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条课程标准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的高中学生相对缺乏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或者居住地附近挖掘并观察土壤剖面,降低实践难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将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地。学生可将挖掘后拍摄的土壤剖面照片带回教室供其他同学观察。室内观察时,教师还可以尽可能地使用土壤样本、模型、图片和视频等补充教学。
土壤的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教师可以以学生挖掘的具体土壤为案例,结合当地的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的差异,明确各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教材分析
“土壤的形成”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的第二章至第四章,教材分别探讨了地貌、大气、水等自然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和能量交换过程。本节则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开华。为本节第一课时內容,除七段正文外,教材还安排了江西寻乌山颁土壤形成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温度与有机质”“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三段阅读材料,对正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充。在本课时内容结東时,教材设计了三道活动题,让学生比较不同地区十壤,初步了解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学说,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有效检测。教材素材丰富,案例翔实,提供了土壤剖面图,对各成土因素与土壤之间的联系展开了论述,很好地落实了课标要求。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土壤形成因素,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以及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材案例中的图文材料较多,如果教师能将“案例”和“活动”中的内容与家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自己挖掘土壤剖面,并在课堂上将拍摄的剖面照作为案例分析的素材进行展示,将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落实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①通过探究学习,说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在土壤行程中的作用。(课标要求)②能对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索。(能力培养)③理解土壤和环境的关系,认识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和提升综合思维能力。(核心素养)④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情感教育)
重点:理解各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难点:1.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的区别
2.区分土壤发育成熟度与有机质含量的区别。
四、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以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基于知识生活化理念,充分创设情境组织探究性教学。本节内容授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校园内挖掘多个土壤剖面,做好实践记录并在课堂上展示,凸显对学生地理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将学生分为四组在学校坡地、菜地、草地、树林处各挖一个1米深的土壤剖面,学生在挖掘土壤剖面的同时要做好实践记录。实践记录的主要内容:1.挖掘土壤剖面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2.为挖出的土壤剖面拍照。3.观察土壤剖面,分析所挖土壤的特点。(提示:从颜色、湿度、颗粒物粗细、是否有明显分层等方面思考。)
【新课导入】教师将同学们课前所挖土壤剖面的照片或素描图片投影到屏幕上,每图请1位同学与大家分享挖掘土壤剖面时的感觉。自主学习:结合照片,尝试定义土壤并说明土壤的作用。
小结: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挖掘土壤剖面这个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激发其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实践力。学生分享自已挖掘土壤剖面的感受,可以锻炼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课堂趣味。通过展示土壤剖面照片,让学生定义土壤及说明土壤作用,可以有效培养他们获取、分析、整理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活动一·红壤的形成因素
材料一湖南地形复杂,地形结构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土壤类型丰富多样。湖南省土壤以红壤土分布面积最广,约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51%,分布在全省各处的丘、岗地区以及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发育于红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等成土母质。在充沛雨水的配合下,红壤的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酸性强。红壤的植被覆盖度高,植被以有机残体或凋落物的形式回归于地表。
材料二下图为湖南省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三 PPT 展示校园内坡地、莱地、草地、树林三处的土壤制面图,
【合作探究】1观察材料三校园坡地的土壤剖面,归纳红壤的特点。(提示:从颜色湿度、颗粒物粗细、是否有明显分层等方面思考。)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教材知识,试分析湖南省红壤广布的原因。(提示:从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
3.观察校园菜地、草地、树林的土壤剖面,归纳土壤特点,并分析形成这种土壤的原因。(提示:重点分析植被、人类活动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告诉学生在挖掘过程中可能挖到蚯蚓,蚯蚓可以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
学生完成探究题后,教师可进行补充提问:土壤的形成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呢?让学生总结分析成土因素的方法。
小结:土壤的形成与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设计意图】学生挖掘土壤剖面并展示其照片,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地理实践力;另一方面可以从贴近生活的案例中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认识土壤。直接观察土壞剖面总结土壤特点,搭建土壤特点与成土因素的直接联系,利于学生加深对土壤各形成因素的理解,培养综合思维。学生通过对家乡土壤的了解,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探究活动二·人类活动财土壤的影响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西重牙阿尔制里亚省(6.6" N ,1.8W)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该省山地分布,地表起伏大,河流短小,径流量少。当地气候资料图所示。当地土壤类型以荒漠上为主,成土母质为砂砾石,上层薄,肥力低。随着政府颁布了一水列调动农业生产者积极性的政策,当地农户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利用沙上、有机肥和黏土改良土壤。新土壤剖面里现“三明治”结构:下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表层为沙土。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将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合作探究】1.分析当地荒漠土的形成原因。(提示:通过案例,我们已经对影响土壤的形成因素有了详细了解,请大家用分析红壤的方法分析荒漠上的成因。)
2.了解阿尔梅里亚省薬地的土壤剖面,简述当地农户改良土壤的原川(提示:“三明治式”土壤与我们生活中的菜地土壤类似,可以让学生进行比分析,认识到有机肥、农家肥等绿肥对土壤能起到改良的作用。)
3,近年来,由于当地温室农业发展迅猛,导致西班牙沙漠增多,试分析原因。(提示: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土地。)
小结: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来改变土壤的形成与演化进程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高考试题,创设典型案例情境,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探究活动是对探究一的拓展延伸,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各成土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通过分析问題2和3,学生能够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培养因地制宜的思想,树立人地协调观。
【板书设计】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成土因素
土壤特点 成土因素
颜色为红色————成土母质、气候
质地较细,黏重——成土母质
湿度大——————气候
贫瘠,肥力低————地形、生物
草原土、表层腐殖质厚,森林土肥力高——生物
菜地土、有明显分层,机质层——人类活动
【随堂演练】完成教材第125页活动。
六、课堂小结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时间作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人类活动的影啊,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地,尤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提纲挈领归纳成土因素,让学生理解土壤的形成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课后反馈】1.设计一个保护土壤的 logo ,并对设计作品进行解读。
2.观察菜地、草地、林地的土壤剖面,指出土壤分层,并推测土壤中可能包含的物质。
【设计意图】设计 logo 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进一步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剖面的物质红成后,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