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6 14:2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第四课时 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行为条件是“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指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要通过视频、图像等帮助理解,学会识别图片或视频中的海岸地貌、冰川地貌景观。“识别”“描述”为行为动词,其中“识别”在目标水平中属于了解层面,“描述”在目标水平中属于理解层面,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辨别不同的地貌类型,对比不同地貌类型的共同点以及差异性,并且能够简单的说出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分布。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是对地球的岩石圈内容的拓展延伸,前面已学习流水、喀斯特地貌等,学生对于地貌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方法,本节课可以根据海岸、冰川地貌对地貌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教材从海浪作用引起的海岸侵蚀与堆积,冰川作用引起的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入手,阐述海岸、冰川地貌的景观特点及成因,也为后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节课涉及的专有名词偏多,对于不在沿海地区居住的学生来说海岸地貌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沙嘴、离岸堤等知识缺乏感性认识,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所给的图文资料并设置活动,突破难点。对于冰川地貌,学生在生活中基本无法见到,教材中只介绍了冰蚀地貌,教学时适当补充冰碛地貌的知识点,合理运用图文资料和视频进行讲解,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补充冰川对人类的影响,联系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对地貌知识学习比较浅显,对于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等知识点的学习还比较欠缺,缺少感性认知。本节内容学生可能有海边游玩的经历,对海岸地貌的学习有一定帮助。但冰川地貌是难以接触的地貌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视频或图像辅助进行教学,可以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对冰川地貌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高中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形象记忆转变为逻辑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多运用视频、图片,适当设置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说出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概念及其分类。 2.通过观察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的景观图,识别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并描述其形态特征,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3.通过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生活中的例子,能说明其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和联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辨别不同的海岸、冰川地貌类型,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共同点以及差异性。 难点:1.描述海岸、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解释海岸、冰川地貌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小组讨论法。
七、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导入 (一)展示“惊涛骇浪”的海岸地貌图片以及冰川地貌的图片。 过渡:大自然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都离不开水的作用,水在海边翻涌,掀起惊涛骇浪,塑造海岸地貌,水在高处成冰,塑造出冰川地貌。 (二)提出问题:这两种地貌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种地貌形态差异如此大呢? (三)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观察图片,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运用图片展示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通过两种地貌类型的对比图,引发同学们思考。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一、海岸地貌 【自主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过后老师对海岸带、分布区、海岸地貌概念进行讲解。 (一)海岸带的概念 提出问题:海岸地貌一般分布在哪?引导学生回答后讲解分布。 (二)海岸地貌的概念 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59页关于波浪作用的相关材料,从而进行总结。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听老师对海岸地貌的讲解。 学生阅读课本,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为接下来内容的学习做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三)海岸地貌的类型 1.海蚀地貌概念 老师:通过刚才了解的波浪作用,老师进行并补充。 2.海蚀地貌景观 老师:展示图片和视频,结合海蚀崖(广西涠洲岛)、海蚀平台(涠洲岛)、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拱桥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社说出形成过程及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说清海蚀崖与海蚀平台的关系。3.小练习: 给出几张海蚀地貌的图片,请同学们进行判断以及简单描述。 结合老师所展示的海蚀地貌图片,学习海蚀地貌的主要景观以及形成过程并进行判断。 运用广西涠洲岛海蚀地貌的例子,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使同学们对家乡地理有所了解,讲解完后进行课堂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4.海积地貌概念 对海积地貌的概念进行提问,而后进行解释,对沿岸流进行简单解释。 (1)海积地貌的景观: 说出海积地貌的主要景观,分别进行讲解,先给出海滩的图片,将海滩进行比较细致的讲解。 给出表格,请同学们对海滩的分类进行思考,根据所给图片讲清海滩的分类(根据颗粒物大小):砾滩、沙滩、泥滩。 结合同学们的回答,对海滩的特点、类型进行总结(表格归纳) (2)小练习: 给出几张海岸地貌的图片,请同学们进行判断以及简单描述。 活动探究一:进行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回答:1.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比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说明其中的道理。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总结。 过渡:除了海滩还有其他哪些海积地貌呢? 回答老师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并派小组代表回答。 进行活动探究,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进一步考察同学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概念 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课本60页图片,给出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的图片,根据图片进行讲解。 活动探究二:1.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沙坝,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什么不利后果? 2.根据所学知识,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造成了什么影响? 请同学们小组思考,老师进行补充并解答。 承转:学习完了海岸地貌,我们来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冰川地貌。 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图片进行学习,思考探究活动,进行回答。 利用探究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以及更深入的了解。让同学们对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新课讲授 二、冰川地貌 先让同学们阅读课本。 (一)冰川的概念 给出冰川地貌的图片,对概念进行讲解。 (二)冰川的分类 让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图片,说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相关概念,并说明特点。 (三)冰川的分布 让同学们观察图片进行回答,给出世界冰川地貌广泛分布区和中国冰川分布图,结合冰川相关历史,给同学对冰川分布区进行总结。 (四)冰川作用和冰川地貌 请同学回答冰川作用,老师讲解冰川地貌。 提出问题: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的区别。 阅读课本,听老师的讲解。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提出问题,联系之前所学的内容,引发同学们思考。给出世界分布图和中国冰川分布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区域的认知能力。
(五)冰川地貌的分类 提出问题:冰川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都是一样的吗?引出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不一样,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解释相关概念。 给出青藏高原念唐古拉山脉冰川地貌的冰斗、冰川槽谷、角峰、刃脊、峡湾等的动态图片、播放关于冰斗、角峰、刃脊的视频,之后请同学回答。 引出冰碛地貌,给出冰碛湖、冰碛平原等的图片进行讲解。 思考老师的问题并回答。 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活动探究三:引导同学们根据问题,小组合作,结合图片:1.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地貌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六)冰川与人类 1.给一些冰川融化的数据,放几张有关冰川与人类活动的图片,用图片解释,冰川融化带来的危害。 思考活动探究三,并进行回答。了解冰川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思考。 将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更有助对知识点的理解。给出人类活动与冰川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堂小结 在PPT上展示归纳总结的表格对海岸地貌和海蚀地貌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带着同学们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跟着老师回忆知识点。 利用图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更简洁直观,有利于同学们进行识记。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