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你知道中国目前总共有人口吗?
14亿1178万!
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么确切的人口数的?
人口普查
·古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
·当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
1.户口本
2.身份证
3.人口普查
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重要目的。
2.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认识其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目录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课程标准: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1)秦献公时:
即将民户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编著在册,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征派徭役
(2)商鞅变法时:
2.秦朝:
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官籍、商贾的市籍等。
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东成,为里名 。
户人,指户主。
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
女子,即女性。
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里耶秦简·户籍簿
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 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为户籍相伍”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编户齐民: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这一户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3.汉朝:
(1)管理:
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登记:
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维护: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史记 萧相国世家》
从这则史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
丞相或御史大夫保管户籍资料;
汉承秦制
4.晋朝:
黄籍和白籍
编户齐民
(1)西晋:
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2)东晋:
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3)东晋后期和南朝:
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大索貌阅”的实行既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打击了豪强地主;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
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
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5.隋唐:
(1)隋朝: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2)唐朝: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6.宋朝:
主户与客户
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1)主户:
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2)客户:
客户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
——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自今泉州、兴化军旧纳七斗五升者,主户与减二斗五升,客户减四斗五升;漳州纳八斗八升八合者,主户减三斗八升八合,客户减五斗八升八合,为定制。”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二》
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宋代“不立田制”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降低
元朝户籍称为青册,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7.元朝:
诸色户计
(1)以职业定户籍,户籍分 等。明朝把土地登记为鱼鳞图册。
(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
材料 元末以来,由于连年战争,田册、户册或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不足为凭,“民有一户应数十户差役者”。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正式按职业把人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类,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同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黄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所以叫“黄册”或“户口黄册”。当时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各户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黄册”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8.明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9.清朝:
朝代 主要措施
战国 户籍相伍
秦朝 分类登记
西汉 编户齐民
东汉 豪强争民
魏晋南北朝 “土断”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三年一造
宋朝 主客分籍
元朝 诸色户计
明朝 “黄册”
清朝
材料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
户籍松停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任务一:梳理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户籍制度是统治者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手段。
统治阶级通过户籍管理维护其利益。
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
封建政府通过制定缜密的户籍制度来配合赋税征收。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遥役征发的重要参考。
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县下设乡和里。乡设 ,里设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郡县制
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 、 。
唐代
明代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一)基层组织:
1.秦汉:
2.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 、 、 。
3.明朝:
封建社会前期基层社会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尤其是宋代以后基本丧失自治色彩。
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渗透力较强,直接发挥指导、监督作用。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二)社会治理:
里甲制度
十家牌法
保甲制度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秦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乡里制度
皇帝
中央政府
郡
县
乡
里
三公九卿
郡守
县长(令)
三老、啬夫、游徼
里正
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
什伍组织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史记·商君列传渗》:“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官吏和有“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
任务一:梳理中国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制度。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秦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城内设坊,郊外设村,
设里正、坊正、村正。
邻保制度
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里甲制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十家牌法
任务一:梳理中国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制度。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秦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里甲制
十家牌法
十户为牌,设牌长;
十牌为甲,设甲长;
十甲为保,设保长。
↓
保甲制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
与
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
合一
任务一:梳理中国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制度。
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任务二:根据史料,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1)特点:
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史料阅读
(2)意义:
有效治理基层地方;
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民间救济侧重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
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社会救济: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宗族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生活
有利于维护统治、社会安定
范仲淹
朱子社仓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社会救济:
思考3:政府救济和民间救济各自侧重点是?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善堂、善会
清光绪八年,太子河、浑河泛滥,沈阳贫民流离失所,奉天总兵总兵左宝贵汇集奉天社会志同道合之士,相继设立惜字局、义学馆、栖流所、施粥厂、育婴堂等五个部门,成为了奉天同善堂的雏型。清光绪二十一年,左宝贵在甲午战争中阵亡。次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将左宝贵生前创建的各种慈善机构统归一处,合称“奉天同善堂”。
奉天同善堂
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任务一:知道中国历代社会救济概况。
(一)社会救济: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优抚内容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鸠杖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的居养院。居养院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 ——摘编自《宋史》等
任务二:知道中国历代社会优抚政策概况。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二)优抚政策:
九族九族,你为什么不跑啊?
施药局
安济院
慈幼局
战国:户籍制度产生
秦朝:分类登记制度
汉代:编户齐民
晋朝:黄籍
隋朝:大索貌阅
宋朝:主户客户
元朝:诸色户计
明朝:黄册
清朝:沿袭明制
秦汉:什伍组织
唐朝:邻保制度
北宋:保甲制度
明朝:十家牌法
清朝:保甲制度
社会救济
政府救济
民间救济
优抚政策
仓储制度
尊老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