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6 15: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目录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赋役制度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其目的主要是借以维持庞大的军队与官僚系统,并以此维持其统治地位。


赋税
徭役
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
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其它杂税
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主要是成年男子)从事的无偿劳役
兵役
力役
杂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夏商周:贡、助、彻
1.夏代:贡。贡有两种,一是诸侯进献的土贡,二是百姓缴纳的田赋。
(1)土贡:
(2)田赋:
诸侯向夏王献纳土特产。
耕种国家土地的平民向国家缴纳的贡物,就是田赋,即土地税。
材料一:各地诸侯向朝廷贡纳物品的品种、数量、运送路线和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如兖州为丝和漆;青州为鱼、盐等海产品;徐州则贡五色土、野雉、桐树等。如果诸侯不按时向朝廷进献贡品,就要受到朝廷的谴责、质问,甚至出兵讨伐,兴师问罪。
——张守军著《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材料二:夏朝平民每户从国家受田50亩(相当今10亩多),然后将收获物的一部分贡纳给国家。贡纳物根据百姓距王城远近的不同而不同。王城方千里之内田赋贡纳物品的规定是:距王城100里之内的百姓要缴纳包括穗、叶、秆在内的整棵庄稼;100—200里之内缴禾穗;200—300里之内缴禾秆;300—400里之内缴带壳谷;400—500里之内缴米。这样,国家从百姓手中可以征来各种不同的物品……米可食用,谷壳、禾秆等则可用来喂养牲畜、修造房屋、马厩等。
——张守军著《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夏商周:贡、助、彻
2.商代:助,即一种劳役税制
3.周代:彻法。一井之民,耕种时通力合作,收获时计亩均分,民得其九,公取其一。
材料三:商代井田一井有九块方形土地,每块土地是70亩(相当今14亩多),周围八块分给八家耕种,每家70亩,中间一块70亩为国家公田,由八家共同帮助国家耕种。公田的收获物归国家所有,私田的产品则归百姓自己所有。田赋只取公田产品,不取私田产品……这就是“殷人七十而助”的助法,又称“籍法”,籍就是借,指借民力以耕公田。显然,助法是一种劳役税制。
——张守军著《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材料四:周代的井田中,每块土地为100亩(相当今20多亩),一井共900亩,授予八家共同耕种。最后以800亩的收获物分给八家,100亩的收获物作为田赋缴给国家。这就是“周人百亩而彻”(《孟子.滕文公上》)的“彻”法。由于公田现在已经不再在井田中单独划出,而是作为私田授予百姓耕种,就可以调动起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公田就会和私田一样得到精耕细作,从而增加国家的田赋收入。
——张守军著《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含义: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2.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春秋战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等
(1)管仲“相地而衰征”:
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2)鲁国初税亩:
是指无论公、私田(打破公田与私田的界线),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管仲
(三)秦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朝代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为期每年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 为期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材料:发闾左谪戍渔阳……失期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田赋税率极高
(收泰半之赋)
口赋(人头税)极重
从秦短期暴政而亡,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
不堪忍受沉重赋役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
统治者减免租税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出现治世。
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
朝代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为期每年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为期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资料扩展:算赋和口赋是两汉时期按人口为标准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15-56岁)征收的人头税,是政府的税收。口赋是对儿童(7-14岁)征收的人头税,为皇室收入。算赋、口赋是封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在两汉赋税中居重要地位。人头税的负担者主要是农民,而封建官吏和地主则有免税的特权。
以下哪些赋役体现了汉朝“重农抑商”的策略?
一、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三)秦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休养生息、
税率大大降低
(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口赋(7—14)每人每年20钱
算赋(15—56)每人每年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
财产税(如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等)
(四)隋唐:租调役——租庸调制——两税法
均田制(基础):国家把它占有的部分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国家对这些土地拥有所有权,而受田农民则获得对这些土地的使用权。
朝代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租(田租,缴纳谷物)
调(户税,缴纳帛或布)
服徭役或兵役
租(田租,缴纳谷物)
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材料: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shīi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租调役
租庸调法
一、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调(户税,缴纳帛或布)
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朝代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租庸调制难以为继
两税法
国家赋税总额
各地
数额
地税
户税
田亩
人丁、资产
征收时间:分夏、秋两次
征收方式
征收标准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除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
募役法
北方:租庸调制(丁税、地税)
南方:两税法(夏税、秋粮)
税粮之外又征收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一、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意义:
创新: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量出制入
(五)宋元:
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六)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朝代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明前期
明中后期
夏税、秋粮,征米麦实物
税粮折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一条鞭法:赋税合并、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所需役由政府统一雇人。
赋役合并
田赋征银
折银代役
货币地租产生
影响:
①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赋役征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是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一、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朝代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清康熙
清雍正
丁银定额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人头税被废除。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的主张,命令各省督抚将现行钱粮册内有名丁数永远作为定额,不再增减。对以后新生人丁不征钱粮;而丁银并不按丁计算,丁多人户也只交纳一丁钱粮。
一、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六)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当时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②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隐瞒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促进了人口增长。
一、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六)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探究活动】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朝代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田产三分之二
极重的口赋
更卒、戍卒、正卒
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口赋、算赋
更卒、戍卒、正卒
租(缴纳谷物)
调(缴纳帛或布)
服徭役或兵役
庸(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租(缴纳谷物)
调(缴纳帛或布)
两税法
两税法+附加税
募役法
租庸调制+两税+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政府花钱雇人
人头税逐步废除
从强制走向代役
与土地制度相关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一、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探究活动】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① 征税标准:
②人身依附关系:
③ 赋税形式:
④ 征税种类:
⑤ 征税时间:
人丁为主 →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必须服徭役 →纳绢代役 →折银代役
(以“庸”为标志)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转变
(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 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重农抑商,逐渐对商品征收重税。
一、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黄宗羲定律
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最后无法忍受,谁都逃不出这个怪圈。
黄宗羲的观点被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全国废除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在我国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取消。
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一)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定义:
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2.演变:
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厘。凡货不出於关者,举其货,罚其人。
——《周礼·地官》
(1)古代中国:
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2)近代中国(1840-1949)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
①鸦片战争后:
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A.不平等条约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使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B.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p94【历史纵横】赫德
赫德,英国人,28岁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权长达45年。他恪尽职守,在北洋水师舰船历史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为北京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渐增长的新的税收来源,清除了旧式衙门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赫德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外国人把持海关无疑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近代中国(1840-1949)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
2.演变:
②民国时期:
逐步收回关税自主权
A.国民革命时期:
中共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B.国民政府时期:
a.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b. 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
c. 至1930年,先后与美、意、英、法、西、日等国重新签订新约,关税自主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纸质 1951年 中国海关博物馆藏)
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1951
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5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并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1987
(3)新中国时期: 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
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种。
(英国是开征个人所得税最早的国家)
1914
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起步)
1936
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
新中国成立后
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征收)
1980
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思考点】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思考】个税起征点的变迁呈现什么趋势, 说明了什么?
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
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有积极作用。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课堂练习
1.(2020·山东淄博二模·3)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  )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C
2.(2020·山东威海二模·4)从《明史》所载田赋征收的品目来看,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里甲正役中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这一现象(  )
A.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转型
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特点 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变化
B
课堂练习
3.(2019·山东潍坊高一第二学期期末·8)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 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A
4.(2019·安徽宣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B
课堂练习
5.(2019·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28)导致下表中中国关税税率出现变动的主要原因应是(  )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比例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棉纱 担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匹 93 6.95 76.78
二等白洋布 匹 53 6.95 78.64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经济结构的变化
C.协定关税的施行 D.商品输出的泛滥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