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电阻 说课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3 电阻 说课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9-16 11: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电 阻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三节
1. 物理观念
知道电阻的定义,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电阻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进一步将电阻拓展到更广泛的各种其它“阻碍”,形成看待事物和问题时的一种模型和观念,并由此解决各种问题。
教学目标
2. 科学思维
建构电阻的概念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时,运用信息归纳、演绎、类比模仿、并列比较、对应建构、归一法……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推理和论证过程;通过缺点列举法、类比迁移法、无序到有序法……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最终,为所有“阻碍”问题,建构了一个标准模型——电阻及其大小因素。
教学目标
3. 科学探究
通过课前、课中连续实验,收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资料库。利用资料库,建构电阻概念;利用类比法建构电阻单位体系;利用资料库形成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检验;利用问题解决,建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利用类比模仿将“电阻”拓展到其他各种
“阻碍”并找到解决方向,并解决课堂伊始的问题。
教学目标
4.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分享与合作并提出和反思个人和他人见解的能力;通过课前伊始问题的前后呼应,培养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并获得成功感;通过电阻学习,形成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更广泛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和中国成语的运用,提升文化自信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1. 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 认识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材重难点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电流、电压,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学过的电学物理概念。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将一只灯泡、一个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接成电路,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这时可以提问:你有哪些方法来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呢?学生小组合作总结出:1.改变加在电路两端的电压2.改变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然后继续提问:为什么电压相同时,选用不同的导体,电路中的电流不同呢?
设计依据:既概括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采用“灯塔——指引探究模式”避免学生走弯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由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导线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或者说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铜铝做导线,而不用铁。由此引入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63-P64页,了解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完成反馈练习一。
设计依据: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一
接着展示不同的电阻器及不同材质的导线。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会想到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接着抛出问题串:
1. 在实验中如何将导体的电阻“显示”出来?
2. 根据猜想你需要怎样的一些导线?
3. 你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时会用到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4. 你会连接实验的电路吗?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二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为实验过程扫清障碍。紧接着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完成反馈练习二。
设计依据:利用透镜式教学模式,“讨论·实验·探究·创造·评估”五位一体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探究模式,让学生更科学的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二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66页科学世界的内容,了解半导体、超导现象。
设计依据: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三
电 阻
概念、符号、单位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认识半导体、超导现象
导体对电流
有阻碍作用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整合,使电阻的概念在头脑中得到提炼和升华。
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本节课研究中都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从物理视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学过程
随堂检测
电   阻
一、电阻:
1. 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为R。
2. 电阻的单位和换算
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为Ω;
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影响因素:长度、横截面积、材料。
三、半导体、超导现象
板书设计
完成课本P67页1-5题,
选做作业:利用身边器材,自制亮度可变的小台灯。下节课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作业布置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