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拔高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分)
1.(本题5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本 身临其境 胸有层竹 B.情趣 依依送别 浮光略影
C.独创 夸张渲染 富丽堂皇 D.描绘 朝朝暮暮 金壁辉煌
2.(本题5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峒镇去旅游。
3.(本题5分)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4.(本题5分)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缺乏(fá) 惆怅(chóu) 孤帆远影(fán)
B.遥远(yáo) 真挚(zhì) 情寓于景(yù)
C.柏树(bó) 搏斗(bó) 朝霞暮霭(ǎi)
D.渲染(xuān) 赋予(yǔ) 惨淡经营(yíng)
5.(本题5分)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我们班的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B.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C.去冬以来,各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D.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5分)
6.(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挣脱现实的重重束缚,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火炉前烤火,所有的牢骚、忧愁、愤怒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滕;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mù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到了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一位仰慕已久的朋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驱散( ) 隽永( ) mù( )春风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正确写法是“_____”。
(3)“纯真无邪”中“邪”的意思是( )
A.不正当
B.不正常
C.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
D.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
(4)此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
三、综合性学习(共20分)
7.(本题20分)在学校组织的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你参与了部分工作。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丰富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
材料2 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
材料3 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了3000多本电子书,收藏了近一万篇微信群的文章。
(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
(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四、现代文阅读(共40分)
(本题20分)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8.(5分)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9.(4分)第(2)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10.(6分)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11.(5分)第(9)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20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谈读书(节选)
弗朗西斯·培根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2.(5分)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13.(5分)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4.(5分)你在课下,一定搜集了一些读书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
15.(5分)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2.B3.B4.B5.D6. (1) (qū) (juàn) (沐) (2)奔滕 奔腾 (3) A (4)比喻 排比7.(1)让读者有阅读收获(提高阅读质量)。
(2)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8.示例: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9.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10.放在文中【B】处处更恰当。因为第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段中心贴近。 11.作为全文总结;点题(呼应题目)。
12.排比。作用是: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13.观点:读书的益处。举例论证。 1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15.结合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性格的影响,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