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知道戊戌变法时间、人物、原因、内容、影响等基本史实。
2、探究问题,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时间:
背景:《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奋。
人物: 等,联合各省1300多人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 ,请求 ,这就是著名的“ ”
意义:拉开了
主要报刊:上海的 和天津的
主要团体:北京的
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 强占胶州湾。
目的: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
开始时间: 6月11日
开始标志:清政府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主要内容:
政治上:裁撤 ,
经济上:鼓励 ,改革
教育文化:废除八股
军事上:裁减
失败标志:9月21日,发动戊政变
戊戌六君子: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拓展延伸】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行业 1870年 1895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产量(吨) 89 145 162.3
材料二:甲午战后,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维新,随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
材料三:戊戌变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当光绪帝被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好多都不知道具体情况;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依据以上材料和问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合作探究】
康有为大事记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逃往海外。
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所采取的方式有哪些?(6分)
四、本课小结
【当堂巩固】
1、如图是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 )
A.有田同耕B.自强求富C.维新变法D.三民主义
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A.戊戌政变后,拒绝出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矢志为变法献身的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C.梁启超D.谭嗣同
3、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4、、在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对发展资本主义有利的变法内容是
A.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5、“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材料说明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于( )
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守旧派势力强大C.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D.对列强寄予幻想
6、维新变法兴起后,维新派创办学会、报刊、学堂,公开议论时政,宣扬民权、平等和进化论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理论。这些活动产生的影响是(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解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7、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创立了君主立宪制
8、“百日维新”如夏日流星,虽然闪电般短暂,却用耀眼的光芒划破了黑暗的天空。对“划破了黑暗的天空”理解正确的是
A.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影响
C.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 D.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9、“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吁:‘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结果失败。此次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顽固势力破坏 B.袁世凯的出卖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帝国主义破坏
10、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维新变法的失败最能说明的是( )
A.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有顽固派存在,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进步 D.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11、“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12、“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 “1895年以后,中国官绅产生普遍醒觉,行动日渐积极,并扩大方向。”这说明甲午战争( )
A. 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 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导致了实业救国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