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6 14:0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要求: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内容解读:通过选取典型实例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它是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总称,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自然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构成。本课时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圈层结构示意图,深刻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分析自然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质疑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人地协调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湘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内容。本课时为该节的第二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存在两次速度变化,即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而岩石圈则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一部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教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示意图,让学生读图分析,并结合相关材料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利用教材第27页安排的两个活动及时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之后的教材内容会更详细地介绍地球外部圈层,所以本课时中可以只简单介绍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应主要让学生理解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教学设计安排了探究活动二,让学生阅读生物圈的形成过程和四大圈层关系示意图,然后进行探讨,并最终得出这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探究,培养了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结合实例,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光地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树立人地防调观。
四、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以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基于知识生活化理念,立足湘教版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构,充分创设情境组织探究性学习。
整个设计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播放“地壳一号”完成钻井新纪录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人类目前已经可以借助科技“人地”,并能够初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从而导人新课。
第二步展示相关资料和阅读教材示意图,让学生探究地球的圈层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其中探究活动一,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示意图和分析相关资料,判断地球的内部圈层,并掌握地壳的组成和厚度变化规律,通过读图区分地壳和岩石圈。探究活动二,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材活动,从而更清楚地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特点及地震波在各圈层的速度变化特点。学生自主探究,能够提高目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活动三,提供生物圈的形成过程等相关资料,让学生探究地球的外部圈层,然后结合四大圈层关系示意图,理解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提高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
第三步通过教材课后活动,学生自己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总之,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利于他们树立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由吉林大学承担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实现钻井深度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我国科学家在地球内部的探索迎来了历史性突破。小结: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内部物质、了解地球内部信息最直接、有效、可靠的方法。但是受限于目前的科技力量,真实的地球内部结构,人类还无法直接获取,我们只能借助地震波初步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
播放我国“地壳一号”完成钻井新纪录时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前沿科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同时引出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
过渡:目前,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探测出地球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探究活动一】
阅读教材25页图1-1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以及右侧文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横波与纵波在地球内部的波速有何变化?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哪几层?(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波速变化:先增加,后减小,横波在一定深度消失。)
(2)教材图1-18右侧文字中提到的两个不连续面,分别出现在地球内部的哪个深度?其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材料中提到了地球内部存在两个不连续面,第一个大约在地下33 km 处,第二个大致出现在地下2900 km 处;其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发生了变化,在古登堡面以下,横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
承转: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其在不同地区厚度也不一样。
材料一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 km 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売只有1.6 km ;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部深海沟处地壳最薄,是地球上地壳最薄的地方。我国华北地区最深的莫崔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出现在渤海湾盆地。
(3)结合材料,推测地壳的厚度与地势关系的大致规律。并根据地壳的结构特点,判断陆売与洋壳的厚度区别。(提示:一般来讲,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売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材料三 地幔示意图
(4)阅读材料三,判断岩石圈的范围及软流层的位置。(提示: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由塑性物质组成,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小结: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其分界面分别为臭崔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速度突然增加;地震波经过古登堡面时,纵波速度明显降低,横波则完全消失了;地壳包括上层硅铝层和下层硅镁层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岩石圈以下,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教材第25页地震波在地球内部波速的变化示意图,学生可直观判断出地球内部分为三层,教师再补充有关地壳的相关资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特点。学生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提高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有利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承转:通过探究,同学们已初步了解地壳的内部圈层结构,为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同学们在课堂上自主完成教材活动,并上台展示成果。
【学生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教材27页活动表格。
2.读教材图1-20煮熟的鸡蛋及其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提示:注意观察两者的物质形态差异。)
【设计意图】
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完成教材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有关知识,从而科学认识地球内部环境,也有利于探究学习方式的确立,提高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和概括能力。
承转:地球不仅内部存在三大圈层,其外部也存在着三大圈层。
【探究活动二】
材料一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缔造者。现今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都是几十亿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产物。地球刚出现生命时,原始大气中还富含甲烷、氨、硫化氢和水汽等含氢化合物,现今的大部分生物都不能在其中生存,后来出现了蓝藻,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游离氧,使大气含氧量逐渐增多为需氧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随着氧气的增多,地球高空出现了臭氧阻止了紫外线对生命的辐射伤害,于是过去只能躲在海水深处才能存活的4物便有可能到陆地上来。但生物初到陆地上时,遇到的只是岩石和风化的岩石碎屑,大部分高等植物无法生存,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长期作用下,オ形成了肥沃的土壤。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出现了广布世界的各种植物和柘息其间的各种动物,生物圈最终形成。
材料ニ 四大圈层关系示意。
(1)阅读材料一,简述生物圈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已学知识,说明生物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关系。
(2)阅读材料二,说出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根据图示关系,讨论四大圈层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学生交流后展示结论:各圈层之间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
小结: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度约为2000~3000 km 。
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位于大气层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最活跃的圈层。
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生物圈的形成过程等相关资料,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情境,让学生探讨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深刻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通过读图分析,提高其综合思维能力。
【课后活动】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交流。并把你的作品给家人欣赏,向他们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时力求严谨科学、形象生动,且富有特色。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已动手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各个圈层,并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探究,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学生通过对各圈层的探究,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及互相之间的关系,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也有利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形成。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