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3.3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伦敦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冬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西风偏弱 B.寒流流经 C.地处背风坡 D.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2.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拦水发电 B.储存淡水 C.防海水入侵 D.供旅游活动
3.泰晤士河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 )
A.河流水质下降 B.泥沙沉积量减少 C.泥沙沉积量增加 D.河流含沙量增加
【答案】1.A 2.C 3.B
【分析】1.伦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而冬季由于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加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风的势力较夏季强盛,受西风的影响大,降水量大,夏季西风带位置相对偏北,伦敦受西风影响较弱,所以夏季降水量小,与西风偏弱有关,A正确;该地附近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B错误;地处背风坡不会导致同一地区冬夏降水差异,C错误;伦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D错误。故选A。
2.由材料可知,泰晤士河水深受海水活动影响大,而夏季泰晤士河水量小,冬季水量大,冬季需要泄洪,而夏季流量小,海水对于河流的影响大,海水入侵会导致咸潮发生,所以夏季多关闭,水闸的作用为防止海水入侵,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读图结合上题分析,泰晤士河夏季流量小,为了防止海水入侵,关闭水闸,使得海水对河流水的顶托作用下降,海水携带的泥沙被水闸拦截,使得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泥沙沉积量减少,B正确,C错误;海水入侵被拦截,使得咸潮减轻,水质变好,A错误;水闸关闭并不影响该流域植被覆盖率,河流含沙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夏季西风带位置偏北,伦敦受西风影响相对较弱,降水少,河流水量较小,海水容易入侵,发生咸潮。泰晤士河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伦敦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入海口处河段泥沙淤积主要由于海水携带泥沙在此沉积。
4.(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有关四类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B.Ⅱ—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C.Ⅲ—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D.Ⅳ—受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答案】C
【详解】读图可知,Ⅰ区域位于40°~60°N大陆西岸,应是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60°附近,A错误;Ⅱ区域位于30°~40°N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B错误;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美洲西侧,Ⅲ区域地处科迪勒拉山系,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因此日较差大,由于地势高,夏季气温不高,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且晴天多,气温不太低,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C正确;Ⅳ区域位于30°N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地形和沿岸寒流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由于Ⅳ区域纬度超过30°N,受东北信风(低纬信风)控制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C。
【点睛】
5.(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中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相距300千米,乙地年均温低于甲地,一年中,当乙地降水明显多于甲地时( )
A.甲地受到东南信风影响 B.甲地受到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乙地受到夏季风影响 D.乙地盛行西南风
【答案】B
【详解】读图可知,甲、乙两地分列40°纬线两侧,经度相同,相距300千米,即纬度差不到3°,甲、乙两地所在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因此影响甲、乙两地温差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题意表明,乙地年均温低于甲地,因此甲地纬度较低,乙地纬度较高,表明图示区域纬度向南递增,则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因此甲地的纬度应在30°~40°S之间大陆西岸,乙地的纬度应在40°~60°S之间大陆西岸,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乙地位于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半球冬季时,两地均受西风影响,降水差异较小,南半球夏季时,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而乙地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故乙地降水明显多于甲地的季节应是南半球夏季。南半球夏季时,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A错误、B正确;乙地的纬度应在40°~60°S之间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影响,而夏季风一般出现在大陆东岸,C错误;乙地常年盛行西风,南半球的西风以西北风为主,D错误。故选B。
【点睛】
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图中( )
A.①③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同 B.②④两地气候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C.③⑥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D.⑤⑥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
【答案】D
【详解】读图可知,图示地区非洲大部分地区,①大致位于10°~20°N之间,为热带草原气候,是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③大致位于30°~40°S之间,为地中海气候,是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因此①、③两地气候类型和成因均不相同,A错误;②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受高原地形影响,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④大致位于10°~20°S之间,为热带草原气候,是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因此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错误;③是地中海气候,是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⑥地全年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当地山地抬升暖湿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因此③、⑥两地气候类型和成因均不同,C错误;⑤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⑥地受信风、暖流和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因此⑤、⑥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不相同,D正确。故选D。
【点睛】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欧洲部分城市冬、夏季气温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城市a~c( )
A.气候大陆性自东向西逐渐增强
B.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
C.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全年湿润
D.年太阳辐射量自东向西逐渐变大
8.影响城市a~e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地形地势 D.纬度位置、地形地势
【答案】7.B 8.A
【分析】7.由a至c地,气候受大陆影响增强,气候大陆性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温差增大,降水减少,年太阳辐射量自西向东逐渐变大,故选B。
8.a~e温差增大,主要是盛行西风影响减弱,受大陆影响增强,影响城市a~e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探险船队驶离西班牙,开始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1520年11月28日,探险船队走到南美洲水道尽头,通过风大浪高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后继续航行。1522年1月,船队绕过非洲好望角再次进入大西洋。1522年7月,船队途径隶属西班牙的耶罗岛附近时,正值当地多雨。1522年9月6日,探险船队幸存者终于回到西班牙。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9.造成南美洲南端海峡风大浪高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
