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标内容解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收集和整理地层和化石的相关资料,掌握相应地理信息技术,并学会分析地质历史时期资料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质疑精神。学生应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利用“地质年代简表”,以生物的进化为线索,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认识生物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湘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 u 节“地球的演化”的内容,该教学设计为本节的第一课时。教材呈现的内容很丰富:五段正文、一个探究、一个活动、一个阅读、一张地质年代表、一段学生互动文字材料和三幅化石图片。教材以“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为线索,以化石为证据,阐述了地球的演化过保。通过“学生互动文学材料”中的“地层缺失”和“地层颠倒”,揭示了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地质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通过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案例,了解化石与地层的形成过程,认识化石对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重要意义,熟悉“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2.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收集、整理化石和地层的地理信息,掌握相关地理信息技术。3.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探究,掌握分析地质历史时期资料的方法。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培养质疑、探究精神;通过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四、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以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片段和新闻材料导人新课,让学生在感到震撼的同时,探究化石的形成原因。通过“情境1”,学生了解化石与地层的形成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地层中的化石,确定地球演化的时间顺序,但也会有特殊情况,说明地球环境的演化过程是复杂的。学生在对图文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读图和材料分析能力。设计“情境2”,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研究地中的化石,我们不仅可以还原当时的地球环境,还可以探究地球环境的变迁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手段收集地质时期的资料,掌握相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在分析过程中,养成质疑和探究精神。“情境3”的设计是为让学生了解地质年代,通过“地质年代简表”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基本如握“以地质年代顺序为主轴,以生物进化链为辅助”的分析地球环境演化程的方法。最后教师介绍地质资料的来之不易,突出地质考古科学家们的$勤劳动,对学生进行劳育教育。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片段(约1分钟,视频内容包含有恐龙的画面)。提出问题:电影里的恐龙是人们想象的还是真实存在?如果是真实存在,又有什么依据?
第二部分:补充新闻材料。2019年12月25日,中外科学家研究团队宣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大规模早白垩纪恐龙足迹点。
小结:电影《侏罗纪公园》重现了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恐龙时代,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但当时的地球环境是真实存在过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地球出现过恐龙的证据。
【设计意图】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片断,重现恐龙时代情景,引发学生思考,电影中的场景是否真实存在?然后以“新闻材料”引出“化石”,激发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去探究,从而理解“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化石?”这类问题,进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过渡: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是遗留下来的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我们可以根据地层中留下来的化石,研究当时的地球环境。地球的环境随的间而变化,其过程往往是比较复杂的。
【探究活动一】
材料一 播放“地层的形成”演示视频(约2分钟,视频内容还包含化石的形成)。
材料二 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地点1地点2地点3地层示意图
材料三 平卧褶皱指的是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另一翼地层颠倒。英国康沃尔郡的“平卧褶皱”
【活动探究】(1)观看视频后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层中化石的种类和数量都不相同,有什么规律?(生物的进化往往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年代越古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留下来的化石也越少。)
(2)根据材料二,判断地层 A 、 B 、 C 的新老关系,议一议,地点3 B 缺失的原因。(提示:可以从地势、外力侵蚀,堆积物的来源等方面分析。)
(地层一般越往下越老,地层 B 处缺失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堆积过程;地早期有堆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堆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地气候心没有了堆积物来源。)
(3)读材料三中的“平卧帮皱示意图”,判断图中 A , B 、 C 三处,聊地方出现了地层颠倒,图示中地层颠倒的原因是什么?
(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平卧褶皱示意图”中的 A 、 C 两处出现明显颠倒。地壳水平运动使地层发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地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小结:地层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也留下了历史事件的缩迹,是研究地球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下老上新,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地层顺序往往会变得错综复杂,有的地是缺失,有的地层层序颠倒,体现了地球环境变化的复杂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了解了化石和地层的形成过程。教师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了解地层形成的顺序与生物的进化密切相关,以示意图的形式,让学生探究“地层缺失”和“地层颠倒”的原因,从而理解地球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在此过程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在分析“地层缺失”的原因时,学生需要考虑众多情况,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方法归纳: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能够通过观祭现有的地理现象,探究造成该地理现象的原因。
过渡:地层是由当时的环境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所以地层具有时间顺序。反过来,如果知道了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我们就可以推测出三时的环境特点。
【探究活动二】
材料一 千百万年前,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成一层极厚的黑色腐殖质,由于地壳的变动,腐殖质被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形成黑色的可燃堆积岩一煤炭。
材料二 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其中煤储量约为5000亿吨。
【活动探究】(1)阅读材料一,说一说,煤炭形成时期地球环境的气候特点?
(煤炭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植被,说明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
(2)结合材料一 和材料二,推测南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
小结: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不仅可以推测当时环境的特点,还可以作为板块运动的证据,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设计意图】以“南极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例,引导学生探究事物的形成原因,完成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方法归纳:通过活动探究,学生进一步掌握“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其思维能力得到螺旋式提升。
过渡:不同的地层形成的时间不同,指示的地球环境也不同。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 )的俗称,例如,长兴灰岩金钉子是2000年批准的浙江长兴县煤山二叠——三叠纪层型剖面。
1986年,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院士提出,将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浙江长。槐坎发现的“牙形石化石”作为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准化石,以此确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分界线。
材料二 新华社南京2019年5月6日电: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盾+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国、德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一个研究组,近期在湖击发现了一批远古海绵化石。这些化石形成于5.21亿年以前,对人类研究早痕海绵,乃至整个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探究】
(1)结合材料一,议一议,科学家们是怎样划分地质年代的?
(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质年代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
(2)查询“地质年代简表”,推测材料二中的“远古海绵化石”可能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
(指导学生读“地质年代简表”,通过查询得知,“远古海绵化石”出现在古生代的寒武纪。)
小结:生物会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地球环境也会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地壳中的地层形成于不同时代,人们可以根据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划分出不同的地质年代。
【设计意图】以“金钉子”为例,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指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来了解地质年代。针对具体的案例,学生利用“地质年代简表”进行查询,从而大致了解地球的演化史。
【课堂小结】地层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生物迄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在在保存看相间或近似的化石。这样,我们就品地层中保存的化石,道谫地层难枳时的环境特征,并确定地层的们和顺序。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设计结构式板书,构建本课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教材30页活动题,巩固针对地质历史时期资料“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