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25 22:00:51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浙江期中)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h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生理机制为:产热量=散热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人在24h内体温均在39℃左右,即在此段时间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根据体温调节的机制可知,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相等,故A正确。
故选A。
2.(2021八上·平阳期中)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
A.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C.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扩张,减少散热量
D.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效应器是指接收刺激作出反应 的结构;寒冷环境下人会增加产热。
【解答】人不由自主出现寒颤是因为骨骼肌在收缩,效应器就为骨骼肌;在寒冷的环境中收缩是为了增加产热。
故答案为:A
3.(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故A正确;
B、由表格可知,小明的体温是上下浮动的,但浮动范围不大;故B正确;
C、由表格可知,15:00--17:00小明的体温明显下降,说明其散热是大于产热的;故C错误;
D、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始终维持在38.2℃,即其体内的散热与产热是平衡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2020八上·温州期末)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 X 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舒张 B.汗液分泌减少
C.骨骼肌产热减少 D.适当减少衣裤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若体温偏离这一数值,机体就会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解答】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因此活动X是汗液分泌减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1八上·江干期末)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因此是变温动物
B.该动物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调节作用来实现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与散热量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D.该动物的产热与散热不受脑的控制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解答】A.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错误。
B.神经系统可以通过控制肾上腺、肌肉等结构的功能,进而调节体温,正确。
C.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至9时体温开始上升,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错误。
D.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达,具有调节和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错误。
故选B。
6.(2020八上·拱墅期末)2021年1月1日上午,杭州市第48届西湖冬泳表演赛在茅乡水情水域举行。冬泳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
A. 机体耗氧量减少 B.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C.骨骼肌战栗 D.皮肤血管收缩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泳时,运动员需要大量运动,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加强了,产热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收缩减少散热。
【解答】A、由于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因此机体耗氧量增加,A符合题意;
B、 人体为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运动的生理上也会出现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的情况,B不符合题意;
C、冬泳的环境比较寒冷,因此人的骨骼肌会战栗,导致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B不符合题意;
D、冬泳的环境比较寒冷,因此皮肤收缩能够减少散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0八上·西湖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后天学习行为是后天训练而成,与遗传因素无关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亢
C.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内的传递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D.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主要是为了增加产热减少散热
【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减;分泌过多,会患甲亢;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突触结构;
环境温度降低,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血管收缩为了减少散热 .
【解答】A、后天学习行为需要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上,也就是与遗传因素有关,A错误;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才会引起甲亢,B错误;
C、神经元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冲动传导是从树突传递给细胞体,细胞体在传递给轴突的方向,C正确;
D、血管收缩主要是减少散热,并没有增加产热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8.(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解答】由图可知甲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甲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青蛙属于变温动物,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2020八上·绍兴月考)冬季泡脚既暖身又保健。在泡脚过程中,人体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骨骼肌的产热量大量增加 B.皮肤中立毛肌收缩
C.体内温度比平时要高得多 D.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当泡脚时,脚浸泡在热水中,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2020八上·杭州月考)下列关于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对动物生存有益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动物不用消耗能量
B.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C.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有利于动物的生存活动范围更大一些
D.保持正常的体温,有利于动物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①恒定的体温是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死亡;②恒定的体温能让动物摆脱环境的限制。
【解答】A、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动物呼吸作用仍会消耗能量,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时会导致死亡,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能让动物摆脱环境的限制,有利于动物的生存活动范围更大一些,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保持正常的体温,能保证动物正常进行新陈代谢,有利于动物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1.(2021八上·淳安期末)体育课上,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   (填字母,下同) ,图乙中能表示他奔跑时体温变化的曲线是   。
【答案】C;f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故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C。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图中体温 f 变化正确。
