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说教材
灵活地把握数林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时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对学生的了解。
说学生
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但是,本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一百年前,时代背景与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相距较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较少学生不易进入本本中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基于这种情况,我会在上课期间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主人公伟大的人生抱负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能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课题
出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周恩来,直接点名课题就是周总理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理解课题,引发学习兴趣“为什么少年周恩来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
二、疏通生字,读懂文言
(一)预习检测,疏通字词
1.出示关键词,介绍周恩来。
2.读准多音字和句子。
(二)读懂文言,聚集志向
1. 带领学生关注到了课文中修身课上几种不同志向
2. 讲解了门楣的文化内涵,重点讲解“此生”和“效”的意思。
三、分析人物,梳理故事
(一)把握内容,关注写法
1. 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把握课文第一个小故事。
2.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用此前学过的方法,为课文剩下的两个故事配解说词。
(1) 学习“听说中华不振”的小故事,学生聚焦难懂的词语“中华不振”,再找出“中华不振”的原因所在,再根据找到的句子组织语言,抓住主要人物把握“听说中华不振”的故事内容
(2)学习“看见中华不振”的小故事,请学生从众多的故事人物中筛选出主要人物,再请学生说说“那个中国女人的故事”,说说自己如果看到这一幕时的心理活动,最后在根据“所见+所想”的句式给课文的这个故事插图配一句解说词。
(3)从长课文中理出三件事,对应三幅情节插图,用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再请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先果后因)用“之所以……是因为……”讲清楚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的第五到九自然段,感受周恩来少年时代所立志向与其他学生的不同。
2.重点指导“效”字穿插笔画的书写,并让学生练习写字——在一张书签纸上完成“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的书写。
教学预期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反思
1.复习导入要缩减时间。
2.上课内容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缺少练习。
3.教室提问的完整性,要一次性把问题提完整。
4.规定读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