A. B. C. D.
10.船队经非洲好望角时,对当地的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多雨 D.寒冷干燥
11.耶罗岛多降水的位置是( )
A.东南部 B.西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答案】9.B 10.B 11.C
【分析】9.南美洲南端地处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受西风的影响,风大浪高,南半球盛行西风的风向为西北风,B正确,ACD错,故选B。
10.根据材料“1522年1月,船队绕过非洲好望角再次进入大西洋”可知,船队于1月绕过非洲好望角,好望角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1月正值当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B正确,ACD错,故选B。
11.根据材料“1522年7月,船队途径隶属西班牙的耶罗岛附近时,正值当地多雨”可知,7月耶罗岛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该区域东北信风带有水汽,岛屿东北侧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降水,所以耶罗岛多降水的位置是东北部,故选C。
【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需要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与成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等知识加强理解与记忆,调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1为世界某地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中某地的一处景观图,图示水渠左侧为一大面积的农田区,右侧为一面积广阔的荒漠。完成下面小题。
12.图2景观最可能位于图1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3.形成水渠两侧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 B.地形差异 C.土壤肥力 D.国家边界
【答案】12.C 13.D
【分析】12.左侧为一大面积的农田区,右侧为一面积广阔的荒漠,说明该地地区的自然植被为荒漠,农田的绿化只是人为,最有可能是降水比较稀少的美国西南部地区,图1中③地,故选C。
13.水渠两侧一侧为美国,另一侧为墨西哥,美国经济发达,科技实力强,在沙漠当中克服了水源的问题开发出了大片的农田,而墨西哥一侧暂时没有能力开发荒漠农田,故造成这么悬殊的景观,两地地理位置相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很小,原因最有可能是人为原因。故选D。
【点睛】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之一“吉林雾凇”,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吉林雾凇形成的关键是其冬季受( )
A.亚洲高压的控制 B.稳定的偏北风影响
C.极地高压的控制 D.多锋面气旋的影响
15.在“雾凇”形成过程中,昼夜辐射降温强烈有利于( )
A.增高地表温度 B.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C.增高近地面气温 D.促进空气中水汽凝结
【答案】14.A 15.D
【分析】试题考查降水形成的条件
14.由材料可知,雾凇是在寒冷漫长、低空水汽充足、昼夜温差大、微风等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吉林雾凇主要是在冬季冷高压天气下形成的,A正确;稳定的偏北风风力较大,水汽容易扩散,不易形成雾凇,B错误;极地高压控制的地区为高纬度地区,对吉林影响小,C错误;受多锋面气旋的影响,天气不稳定,不易形成雾凇,D错误。
15.在雾凇的形成过程中,昼夜辐射降温强烈,会导致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增大,特别是晚上由于近地面辐射冷却,迅速降低地面的温度,使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A、B、C错误,D正确。
【点睛】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两图中,图Ⅰ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Ⅱ为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Ⅰ中A季节为北半球____季,B季节为北半球___季。导致A、B两季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不同的原因是_____。
(2)常年受甲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其气候类型分布对应图Ⅱ①②③④四地中的________地。
(3)图Ⅱ中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气候是常年受图Ⅰ中________(甲、乙、丙、丁)带影响形成的。
(4)图Ⅰ中B季节时,图Ⅱ中②海沿岸此季节受_____(甲、乙、丙、丁)带控制,此季节②海沿岸的气候特征是____;此季节40°N的亚欧大陆东岸盛行________风,气候特征为____。
【答案】 夏 冬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多雨 ④ 全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全年湿润) 丁 丁 温和湿润 西北 寒冷干燥
【分析】该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成因和特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考查基本功,理解记忆即可。
【详解】(1)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可判断时间,A图中气压带位置偏北,可判断为北半球夏季,B图中气压带位置偏南,可判断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2)甲低气压位于赤道附近,确定甲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控制地区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对应Ⅱ图中的④地。
(3)①地区位于亚欧大陆40°N~60°N的大陆西岸地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温和湿润的西风影响,全年温和多雨。
(4)图Ⅰ中B季节是北半球冬季,图Ⅱ中②海是地中海,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控制,即图Ⅱ中丁带,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冬季亚欧大陆东岸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点睛】气压带、风带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发生季节性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7.(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世界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乞拉朋齐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③两地相比,年降水量较大的是 地,有可能出现野生骆驼的是 地。
(2)水稻生长喜高温多雨。相比之下更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是①地,还是④地?请从气候角度说明判断理由。
(3)某人从④地出发,经过②地,到达⑤地,其经过地区的年降水量的变化过程是 ,由此证明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 )(多选)
A.沿海多,内陆少B.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C.沿海和内陆一样D.由东西沿海向中部减少
影响该变化特点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D.季风
(4)乞拉朋齐是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被称为“世界雨极”。从右图中可知乞拉朋齐的年降水量约是 毫米,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从左图信息可知,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的降水分布特点是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 。
【答案】(1)① ③
(2)①地 理由:①地受东南季风影响的时间长、程度大,降水量比④地多;①地纬度比④地低,气温高于④地,所以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3)多—少—多(先减少,后增多) A、D A