12.(2022八上·衢江期末)近期某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会开幕式的当天早上,小科同学觉得天气较冷,则此时他的血管状况为如图(左)中的   (填“甲”或“乙”)。
(2)当小科同学一听到发令枪响时,立即起跑。这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从听到枪声到起跑这一过程要依赖如图(右)所示的神经结构得以完成,这样的神经结构叫作   。
【答案】(1)甲
(2)条件反射;反射弧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在安静和运动时不同部位的产热量,不同状态下,不同器官产热量不同。
2.图中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
【解答】(1)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血管收缩,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则此时他的血管状况为如图(左)中的甲。
(2) 小科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此反射类型是条件反射; 图(右)所示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3.(2021八上·椒江期末)如图表示的是人和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
(1)人和鳄鱼之中, 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 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   散热速度(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3)表示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    曲线。
【答案】(1)人
(2)等 于
(3)乙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图中甲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机体的呼吸作用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甲属于恒温动物;乙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机体的呼吸作用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乙属于变温动物;
【解答】(1)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有哺乳类和鸟类。人属于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鳄鱼属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
(3)鳄鱼属于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故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乙曲线。
故答案为:(1)人 (2)等于 (3)乙
14.(2020八上·余杭月考)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   (填结构名称)。
(2)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患病初期,人体   (填图中某生理过程)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4)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血温回到正常值?答:    。
【答案】(1)神经中枢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骨骼肌不自主收缩
(3)等于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而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其中血管舒调节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
【解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据图可见: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
(2)由于病毒导致人体体温升高,人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出现寒颤,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3)高温持续期,表明温度维持在一定值保持基本不变,所以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4)体温下降的调节主要是增加产热,一般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故答案为: (1)神经中枢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骨骼肌不自主收缩(3)等于(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15.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C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   。这种反射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
(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示意图可知,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经过传入神经将刺激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然后中枢神经的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效应器,体温调节的效应器主要是通过皮肤血管中血液流量、竖毛肌改变毛孔、汗腺分泌汗液、骨骼肌的运动以及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方式来调节体温的变化;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41℃的外界环境温度明显高于体温,所以这时汗液分泌增加,通过蒸发散热来增加散热;
(3)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刺激到体温调节中枢,再把神经中枢的指令经过传出神经传递到效应器:甲状腺,从而导致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该过程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
(4)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产热增加;
故答案为:(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2)皮肤;蒸发散热;(3) 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非条件;(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16.人体产热的部位主要包括    和   ,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   ,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   .散热的方式有两种,即   和   .
【答案】内脏;骨骼肌;内脏;骨骼肌;直接散热;蒸发散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人体的产热部位主要包括内脏和骨骼肌,不同状态下,不同器官产热量不同,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是骨骼肌。人体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其散热方式是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解答】 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睡觉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故答案为:内脏;骨骼肌;内脏;骨骼肌;直接散热;蒸发散热
17.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仍能保持正常的原因是皮肤血管多数   ,血流量   ,皮肤温度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   ,同时汗液分泌   ,因汗液蒸发而散发的热量   .
【答案】收缩;减少;低;少;少;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珍品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调节体温。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少。
【解答】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仍能保持正常的原因是皮肤血管多数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因而低,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少,同时汗液分泌少,因汗液蒸发而散发的热量少。所以皮肤对人体调节体温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收缩;减少;低;少;少;少
18.人们研究知道,参加冬泳和进行冷水浴后,由于冷水作用于人体皮肤,易造成皮肤血管急剧收缩,使体表血液流向内脏,致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大约一分钟后,体内便产生了大量的热,这时血管舒张,血液迅速流向皮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冷水作用于皮肤,肤色变为   ,一分钟后肤色变得
   .
(2)冷水刺激可使血管   ,长期坚持冷水锻炼可以使人   能力更加迅速和准确.
