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2页期末复习第25~28题,思考题和学期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能从条件想起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进一步发展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尝试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这学期还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记得是什么策略吗?(板书:从条件想起)这节课就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做到哪三个“想”呢?
生:想意思,想关系,想步骤
师:这三个想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谁能为我们说说的?
生:想意思—就是要理清题目的意思
想关系—就是要分析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想步骤—就是要想清楚条件之间的步骤。
师:说的真棒,掌声呢?好的,回顾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下面我们就进入实战练习练习吧!
2、回顾策略
1、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1)、买了3盒钢笔,每盒12支。
(2)、王明有34张邮票,李华比他多15张。
(3)、学校买来125本故事书,买来的科技书比故事 书少25本。
(4)、篮球有6个,羽毛球的个数是篮球的3倍。
让学生分别根据每题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展示出每题的问题。
请几个同学说说对对应问题的解答。
2、看图列式
课件依次展示第一、二幅线段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条件?两个“问号”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
请几位学生发言并说说如何求出这两个问题。
3、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
(1)、有4行树苗,每行28棵,已经浇了38棵。剩下多少棵没浇?
提问:a、谁愿意根据XX和XX算出XX,在根据XX和XX求出XX这样的格式开分析这道题目?
b、你会用数量关系式来表达吗?
c、有谁愿意列式求出这道问题的结果的?
(2)图书馆购进一批少儿图书,其中《成语故事》42本,《寓言故事》比《成语故事》多18本,《童话故事》的本数是《寓言故事》的3倍。购进《童话故事》多少本?
提问:a、这道题目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谁愿意来说一说!
b、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图框的格式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想法?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得到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得到什么,好吗?
c、这道题该如何解决的?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写出算式,等会请同学展示。
指出:我们根据条件想,可以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一步一步地求出结果。其中关键是想到先求什么。
3、当堂练习
4、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1、河岸的一边种植45棵杨树,每两棵杨树中间种植一颗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类型的问题?
生:间隔排列的问题
师:谁记得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两个物体的数量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一
师:那这道题我们该如何确定杨树和桃树之间的数量关系呢?
生:由“每两棵杨树中间种植一颗桃树”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知道杨树的棵数比桃树多一棵。
师:所以,桃树有多少棵?一起说!
生:45-1=44棵
2、变式: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种植45棵杨树,每两棵杨树中间种植一颗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师:这和刚刚的题目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说说看!
生:第一道题是笔直的种树,而第二道题是在圆形池塘种树,种树的方式不一样。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这两道题种树的方式不一样,那最后的结果是否会相同呢?我们一起来观察看看吧。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在圆形池塘种树,桃树和杨树的棵数一样多。
师:哦,在圆形的种树,两种树的棵数一样多,这是我们发现的新的知识哦!
3、变式3:湖滨路种着一排柳树,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小明从第一棵跑到第61棵,一共跑了多少米?
师:这还是不是我们间隔排列的问题?(是的)
指出:这依然是我们间隔排列问题,只不过这道题的两个物体一个是看得见的树,一个是我们看不见的距离。同学们可以动手画一画,用竖线表示数,用横线表示两树之间的间隔,这样就会非常清晰。
师:谁能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一个,所以有60个间隔,一个间隔5米,所以一共跑了60*5=300米。
四、总结评价
1.总结全课。
引导:能说说通过复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吗?
2.学期评价。
引导:小朋友,我们已经学完了本学期的数学内容,今天也全部完成了这学期内容的复习。请回顾一下你在这学期的学习情况,和同桌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学得比较好,哪些还学得不够好。
3.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