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全优卷(A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全优卷(A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6 15:32: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全优卷(A卷)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奕诉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各项,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2.(2021 年浙江台州) 李鸿章创办的官办企业轮船招商局, 使“内江外海之利, 不致为洋人尽占” 。 三年后, 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 1300 万两。 这表明洋务运动( )
A. 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B. 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
C. 推动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D. 极大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3.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总局设于上海,分局设于天津、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等地,承运槽粮兼揽商货。这反映了洋务运动促进我国( )
A.军事工业发展到了海外 B.民用企业近代化
C.交通运输发展领先世界 D.走上了富强道路
4.(2021˙宁夏)中国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洋务派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这是因为洋务运动( )
A.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列强侵略
C.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
5.(2021 年浙江温州) 据统计,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开办期间, 销售西书 83454 本。 另据 1878 年汇编的《译书事略》 , 西书主要涉及技术工程领域。 读西书、 求西学的时尚新风反映了( )
A. 甲午战争后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B. 洋务运动将学习西学付诸“自强” 实践
C. 戊戌变法在思想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D. 新文化运动利用“科学” 思想启迪民智
6.(2021 年云南昆明) 19 世纪 70 年代, 中国边疆形势严峻。 面对外来入侵, 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 率领装备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 成功收复新疆。 这一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 )
A. 张之洞 B. 左宗棠 C. 曾国藩 D. 李鸿章
7.某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有这样一组镜头:“1894年,双方在黄海发生激战……致远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不幸被敌人鱼雷击中,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组镜头描述的场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8.(2021 年广西玉林) 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陈化成力战英军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抗击联军 D.聂士成天津殉国
9.(2021·山西)1895年5月15日《申报》报道:“一律预备与倭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马关条约》签订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辛丑条约》签订)
1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这句话所反映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是( )
A.发展农、工、商业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开办新式学堂 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11.(2021 年福建) 到 19 世纪 80 年代, 清政府初步建成北洋、 南洋福建等海军。 南洋水师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 北洋水师连续多年无法添置新的舰船。 这说明了当时( )
A.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B. 自强求富已经实现
C. 海军建设步履艰难 D. 军队改制全盘西化
12.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结果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实现了变法图强
13.(2021 年四川遂宁) “我之廉价工人, 彼亦得而使用; 我之丰富原料, 彼亦得而购买, 就地制造, 就地卖出, 运费既省, 关税无多, 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 ” 上述现象与《马关条约》 哪项内容直接相关( )
A.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为商埠 D. 割辽东半岛、 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
14.(2021 年辽宁大连) 下列示意图展示了近代以来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 B.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 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15.(2021 年山东泰安) 有人曾感慨道: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 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 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 ” 在“苛刻的条约” 中, 清政府被迫割让( )
A. 6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 九龙司地方一区
C. 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 D. 香港岛
16.(2021 年四川广安) 据统计, 甲午战争前, 外资在华设有工厂 192 家, 投资总额近 2000 万元; 甲午战争后的 1895-1913 年间, 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 1366 家, 其多数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 投资总额为 10215. 3万元。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强迫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C.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 政策被接受 D. 中国掀起“实业救国” 热潮
17.(2021 年黑龙江龙东) 1898 年,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实行变法。 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商鞅变法
18.(2021 年黑龙江牡丹江) 在学习三大不平等条约时, 小明自己设计了一道题, 请你完成()
①《南京条约》 ②《马关条约》 ③《辛丑条约》
B. ①《马关条约》 ②《辛丑条约》 ③《南京条约》
C. ①《辛丑条约》 ②《马关条约》 ③《南京条约》
D. ①《辛丑条约》 ②《南京条约》 ③《马关条约》
19.(2021 年四川乐山) 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 史料是( )
A. 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 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 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 的片段 D. 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20.“(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3分,第23题19分,共60分)
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请回答:
(1)老人一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可能与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什么规定有关?(6分)
(2)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6分)
(3)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4)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22.(23分)从19世纪中期开始,面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解决之道,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面对内忧外患, 李鸿章、 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 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 材料一中李鸿章、 曾国藩等掀起的“自强”“求富”运动是哪一历史事件? 该运动的作用是什么?(4分)
材料二 :
(1) 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分别反映了什么? 通过对比, 归纳百年中国发生的变化。(6分)
材料三 自强的民族甲午中日战争后,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空前凶猛, 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 抗争有两种类型, 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教, 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 一为观察世界形势, 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 一为昧视时代潮流, 对洋人、 洋教以及轮船、 铁路等统统排斥, 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中“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指什么运动? 二者出现的社会根源是什么?(6分)
材料四 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是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侵略者,用物质的诱饵控制他们。……地方有几位高级官员赞成和平的外交政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李鸿章在后半生尽量维护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4)材料四中改革派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其主要意图是什么?(4分)
(5)你认为改革派的指导思想有何局限性?(3分)
2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李鸿章
(1)李鸿章认为“受制于西人”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怎么办?