【答案】(1)苍白色;红润
(2)迅速收缩并舒张;体温调节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
【解答】(1)当人的身体受到冷水刺激后,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就会加强.冷水作用于皮肤肤色变为苍白色是由于皮肤受到冷水刺激后,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一分钟后肤色变得红润则是皮肤血管舒张,带走皮肤一定的热量。
(2)一旦皮肤受到冷水刺激,皮肤血管就会急剧收缩,很多血液被吸入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这样内脏重要脏器的血管就开始扩张.人的身体为了御冷,我们的皮肤血管很快又扩张,致使大量血液又从内脏流向体表。这样有规律的一张一缩,从而使血管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血管弹性,所以冬泳也叫“血管体操”。冬泳的冷应激可使人体血管先收缩后扩张,这一张一弛的血管运动保持了血管的弹性,长期坚持冷水锻炼可使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更加迅速和准确,起到了防止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故答案为:(1)苍白色;红润 (2)迅速收缩并舒张;体温调节
19.极地狐生活在寒冷的北极,沙漠狐生活在炎热的非洲沙漠地区。由于非生物因素中温度的影响,它们的形态有显著的差异。右图为极地狐和沙漠狐的头像。请根据头像判断回答:
(1)   图是沙漠狐,   图是极地狐;
(2)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答案】(1)乙;甲
(2)乙耳朵大,有利于散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环境中的温度、阳光、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解答】沙漠狐耳大,可以增大散热的表面积,适应非洲沙漠炎热的气候:极地狐的耳小,可以减小身体的散热,适应极地寒冷的气候 。
(1)乙图是沙漠狐,甲图是极地狐。
(2)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乙耳朵大,有利于散热。
故答案为:(1)乙,甲;(2)乙耳朵大,有利于散热。
20.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张和收缩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血流量   ,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   。
(2)B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皮肤内的大多数毛细血管   ,同时汗液的分泌   ,从而使人体热量   。这样,可使人的   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1)高;舒张;增大;上升;增加
(2)寒冷;收缩;减少;减少散失;体温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A图中发生的是人体散热较多 的情况,可知此时外界气温较高,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血流量增大,皮肤的温度会上升,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增加。
(2)B图中发生的是人体散热较少即外界环境较寒冷的情况,此时皮肤内的大多数毛细血管收缩,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热量减少散失。这样,可使人体的体温保持动态平衡。
故答案为:(1)高;舒张;增大;上升;增加;(2)寒冷;收缩;减少;减少散失;体温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1八上·江干期末)分析有关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
Ⅰ.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组、乙组;
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鼠不做处理;.
Ⅲ.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Ⅳ. ;
V.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   ;
(2)写出(4)的操作步骤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相对恒定
(2)把甲乙组鼠均置于 10℃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合理即可);
(3)甲组小鼠体温逐渐下降,乙体温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温度在这里应该保持一致,故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保留了下丘脑则体温恒定。
22.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产热比例
安静时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1%
(1)人在睡眠时产生的热量来   ;人在打篮球时,主要由   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   。
【答案】(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睡觉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解答】根据图表看出,人安静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内脏,人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骨骼肌,可以得出人体在运动时产热较多。
(1)人在睡眠时,处于安静状态,所产生的热量来自内脏;人在打篮球时,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主要由骨骼肌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多运动或劳动、吃火锅、喝热水等。
故答案为:(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23.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也有人认为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小明准备利用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恒温动物在   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
(2)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
【答案】(1)神经系统
(2)①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 ②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③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 ④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根据题意,该实验要探究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还是脊髓,亦或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实验的单一变量就应是下丘脑和脊髓。作出的假设可以是恒温动物神经系统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为了形成对照,应先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四、解答题
24.(2020八上·吴兴期末)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通过科学测量得到珠峰最新最精确“身高”为8848.86米。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们生理上会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1)如图为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扇形图,图    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的产热情况。
(2)当登山运动员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人会不由自主的颤抖,它的生理意义是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此时人体是如何调节皮肤直接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的。
【答案】(1)乙
(2)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登山队员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体温的。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明显增加,图乙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候的产热情况。
(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出现颤抖现象,原因是在寒冷环境下,皮肤的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将这种刺激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故答案为:(1)乙(2)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25.下表所示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劳动或运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 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知识。
1.从图中清楚的看到。人体在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3.在常温条件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外界 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 的散热方式。
4.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 便会出现中暑现象。
【解答】1.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注意:是在安静的环境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内脏 。