(4)10000毫米以上即可 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山脉南侧降水多,北侧降水少 山脉南侧为迎风坡,降水多,北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分析】本题以世界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和乞拉朋齐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柱状图为材料,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等知识,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①③两地均位于北回归线附近,①位于大陆东岸,受海陆性质差异影响,冬夏风向明显改变,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③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热带沙漠气候,两地中①降水较多,③较少,耐旱的野生骆驼适宜在热带沙漠地区生存。
(2)①地和④地哪地更适宜水稻生长,要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进行分析。由题目可知,水稻适宜高温多雨。从温度看,①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④地高。从降水看,①地较④地受东南季风影响时间长,雨带影响时间长,降水量较多。所以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看,①地比④地更适宜水稻种植。
(3)④地出发,经过②地,到达⑤地,是自太平洋沿岸到亚欧大陆内部,然后再到大西洋沿岸,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越小,降水越少,体现了自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降水量沿海多,内陆少,行走过程中,降水量先减少后增多,然后再增多,符合多-少-多变化特征。故选AD。东部沿海受太平洋湿润气流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降水多,而西部大西洋沿岸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中部地区降水少,距海遥远,主要是海陆位置影响,故选A。
(4)将乞拉朋齐各月均降水量估计数值,求和可得,乞拉朋齐年降水量约在1000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水汽影响,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南侧为迎风坡,北侧为背风坡,所以山脉南侧降水多,北侧降水少。
【点睛】
18.(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000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如下图为温哥华所在区域简图。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分析】本题以温哥华为材料背景,考查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其特征,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7月份北半球是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温哥华西侧海洋温度较低;温哥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所以7月份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温哥华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地有北太平洋暖流从西侧流经,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温哥华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冬季西风带风力强劲,地形雨丰富,所以降水集中在冬季。
【点睛】
19.(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
(4)全球变暖会对上述两国国土产生什么影响?遏制全球变暖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2)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3)西北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4)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分析】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考查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据图可知,甲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据图可知,乙国为日本,气候为季风气候,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3)乙国为日本,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说明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4)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解决措施。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遏制全球变暖的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点睛】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
1、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
2、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3、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4、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5、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热带过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6、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20.(2019·辽宁·葫芦岛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
(1)东北地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和积温分布呈现的规律是 ___________。其中,B处积温最低,年降水量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是我国比较稳定的、商品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小麦、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细粮作物。试分析图中C、D两地自然条件,选择最适合的粮食生产布局:①C地最适合的粮食生产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D地最适合的粮食生产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大致从东向西逐渐递减,平原、河谷地区积温较高,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B地是大兴安岭,地势较高,气温低,夏季处在迎风坡,降水较多
(2) 小麦 中部平原广阔,年降水量少,适宜旱作 水稻 东部山区河谷盆地,年降水量和积温较高,适合水稻生长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示意图为背景,涉及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据图降水量和积温分布曲线的变化特征可知,东北地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和积温分布呈现的规律是从东向西逐渐递减,平原、河谷地区积温较高,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季风带来降水;图中B处为大兴安岭区,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处于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位置,受地形抬升,多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
(2)
据图可知,C地位于中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广阔,年降水量较少,适宜发展旱作作物,以春小麦为主;D地位于东部山区河谷盆地,受地形的影响,降水丰富,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位置,纬度也相对较低,积温较高,故适合水稻的生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3.3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伦敦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冬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西风偏弱 B.寒流流经 C.地处背风坡 D.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2.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拦水发电 B.储存淡水 C.防海水入侵 D.供旅游活动
