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6 13:2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
课堂提升训练试卷
班级 姓名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清代有一名状元不热衷于做官,而是辞官回乡办实业。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这位状元时指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   ”。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张謇 D.詹天佑
2.“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晚清状元张謇的真实评价,其“兴国之梦”是指(   )
A.实业救国 B.民主科学
C.民主共和 D.变法图强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4.下表为我国近代民族企业增长统计数据(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根据下表判断民族企业在这一时期快速增长的主要客观原因是(  )
时间 厂家(家) 创业资本(元)
1913年 698 330 824 000
1920年 1 759 500 620 000
A.清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财税和币制改革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的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期间发展最快的是(  )
A.军事工业 B.钢铁业和采矿业
C.农业和旅游业 D.纺织业和面粉业
6.利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之机,1913—1921年,我国创办了123家面粉厂。1914年我国面粉入超(指一定时期内,外贸进口总值超过出口总值。反之则称为出超)200万担以上。从1915年起开始出超,1920年达到300多万担。而随着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面粉业再度受挫。这表明当时(   )
①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面粉业发展
②我国面粉业发展曲折
③一段时期内我国面粉大量销往海外
④我国面粉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一幅石印画(下图)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  )
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
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
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并存特征
8.“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辛亥革命 (  )
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9.旗袍原来是满族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
A.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D.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
10.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下列特征总结正确的是(  )
A.东南各省的变化小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B.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C.与民众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无关
D.大中城市的变化与广大乡镇的变化基本相当
11.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12.毛泽东同志曾说“轻纺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汉阳铁厂建成  
B.大生纱厂建成
C.福新面粉公司成立  
D.汉阳铁厂建成
13.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企业注册数量统计表。该表说明了(  )
时间 注册工厂数(家)
1913—1915年 124
1916—1919年 375
A.列强加快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14.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场景能够入选的是(  )
A.徐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B.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C.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
D.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二、非选择题
15.中国民族工业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企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与资本雄厚的英美等国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获利丰厚;同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激发了张謇创办实业的热情,他认为实业是国家将来生存的命脉。在创办大生纱厂期间,他克服了许多困难,也得到了两江总督张之洞等地方官员的支持。1899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大生纱厂创办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金华火腿行发展示意图
(2)哪一场战争客观上有利于金华火腿行在C阶段达到“鼎盛”
(3)结合大生纱厂的创办和金华火腿行的曲折发展历程,分析影响我国民族工业兴衰的因素。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张謇的“兴国之梦”是指实业救国。
3.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1913—1920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客观原因。观察表格,1920年相对于1913年,厂家和创业资本都明显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客观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5.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6.答案 A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14年我国面粉入超”“从1915年起开始出超”,这说明一战的爆发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面粉业的发展;从入超到出超到再度受挫,说明我国面粉业发展曲折;出现出超现象,说明我国面粉曾大量销往海外,①②③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我国面粉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故④应排除,正确答案选择A。
7.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相关史实。题干石印画反映的是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不能说明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该画刊登时间是1911年2月5日,此时清政府尚未被推翻,民国政府也尚未建立,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
8.答案 C 题干中的“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体现了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故选C。
9.答案 A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材料中的“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A符合题意。
10.答案 B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11.B 根据题干“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此后列强纷纷效仿,对华资本输出激增,这使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举步维艰。
12.B 根据所学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故选B。
13.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题干统计表中的数据说明了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14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握手、鞠躬礼;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故选C。
15.答案 (1)有利条件: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③张謇个人的努力;④地方官员的支持;⑤《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任答两点)
(2)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3)有利因素:①政府的支持;②民族资本家的努力;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任答一点)
不利因素: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封建主义的束缚;③政局动荡。(任答一点)
解析 (1)由材料一可知,大生纱厂创办的有利条件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张謇个人的努力;地方官员的支持;《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分析金华火腿行发展示意图可知,金华火腿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达到“鼎盛”。
(3)属于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