2.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是通过脑干中的 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骨骼肌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汗液蒸发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 是 皮肤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 ;4.散热 ,皮肤 ;5.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
五、综合说理题
26.(2022八上·临海期末)正常人的体温是保持相对恒定的。当人在剧烈运动时,体温会略有上升,而后还会面红耳赤、大汗淋漓。请用所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解:①当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增加,
②此时产热大于散热,人体的体温上升。
③当人体的体温感受器感受到体温升高这一刺激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出现面红耳赤;
④同时,人体的汗腺分泌汗液的量增加,来加速散热,出现大汗淋漓。
⑤最终产热等于散热,人体体温不再上升。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①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很大;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
②物质来源:由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分解代谢产生。
③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④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等直接散热,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差。
(3)调节中枢:下丘脑。
(4)温度感受器: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两类。
(5)体温差异:个体间的体温相差一般不会超过1℃,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约高0.3℃,且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此外,人在患病、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刚刚进食后,体温也会略微上升。
27.(2021八上·温州期末)据报道2021年5月某地举办山地马拉松赛,比赛中部分缺少保暖衣物的运动员因冰雹、大风、降温等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失温”危及生命。所谓“失温”,指人体重要器官温度降低,人产生寒颤、迷茫,甚至因心肺功能衰竭。专业人士建议:长时间户外运动需要随身携带保温毯、高热量食物等物品。
材料一:山地马拉松运动中,运动员需消耗大量能量,不易及时补充能量。
材料二:温度过低时,运动员肌肉僵硬、体表血液流动变慢,无法正常运动。
从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失温”现象的原因。
【答案】运动员长时间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热;同时低温造成肌肉僵硬,难以通过颤抖产热。大风、降温、缺少保暖衣物等明显加快身体散热。由于人体散热远大于产热,超过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导致体温持续下降出现“失温”现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失温,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失温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28.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冻得“发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解:骨骼肌的颤抖能使人产热成倍增加,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当寒冷时,人与外界的温差比较大,会散发比较多的热量,此时内脏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维持人的正常体温。当骨骼肌颤抖时,使人产热成倍增加,以维持人在寒冷时的正常体温。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骨骼肌的颤抖能使人产热成倍增加;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1 / 1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浙江期中)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h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2.(2021八上·平阳期中)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
A.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C.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扩张,减少散热量
D.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3.(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4.(2020八上·温州期末)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 X 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舒张 B.汗液分泌减少
C.骨骼肌产热减少 D.适当减少衣裤
5.(2021八上·江干期末)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因此是变温动物
B.该动物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调节作用来实现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与散热量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D.该动物的产热与散热不受脑的控制
6.(2020八上·拱墅期末)2021年1月1日上午,杭州市第48届西湖冬泳表演赛在茅乡水情水域举行。冬泳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
A. 机体耗氧量减少 B.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C.骨骼肌战栗 D.皮肤血管收缩
7.(2020八上·西湖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后天学习行为是后天训练而成,与遗传因素无关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亢
C.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内的传递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D.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主要是为了增加产热减少散热
8.(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9.(2020八上·绍兴月考)冬季泡脚既暖身又保健。在泡脚过程中,人体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骨骼肌的产热量大量增加 B.皮肤中立毛肌收缩
C.体内温度比平时要高得多 D.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
10.(2020八上·杭州月考)下列关于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对动物生存有益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动物不用消耗能量
B.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C.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有利于动物的生存活动范围更大一些
D.保持正常的体温,有利于动物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二、填空题
11.(2021八上·淳安期末)体育课上,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   (填字母,下同) ,图乙中能表示他奔跑时体温变化的曲线是   。
12.(2022八上·衢江期末)近期某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会开幕式的当天早上,小科同学觉得天气较冷,则此时他的血管状况为如图(左)中的   (填“甲”或“乙”)。
(2)当小科同学一听到发令枪响时,立即起跑。这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从听到枪声到起跑这一过程要依赖如图(右)所示的神经结构得以完成,这样的神经结构叫作   。
13.(2021八上·椒江期末)如图表示的是人和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
(1)人和鳄鱼之中, 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 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   散热速度(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3)表示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    曲线。
14.(2020八上·余杭月考)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   (填结构名称)。
(2)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患病初期,人体   (填图中某生理过程)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4)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血温回到正常值?答:    。
15.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C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   。这种反射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16.人体产热的部位主要包括    和   ,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   ,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   .散热的方式有两种,即   和   .
