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测 试 (B)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内外力作用
1、4
5、6、7
水循环
2
大气的受热过程
8、9
天气系统
10、11
热力环流
12
洋流
3
地质构造
13
气候类型
1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读“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3题。
1.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流水侵蚀 B.冰川堆积
C.岩浆活动 D.断层活动
2.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最大的水循环是 ( )
A.②—①—② B.⑨—⑤—⑥—⑨
C.②—③—⑤—⑥ D.④—⑤—⑦—⑧
3.图示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 )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减湿 D.降温增湿
解析:第1题,P地处于断层上升的一侧。第2题,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循环方式,使陆地水不断得以补充和更新。第3题,图示洋流位于中高纬度大陆的西岸,是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答案:1.D 2.C 3.A
4.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判断造成该地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 )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根据图示区域的海拔及河湖广布特点。该区域应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地形剖面图上看,该地形区的河流是“地上河”,应为河流的中、下游。在河流的中、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长年累月,形成“地上河”。
答案:A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6.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7.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以板块运动图为载体,考查了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与地貌的关系和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信息分析板块的边界特征。第5题,要判断出两板块属于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条件不是十分充足,从两板块的剖面特点、碰撞效果来看,应为同一性质的板块,即为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高大的山系。第6题,由上述判断分析,东非大裂谷为板块生长边界;日本列岛与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而成;阿尔卑斯山脉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而形成的。第7题考查板块学说的应用,该学说有助于解决和解释相关地表形态、地貌的形成;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地热等资源的分布等问题。
答案:5.A 6.C 7.C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8~9题。
8.与成都相比,拉萨 ( )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 D.夜晚地面辐射强
9.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 )
A.纬度差异较大 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 D.人类活动的差异
解析: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云雾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间则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昼夜温差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夜间大气逆辐射强,昼夜温差大。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形不同。
答案:8.C 9.C
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回答10~12题。
10.图甲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 )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11.图乙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12.图丙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 )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解析:第10题,此图为常见的降水类型之一,湿润空气在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云致雨。第11题,海陆间循环方向与图中方向正相反,排除A;海上内循环不涉及陆地,排除B;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选C项。第12题,从气温向南降低可知此图为南半球,等温线陆地向北凸,海洋向南凸,说明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应为南半球的冬季。故A项正确。
答案:10.D 11.C 12.A
二、综合题(共26分)
13.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构造是:
甲:________;乙________。
(2)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上覆岩层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
(4)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________中找,要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_中找。
(5)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岩层的弯曲情况可知甲为背斜、乙为向斜,背斜因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该地的上覆岩层是在堆积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处易找到地下水,地下隧道一般开凿在背斜构造处,因为这里岩层呈天然拱形,不易塌方,地下水不易汇集,便于施工。
答案:(1)背斜 向斜 (2)顶部岩层被侵蚀破坏 (3)堆积
(4)甲 乙 (5)甲 甲处为背斜构造,不易塌方,且地下水较少,便于施工
14.下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正位于________点附近,太阳的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北京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
(2)F地此时盛行________风,受其影响,F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E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洲大陆南端因受________带控制,气候具有________的特征。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盛行西风,为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正位于近日点附近,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昼短夜长。第(2)题,F地为南亚或中南半岛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受其影响,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E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第(3)题,非洲大陆南端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
答案:(1)近日 南 昼短夜长 (2)东北季 高温(或炎热)少雨 炎热干燥 (3)副热带高气压 炎热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