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测 试 (A)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2
3、4、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7
8、9
等高线地形图
10、11、1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读理想大陆中高纬度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题。
1.由A→B反映的自然带主要分异规律是 (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图中B区域的植被类型是 (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从A→B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森带,反映了经度地带性分异。图中B区域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应是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答案:1.B 2.C
3.以下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亚热带山地的是 ( )
解析: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与山地所在的自然带相同,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基带应为常绿阔叶林。
答案:A
读下面气候与植被关系图,回答4~5题。
4.图中草原的分布具有 (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5.图中荒漠上的绿洲的分布具有 (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第4题,草原的分布是由森林逐渐过渡形成的,是降水减少的结果。第5题,荒漠中出现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富集而形成的,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4.A 5.D
读下图,回答6~7题。
6.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Z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7.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
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解析:该图反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图中的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因此有机质分解得较快、积累得较少,从而形成了较贫瘠的红壤。
答案:6.A 7.C
读下图,回答8~9题。
8.此图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下列正确表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 ( )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O2 ④CO2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CO2 ④O2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CO2 ④O2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O2 ④CO2
9.此图可以说明 (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8题,由②指向泥炭、煤、石油、天然气的箭头可知②为绿色植物,其他的可依次推断。第9题,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答案:8.A 9.D
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可能是 ( )
A.(40 m,50 m)
B.(50 m,60 m)
C.(60 m,70 m)
D.(70 m,80 m)
11.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
A.19 m B.28 m
C.41 m D.50 m
12.图中M、N海拔的比较,正确的是 ( )
①M一定比N高 ②M一定比N低 ③M可能比N低5 m ④M不可能比N高30 m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 m,陡崖重合的三条等高线中最上一条海拔为70 m,因此陡崖顶部在70米至80米之间。第11题,根据公式(n-1)d≤△H<(n+1)d,其中n为陡崖处汇集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图中等高距,计算可知陡崖的相对高度在20 m~40 m之间。第12题,由图可知M在80 m~90 m之间,N在60 m~70 m之间。
答案:10.D 11.B 12.C
二、综合题(共26分)
13.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F区域的自然景观主要是________。(单项选择)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草甸
(2)从地域分异规律看,自F区域到G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是________地域分异的表现。F地所属气候类型区东西狭窄,呈带状分布,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G区域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气候。
解析:解题关键是读图,根据经纬度确定图示的区域位置。根据经度排列,确定为西经70°~80°之间,根据纬度排列是南半球,因此可判定该区域是南美大陆低纬度的西海岸。再根据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
答案:(1)C (2)从赤道到两极 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阻挡 地中海
14.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从南麓的厚畛子镇(海拔约650米)开始徒步攀登山峰,是进行生态考察或旅游的主要线路。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考察中遇到的问题。请结合下图,帮助他们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同学们自南坡向上攀登,将依次观察到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________、针阔混交林、________、高山草甸。当同学们到达高山区域时,从背包中取出密封包装食品时,发现密封包袋鼓起来了。这是因为大气压________造成的。
(2)在一般情况下,峰顶与厚畛子镇的气温差约________℃,因此,同学们在上山前就应考虑到温差,准备相应的行装。当到达3 400米以上时,就进入高山草甸,这里地势比较平坦,上山的小路逐渐消失,这时同学们应用________等方法来确定方位。
(3)在攀登过程中,甲、乙两同学就如下问题产生了分歧:甲同学认为“山越高,山地垂直方向上的自然带的类型就越多”;乙同学则认为“山高,自然带的类型不一定多”。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较正确?并简述理由。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影响垂直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山体的高度,山体越高,自然带的数量可能越多;二是山体所处的纬度位置,纬度越低,自然带的数量可能越多。
答案:(1)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下降 (2)18.7(或18~19)
罗盘、太阳位置与手表 (3)乙同学的观点较正确。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的多少,一方面受山体的垂直高度制约,另一方面又受纬度(热量)因素的影响。在高纬度地区,高山的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并不明显,只有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上的垂直分异才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