17.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仍能保持正常的原因是皮肤血管多数   ,血流量   ,皮肤温度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   ,同时汗液分泌   ,因汗液蒸发而散发的热量   .
18.人们研究知道,参加冬泳和进行冷水浴后,由于冷水作用于人体皮肤,易造成皮肤血管急剧收缩,使体表血液流向内脏,致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大约一分钟后,体内便产生了大量的热,这时血管舒张,血液迅速流向皮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冷水作用于皮肤,肤色变为   ,一分钟后肤色变得
   .
(2)冷水刺激可使血管   ,长期坚持冷水锻炼可以使人   能力更加迅速和准确.
19.极地狐生活在寒冷的北极,沙漠狐生活在炎热的非洲沙漠地区。由于非生物因素中温度的影响,它们的形态有显著的差异。右图为极地狐和沙漠狐的头像。请根据头像判断回答:
(1)   图是沙漠狐,   图是极地狐;
(2)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20.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张和收缩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血流量   ,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   。
(2)B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皮肤内的大多数毛细血管   ,同时汗液的分泌   ,从而使人体热量   。这样,可使人的   保持动态平衡。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1八上·江干期末)分析有关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
Ⅰ.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组、乙组;
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鼠不做处理;.
Ⅲ.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Ⅳ. ;
V.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   ;
(2)写出(4)的操作步骤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2.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产热比例
安静时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1%
(1)人在睡眠时产生的热量来   ;人在打篮球时,主要由   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   。
23.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也有人认为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小明准备利用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恒温动物在   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
(2)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
四、解答题
24.(2020八上·吴兴期末)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通过科学测量得到珠峰最新最精确“身高”为8848.86米。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们生理上会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1)如图为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扇形图,图    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的产热情况。
(2)当登山运动员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人会不由自主的颤抖,它的生理意义是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此时人体是如何调节皮肤直接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的。
25.下表所示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劳动或运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 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五、综合说理题
26.(2022八上·临海期末)正常人的体温是保持相对恒定的。当人在剧烈运动时,体温会略有上升,而后还会面红耳赤、大汗淋漓。请用所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7.(2021八上·温州期末)据报道2021年5月某地举办山地马拉松赛,比赛中部分缺少保暖衣物的运动员因冰雹、大风、降温等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失温”危及生命。所谓“失温”,指人体重要器官温度降低,人产生寒颤、迷茫,甚至因心肺功能衰竭。专业人士建议:长时间户外运动需要随身携带保温毯、高热量食物等物品。
材料一:山地马拉松运动中,运动员需消耗大量能量,不易及时补充能量。
材料二:温度过低时,运动员肌肉僵硬、体表血液流动变慢,无法正常运动。
从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失温”现象的原因。
28.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冻得“发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生理机制为:产热量=散热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人在24h内体温均在39℃左右,即在此段时间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根据体温调节的机制可知,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相等,故A正确。
故选A。
2.【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效应器是指接收刺激作出反应 的结构;寒冷环境下人会增加产热。
【解答】人不由自主出现寒颤是因为骨骼肌在收缩,效应器就为骨骼肌;在寒冷的环境中收缩是为了增加产热。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故A正确;
B、由表格可知,小明的体温是上下浮动的,但浮动范围不大;故B正确;
C、由表格可知,15:00--17:00小明的体温明显下降,说明其散热是大于产热的;故C错误;
D、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始终维持在38.2℃,即其体内的散热与产热是平衡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若体温偏离这一数值,机体就会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解答】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因此活动X是汗液分泌减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解答】A.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错误。
B.神经系统可以通过控制肾上腺、肌肉等结构的功能,进而调节体温,正确。
C.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至9时体温开始上升,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错误。
D.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达,具有调节和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错误。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泳时,运动员需要大量运动,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加强了,产热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收缩减少散热。
【解答】A、由于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因此机体耗氧量增加,A符合题意;
B、 人体为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运动的生理上也会出现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的情况,B不符合题意;
C、冬泳的环境比较寒冷,因此人的骨骼肌会战栗,导致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B不符合题意;
D、冬泳的环境比较寒冷,因此皮肤收缩能够减少散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减;分泌过多,会患甲亢;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突触结构;
环境温度降低,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血管收缩为了减少散热 .
