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Ⅰ鲁教版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球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检测b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Ⅰ鲁教版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球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检测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0-17 12:0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 元 测 试 (B)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2、3、4、5
6、7、1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10
9
14
等高线地形图
11、1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读材料,回答1~3题。
如果你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那么,你可以看到自然景观大致依次出现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则依次看见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1.上述材料中,景观从海南岛向黑龙江漠河依次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水分 B.热量
C.水热 D.人类活动
2.“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则依次看见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这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3.以下现象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是 (  )
A.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
B.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C.吐鲁番盆地的沙漠
D.南极的冰盖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海南岛向黑龙江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了纬度的差异,热量是形成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而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景观变化,反映了海陆位置的差异,水分是其形成的基础;四川盆地紫色土的形成与当地的岩石成分密切相关,是一种非地带性分布。
答案:1.B 2.A 3.B
读天山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4~5题。
4.天山北坡比南坡积雪冰川海拔低的原因是 (  )
A.北坡是阳坡 B.南坡是阴坡
C.北坡是迎风坡 D.南坡是迎风坡
5.能正确表示天山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  )
解析:第4题,天山北坡为背阴坡、热量少、雪线低,同时天山北坡为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故雪线低,即积雪冰川海拔较南坡低。第5题,天山南坡为阳坡,得到的热量多于北坡,所以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
答案:4.C 5.B
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完成6~7题。
6.①、②、③三地自然环境 (  )
A.主要受地形影响,植被出现东西差异
B.主要受洋流影响,自然景观出现狭长分布
C.主要受热量影响,自然景观出现南北差异
D.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自然景观出现东西差异
7.④地自然景观为 (  )
A.温带荒漠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由图示轮廓看,图示区域为南美洲南部地区,由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可判断。①、②、③三地的气候分别是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其自然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南北纬度的差异变化。④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雨影区,降水较少,形成了温带荒漠景观。
答案:6.C 7.A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据此回答8~10题。
8.材料显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
A. 生产性 B. 平衡性
C. 差异性 D. 整体性
9.材料中所说的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  )
A. 气候 B. 土壤
C. 水文 D. 生物
10.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原因是 (  )
①含沙量提高 ②水位上升 ③水流缓慢 ④水量增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8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第9题水位的抬升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而水位属于水文的一个重要方面。第10题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等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水位上升以及水流放缓。
答案:8.D 9.C 10.C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我国华南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图(尚未全部完成)。读图回答11~12题。
11.Q处湖泊的海拔最可能是 (  )
A.920米 B.970米
C.720米 D.860米
12.图中最可能形成瀑布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1题,Q处为湖泊,该处地势低于四周,湖泊外的闭合等高线的数值应为900,则其内部的湖泊水面海拔应为大于850米,小于900米。第12题,形成瀑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陡崖和河流。注意题目所给条件是该图尚未全部完成,甲地位于山谷且是陡崖,最可能形成瀑布。
答案:11.D 12.A
二、综合题(共26分)
13.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解析:本题以罗布泊水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地势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第(1)题地势与湖面面积(湖岸线进退)变化相关,结合图中湖岸线变化判断即可。第(2)题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题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域特征综合分析。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14.北京某中学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展开了调查研究。A小组的同学从北京出发一路西行,B组同学却是从东北出发一路南下,他们各自收集到了一些调查材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 拍摄的不同地区的建筑景观照片
材料二 绘制了a(26°N,105°E)、b(42°N,128°E)、c(43°N,90°E)3个考察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四幅照片最不可能是A小组拍摄的是________;若沿途考察从大连到乙地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判断:
①c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
②影响a与b两地、b与c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降水、热量 B.热量、降水
C.降水、降水 D.热量、热量
(3)A组同学和B组同学,哪组能感受到“一天有四季”?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分异中的什么规律?其形成基础又是什么?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知识应用能力。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傣家竹楼,乙为蒙古包,丙为福建土楼,丁为黄土高原的窑洞。A组同学的调查路线是由北京到西北内陆,最不可能拍摄到甲、丙;由大连到乙地的景观的变化主要是因水分不同而引起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2)题,根据所考察地点的地理坐标可确定a位于亚热带,b位于温带,故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c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其基带应与当地水平带谱一致,分布有温带荒漠,且该地山地降水主要来自迎风坡的地形雨,即出现在山地迎风坡的某一高度,因此b与c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3)题,中国南北冬季气温差异大也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景观。
答案:(1)甲、丙 经度地带性 水分 (2)①B ②B (3)B组 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