山中行走。
结合注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联系生活实际 斜:山间弯弯曲曲的小路
查阅字典 于:比
4.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
5.合作探究,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内讨论。
诗人面对美景,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
6.学写字
学习《夜书所见》
1.认识作者,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2.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 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书 书写 夜书所见: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2)按注释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 客:身在异乡 挑促织:温馨快乐
4.理解诗句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写景,诗人触景生情,出发了诗人的游子思乡之情。“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多音字 挑 tiāo 挑选 挑剔 tiǎo 挑战 挑灯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5.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小组讨论。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三、课堂小结,怎么理解古诗的大意
1.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2.可以根据注释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