【解答】A、后天学习行为需要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上,也就是与遗传因素有关,A错误;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才会引起甲亢,B错误;
C、神经元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冲动传导是从树突传递给细胞体,细胞体在传递给轴突的方向,C正确;
D、血管收缩主要是减少散热,并没有增加产热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解答】由图可知甲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甲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青蛙属于变温动物,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当泡脚时,脚浸泡在热水中,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①恒定的体温是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死亡;②恒定的体温能让动物摆脱环境的限制。
【解答】A、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动物呼吸作用仍会消耗能量,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时会导致死亡,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能让动物摆脱环境的限制,有利于动物的生存活动范围更大一些,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保持正常的体温,能保证动物正常进行新陈代谢,有利于动物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C;f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故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C。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图中体温 f 变化正确。
12.【答案】(1)甲
(2)条件反射;反射弧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在安静和运动时不同部位的产热量,不同状态下,不同器官产热量不同。
2.图中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
【解答】(1)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血管收缩,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则此时他的血管状况为如图(左)中的甲。
(2) 小科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此反射类型是条件反射; 图(右)所示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3.【答案】(1)人
(2)等 于
(3)乙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图中甲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机体的呼吸作用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甲属于恒温动物;乙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机体的呼吸作用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乙属于变温动物;
【解答】(1)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有哺乳类和鸟类。人属于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鳄鱼属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
(3)鳄鱼属于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故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乙曲线。
故答案为:(1)人 (2)等于 (3)乙
14.【答案】(1)神经中枢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骨骼肌不自主收缩
(3)等于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而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其中血管舒调节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
【解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据图可见: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
(2)由于病毒导致人体体温升高,人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出现寒颤,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3)高温持续期,表明温度维持在一定值保持基本不变,所以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4)体温下降的调节主要是增加产热,一般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故答案为: (1)神经中枢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骨骼肌不自主收缩(3)等于(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15.【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
(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示意图可知,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经过传入神经将刺激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然后中枢神经的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效应器,体温调节的效应器主要是通过皮肤血管中血液流量、竖毛肌改变毛孔、汗腺分泌汗液、骨骼肌的运动以及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方式来调节体温的变化;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41℃的外界环境温度明显高于体温,所以这时汗液分泌增加,通过蒸发散热来增加散热;
(3)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刺激到体温调节中枢,再把神经中枢的指令经过传出神经传递到效应器:甲状腺,从而导致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该过程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
(4)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产热增加;
故答案为:(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2)皮肤;蒸发散热;(3) 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非条件;(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16.【答案】内脏;骨骼肌;内脏;骨骼肌;直接散热;蒸发散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人体的产热部位主要包括内脏和骨骼肌,不同状态下,不同器官产热量不同,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是骨骼肌。人体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其散热方式是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解答】 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睡觉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故答案为:内脏;骨骼肌;内脏;骨骼肌;直接散热;蒸发散热
17.【答案】收缩;减少;低;少;少;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珍品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调节体温。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少。
【解答】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仍能保持正常的原因是皮肤血管多数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因而低,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少,同时汗液分泌少,因汗液蒸发而散发的热量少。所以皮肤对人体调节体温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收缩;减少;低;少;少;少
18.【答案】(1)苍白色;红润
(2)迅速收缩并舒张;体温调节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
【解答】(1)当人的身体受到冷水刺激后,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就会加强.冷水作用于皮肤肤色变为苍白色是由于皮肤受到冷水刺激后,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一分钟后肤色变得红润则是皮肤血管舒张,带走皮肤一定的热量。