材料二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这一类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变”与“全变”的含义及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搬侧。致远鼓冲楫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忆大东沟战事感作》
(3)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材料四 春恐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滑。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4)史料四中“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何时中国被迫签订的哪一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五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做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5)史料五中“瓜分豆制”“揭竿斩木”各指什么?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材料六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
(6)史料六中所描写的现象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清政府已完全变成洋人的“守土官长”。
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②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全优卷(A卷)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奕诉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各项,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C项是洋务派在“自强”口号下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故选C。
2.(2021 年浙江台州) 李鸿章创办的官办企业轮船招商局, 使“内江外海之利, 不致为洋人尽占” 。 三年后, 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 1300 万两。 这表明洋务运动( )
A. 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B. 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
C. 推动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D. 极大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相关知识。 李鸿章创办的官办企业轮船招商局, 使“内江外海之利, 不致为洋人尽占” 。 三年后, 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 1300 万两。 这表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它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3.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总局设于上海,分局设于天津、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等地,承运槽粮兼揽商货。这反映了洋务运动促进我国( )
A.军事工业发展到了海外 B.民用企业近代化
C.交通运输发展领先世界 D.走上了富强道路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关键信息“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承运糟粮兼揽商货”可知,中国的民用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洋务运动促进了当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B。
4.(2021˙宁夏)中国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洋务派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这是因为洋务运动( )
A.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列强侵略
C.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政府中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故选A。
5.(2021 年浙江温州) 据统计,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开办期间, 销售西书 83454 本。 另据 1878 年汇编的《译书事略》 , 西书主要涉及技术工程领域。 读西书、 求西学的时尚新风反映了( )
A. 甲午战争后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B. 洋务运动将学习西学付诸“自强” 实践
C. 戊戌变法在思想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D. 新文化运动利用“科学” 思想启迪民智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江南制造总局” 可知, 这与洋务运动有关。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开办期间, 销售西书 83454 本。 另据 1878 年汇编的《译书事略》 , 西书主要涉及技术工程领域。 读西书、 求西学的时尚新风反映了洋务运动将学习西学付诸“自强” 实践。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它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故选 B。
6.(2021 年云南昆明) 19 世纪 70 年代, 中国边疆形势严峻。 面对外来入侵, 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 率领装备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 成功收复新疆。 这一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 )
A. 张之洞 B. 左宗棠 C. 曾国藩 D. 李鸿章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左宗棠的相关史实。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 军事家、 政治家、 著名湘军将领, 洋务派首领。 一生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举办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1875年,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 督办新疆军务; 1878 年除伊犁外, 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 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这一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左宗棠。 故选 B。
7.某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有这样一组镜头:“1894年,双方在黄海发生激战……致远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不幸被敌人鱼雷击中,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组镜头描述的场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词“在黄海发生激战”“邓世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组镜头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C。
8.(2021 年广西玉林) 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陈化成力战英军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抗击联军 D.聂士成天津殉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 根据“1878 年”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此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左宗棠收复新疆, 故选 B; 陈化成力战英军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排除 A; 义和团抗击联军是在 1900年, 排除 C; 聂士成在天津殉国是在 1900 年, 排除 D。 故选 B。
9.(2021·山西)1895年5月15日《申报》报道:“一律预备与倭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马关条约》签订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1895年5月15日”“一律预备与倭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可知,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甲午战争中《马关条约》的签订,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这句话所反映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是( )
A.发展农、工、商业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开办新式学堂 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可知,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故选B。
11.(2021 年福建) 到 19 世纪 80 年代, 清政府初步建成北洋、 南洋福建等海军。 南洋水师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 北洋水师连续多年无法添置新的舰船。 这说明了当时( )
A.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B. 自强求富已经实现
C. 海军建设步履艰难 D. 军队改制全盘西化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南洋水师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 北洋水师连续多年无法添置新的舰船” 可知, 清政府虽建立起新式海军, 但是依然发展步履艰难, 故 C 正确; AB 与题干主旨相反且与史实不符, 故错误; D与题干信息无关且与史实不符, 故错误。 综上故选 A。
12.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结果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实现了变法图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戊戌变法使人们从封建闭塞中解放出来了,头脑清醒了,所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C。
13.(2021 年四川遂宁) “我之廉价工人, 彼亦得而使用; 我之丰富原料, 彼亦得而购买, 就地制造, 就地卖出, 运费既省, 关税无多, 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 ” 上述现象与《马关条约》 哪项内容直接相关( )
A.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为商埠 D. 割辽东半岛、 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 据题文材料中的话说的意思是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开工设厂, 省却了运费和关税, 得到很大便利。 根据所学知识, 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工设厂是在《马关条约》 之后, 选项中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14.(2021 年辽宁大连) 下列示意图展示了近代以来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 B.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 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 《南京条约》 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 甲午中日战争后, 1895 年 4 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 割辽东半岛、 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为通商口岸, 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其变化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故选 A。
15.(2021 年山东泰安) 有人曾感慨道: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 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 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 ” 在“苛刻的条约” 中, 清政府被迫割让( )
A. 6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 九龙司地方一区
C. 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 D. 香港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 。 由“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 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 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 ” 可知, 材料中的“苛刻的条约” 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 。 《马关条约》 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C 符合题意。故选 C。
