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1 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
说课人:宝安中学 赖海燕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2说课流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与手段板书设计3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全等三角形在初中几何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课内容的前后联系与作用:图形的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基础作用
为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
条件提供很好的模式和方法;
4一、教材分析:2、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2)难点:对两边及一边对角条件的探究;3、教材处理★:
我对教材5.5~5.7的知识进行了适当地重组和加工,所以我打破了原教材的
知识结构,构建成一个新的教学程序,分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三角形全
等的应用这两部分。本节课教学之前适当地渗透了尺规作图的部分操作知识。 (3)关键:分类思想和转化思想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
经历观察、推理、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
过程,体会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渗透 分类转化的思想。
3、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考交流能力与
合情推理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6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2、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原则,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目的。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从准备的三角形纸板上获取数据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实践操作的能力。
7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观察、推理、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观念‘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发展。
8四、教学程序: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尝试发现
,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
,
增
强体验总结归纳
, 提升认识反思小结
, 体验收获 9(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体验德育班会课,为活跃气氛班长想让班级每个同学自制一个三角形小彩旗,可怎样才能使全班同学的彩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四、教学程序: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怎样画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探讨问题一:
要画一个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至少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二)尝试发现、探索新知:11探索发现应用拓展复习引入 一个条件有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不能保证所画的三角形全等归纳小结分层作业12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画出三角形,并与其他同学的
比一比(1) 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6cm不一定全等(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复习引入探索发现应用拓展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不一定全等探讨问题二:
给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有几种可能的条件?
三边、三角;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动手实践,增强体验活动内容:尝试验证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分组原则:六名学生一组,组长负责分工,每人尝试一种条件,根据需要在准备的三角形上测量数据,画出相应的三角形,剪下所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对比。 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在画满足两边及一边所对角的三角形时,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几种情况 :(1)(2)(3)(三)动手实践,增强体验 利用尺规重新画图,会发现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
得出结论:
三边、两边夹角、两角夹边、和两角一边这几种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三)动手实践,增强体验181、通过以上实践活动。你能总结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两个三角形全等?
(四)总结归纳 提升认识19(五)课堂小结: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思想方法:分类、转化、抽象和概括
3、学习方法:探究流程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提出方案合理分类实践验证得出结论20(六)布置作业:? 为了学生更好地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布置了研究性作业来完成本节课教学“在实际生活中,你能找出全等三角形条件的事例吗?
?
21 §5.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边边边 2、边角边
3、角边角 4、角角边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以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实践验证、总结升华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的过程,体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
为学生提供思考、实践、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使学生经历、体验、感悟达到收获。设计说明23
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