3.泰晤士河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 )
A.河流水质下降 B.泥沙沉积量减少 C.泥沙沉积量增加 D.河流含沙量增加
4.(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有关四类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B.Ⅱ—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C.Ⅲ—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D.Ⅳ—受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5.(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中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相距300千米,乙地年均温低于甲地,一年中,当乙地降水明显多于甲地时( )
A.甲地受到东南信风影响 B.甲地受到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乙地受到夏季风影响 D.乙地盛行西南风
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图中( )
A.①③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同 B.②④两地气候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C.③⑥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D.⑤⑥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欧洲部分城市冬、夏季气温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城市a~c( )
A.气候大陆性自东向西逐渐增强
B.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
C.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全年湿润
D.年太阳辐射量自东向西逐渐变大
8.影响城市a~e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地形地势 D.纬度位置、地形地势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探险船队驶离西班牙,开始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1520年11月28日,探险船队走到南美洲水道尽头,通过风大浪高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后继续航行。1522年1月,船队绕过非洲好望角再次进入大西洋。1522年7月,船队途径隶属西班牙的耶罗岛附近时,正值当地多雨。1522年9月6日,探险船队幸存者终于回到西班牙。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9.造成南美洲南端海峡风大浪高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
A. B. C. D.
10.船队经非洲好望角时,对当地的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多雨 D.寒冷干燥
11.耶罗岛多降水的位置是( )
A.东南部 B.西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1为世界某地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中某地的一处景观图,图示水渠左侧为一大面积的农田区,右侧为一面积广阔的荒漠。完成下面小题。
12.图2景观最可能位于图1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3.形成水渠两侧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 B.地形差异 C.土壤肥力 D.国家边界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之一“吉林雾凇”,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吉林雾凇形成的关键是其冬季受( )
A.亚洲高压的控制 B.稳定的偏北风影响
C.极地高压的控制 D.多锋面气旋的影响
15.在“雾凇”形成过程中,昼夜辐射降温强烈有利于( )
A.增高地表温度 B.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C.增高近地面气温 D.促进空气中水汽凝结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两图中,图Ⅰ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Ⅱ为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Ⅰ中A季节为北半球____季,B季节为北半球___季。导致A、B两季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不同的原因是_____。
(2)常年受甲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其气候类型分布对应图Ⅱ①②③④四地中的________地。
(3)图Ⅱ中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气候是常年受图Ⅰ中________(甲、乙、丙、丁)带影响形成的。
(4)图Ⅰ中B季节时,图Ⅱ中②海沿岸此季节受_____(甲、乙、丙、丁)带控制,此季节②海沿岸的气候特征是____;此季节40°N的亚欧大陆东岸盛行________风,气候特征为____。
17.(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世界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乞拉朋齐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③两地相比,年降水量较大的是 地,有可能出现野生骆驼的是 地。
(2)水稻生长喜高温多雨。相比之下更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是①地,还是④地?请从气候角度说明判断理由。
(3)某人从④地出发,经过②地,到达⑤地,其经过地区的年降水量的变化过程是 ,由此证明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 )(多选)
A.沿海多,内陆少B.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C.沿海和内陆一样D.由东西沿海向中部减少
影响该变化特点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D.季风
(4)乞拉朋齐是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被称为“世界雨极”。从右图中可知乞拉朋齐的年降水量约是 毫米,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从左图信息可知,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的降水分布特点是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 。
18.(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000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如下图为温哥华所在区域简图。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19.(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
(4)全球变暖会对上述两国国土产生什么影响?遏制全球变暖可采取哪些措施?
20.(2019·辽宁·葫芦岛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
(1)东北地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和积温分布呈现的规律是 ___________。其中,B处积温最低,年降水量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是我国比较稳定的、商品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小麦、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细粮作物。试分析图中C、D两地自然条件,选择最适合的粮食生产布局:①C地最适合的粮食生产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D地最适合的粮食生产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