(2)一旦皮肤受到冷水刺激,皮肤血管就会急剧收缩,很多血液被吸入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这样内脏重要脏器的血管就开始扩张.人的身体为了御冷,我们的皮肤血管很快又扩张,致使大量血液又从内脏流向体表。这样有规律的一张一缩,从而使血管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血管弹性,所以冬泳也叫“血管体操”。冬泳的冷应激可使人体血管先收缩后扩张,这一张一弛的血管运动保持了血管的弹性,长期坚持冷水锻炼可使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更加迅速和准确,起到了防止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故答案为:(1)苍白色;红润 (2)迅速收缩并舒张;体温调节
19.【答案】(1)乙;甲
(2)乙耳朵大,有利于散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环境中的温度、阳光、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解答】沙漠狐耳大,可以增大散热的表面积,适应非洲沙漠炎热的气候:极地狐的耳小,可以减小身体的散热,适应极地寒冷的气候 。
(1)乙图是沙漠狐,甲图是极地狐。
(2)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乙耳朵大,有利于散热。
故答案为:(1)乙,甲;(2)乙耳朵大,有利于散热。
20.【答案】(1)高;舒张;增大;上升;增加
(2)寒冷;收缩;减少;减少散失;体温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A图中发生的是人体散热较多 的情况,可知此时外界气温较高,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血流量增大,皮肤的温度会上升,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增加。
(2)B图中发生的是人体散热较少即外界环境较寒冷的情况,此时皮肤内的大多数毛细血管收缩,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热量减少散失。这样,可使人体的体温保持动态平衡。
故答案为:(1)高;舒张;增大;上升;增加;(2)寒冷;收缩;减少;减少散失;体温
21.【答案】(1)相对恒定
(2)把甲乙组鼠均置于 10℃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合理即可);
(3)甲组小鼠体温逐渐下降,乙体温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温度在这里应该保持一致,故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保留了下丘脑则体温恒定。
22.【答案】(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睡觉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解答】根据图表看出,人安静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内脏,人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骨骼肌,可以得出人体在运动时产热较多。
(1)人在睡眠时,处于安静状态,所产生的热量来自内脏;人在打篮球时,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主要由骨骼肌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多运动或劳动、吃火锅、喝热水等。
故答案为:(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23.【答案】(1)神经系统
(2)①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 ②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③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 ④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根据题意,该实验要探究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还是脊髓,亦或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实验的单一变量就应是下丘脑和脊髓。作出的假设可以是恒温动物神经系统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为了形成对照,应先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24.【答案】(1)乙
(2)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登山队员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体温的。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明显增加,图乙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候的产热情况。
(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出现颤抖现象,原因是在寒冷环境下,皮肤的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将这种刺激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故答案为:(1)乙(2)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25.【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知识。
1.从图中清楚的看到。人体在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3.在常温条件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外界 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 的散热方式。
4.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 便会出现中暑现象。
【解答】1.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注意:是在安静的环境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内脏 。
2.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是通过脑干中的 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骨骼肌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汗液蒸发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 是 皮肤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 ;4.散热 ,皮肤 ;5.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
26.【答案】解:①当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增加,
②此时产热大于散热,人体的体温上升。
③当人体的体温感受器感受到体温升高这一刺激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出现面红耳赤;
④同时,人体的汗腺分泌汗液的量增加,来加速散热,出现大汗淋漓。
⑤最终产热等于散热,人体体温不再上升。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①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很大;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
②物质来源:由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分解代谢产生。
③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④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等直接散热,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差。
(3)调节中枢:下丘脑。
(4)温度感受器: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两类。
(5)体温差异:个体间的体温相差一般不会超过1℃,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约高0.3℃,且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此外,人在患病、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刚刚进食后,体温也会略微上升。
27.【答案】运动员长时间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热;同时低温造成肌肉僵硬,难以通过颤抖产热。大风、降温、缺少保暖衣物等明显加快身体散热。由于人体散热远大于产热,超过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导致体温持续下降出现“失温”现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失温,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失温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28.【答案】解:骨骼肌的颤抖能使人产热成倍增加,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当寒冷时,人与外界的温差比较大,会散发比较多的热量,此时内脏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维持人的正常体温。当骨骼肌颤抖时,使人产热成倍增加,以维持人在寒冷时的正常体温。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骨骼肌的颤抖能使人产热成倍增加;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