16.(2021 年四川广安) 据统计, 甲午战争前, 外资在华设有工厂 192 家, 投资总额近 2000 万元; 甲午战争后的 1895-1913 年间, 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 1366 家, 其多数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 投资总额为 10215. 3万元。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强迫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C.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 政策被接受 D. 中国掀起“实业救国” 热潮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 。 由“甲午战争前” 结合所学,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 《马关条约》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 的条款, 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 可知,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17.(2021 年黑龙江龙东) 1898 年,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实行变法。 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商鞅变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1898 年,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 诏书, 标志着戊戌变法开始,故选 B;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洋务运动, 1895 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排除 A; 1911 年辛亥革命, 排除 C;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排除 D。 故选 B。
18.(2021 年黑龙江牡丹江) 在学习三大不平等条约时, 小明自己设计了一道题, 请你完成( )
①《南京条约》 ②《马关条约》 ③《辛丑条约》
B. ①《马关条约》 ②《辛丑条约》 ③《南京条约》
C. ①《辛丑条约》 ②《马关条约》 ③《南京条约》
D. ①《辛丑条约》 ②《南京条约》 ③《马关条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据所学知, 1901 年, 清政府被迫同英、 美、 俄、 日、法、 德、 意、 奥等国, 签订了《辛丑条约》 .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 4. 5 亿两, 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不准中国人居住。 1895 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 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 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842 年签订的《南京条约》 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故选 C。
19.(2021 年四川乐山) 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 史料是( )
A. 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 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 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 的片段 D. 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点。 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 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 (间接史料) 。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 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是第一手史料。 能够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 选项 ABC 是第二手史料 (间接史料) 。 故选 D。
20.“(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耻”指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3分,第23题19分,共60分)
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请回答:
(1)老人一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可能与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什么规定有关?(6分)
(2)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6分)
(3)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4)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答案】(1)《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制度的落后。(4)落后就要挨打。
【解析】(1)本题第一问主要考查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分别与哪几个条约的哪一项规定有关。1842年鸦片战争中青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老人不得不移居台湾;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老人被迫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不幸的是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所以老人再次被驱逐。故本题答案:《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2)本题第二问主要考查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的严重后果。《南京条约》是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丧失,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国丧失更多领土和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中国不仅丧失了更多领土和主权,而且清政府也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故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本题答案:《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本题第三问主要考查导致老人历尽苦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老人的苦难由不平等条约造成,而这些不平等条约则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带来的。既有制度和实力落后的原因,也有统治者内部的腐败无能。故本题答案: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制度的落后。(4)开放性试题,如:落后就要挨打等等。
22.(23分)从19世纪中期开始,面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解决之道,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面对内忧外患, 李鸿章、 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 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 材料一中李鸿章、 曾国藩等掀起的“自强”“求富”运动是哪一历史事件? 该运动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1) 事件: 洋务运动。 作用: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诉为代表, 在地方以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所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因此李鸿章、 曾国藩等掀起的“自强”“求富”运动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材料二 :
(1) 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分别反映了什么? 通过对比, 归纳百年中国发生的变化。(6分)
【答案】(2) 时局图: 中国在 19 世纪末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局。 资料卡: 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成, 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变化: 从贫弱到富强、 从屈辱走向复兴。
【解析】
(2) 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图片,可知, 图 1 是“时局图”, 反映了中国在 19 世纪末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局; 图 2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的两幅资料卡, 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成, 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百年中国从贫弱到富强、 从屈辱走向复兴。
材料三 自强的民族甲午中日战争后,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空前凶猛, 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 抗争有两种类型, 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教, 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 一为观察世界形势, 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 一为昧视时代潮流, 对洋人、 洋教以及轮船、 铁路等统统排斥, 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中“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指什么运动? 二者出现的社会根源是什么?(6分)
【答案】(3)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帝国主义侵略。
【解析】(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政治改制运动……对洋人、 洋教以及轮船、 铁路等统统排斥, 成为暴力反洋运动”可知, 前者是戊戌变法, 后者是义和团运动。 根据所学可知, 两者出现的根源, 均是帝国主义侵略。
材料四 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是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侵略者,用物质的诱饵控制他们。……地方有几位高级官员赞成和平的外交政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李鸿章在后半生尽量维护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4)材料四中改革派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其主要意图是什么?(4分)
【答案】(4)外交政策:卖国求和。意图:安抚、控制侵略者。
【解析】(4)依据所学可知,外交政策:卖国求和。意图:安抚、控制侵略者。
(5)你认为改革派的指导思想有何局限性?(3分)
【答案】(5)局限性: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而不从根本上变革政治制度;对西方妥协投降,没有坚决的反侵略精神;等等。
【解析】(5)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李鸿章
(1)李鸿章认为“受制于西人”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怎么办?
【答案】中国武器装备落后于西方。向西方学习,用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和先进技术来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史料反映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落后并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原因是中国的武器落后。他们认为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抵制列强的侵略。
材料二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这一类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变”与“全变”的含义及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小变”: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全变”:既引进先进技术,又变革政治制度。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也没有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只是一种量的变化。购船置械,只是引进西方的先进器械,并没有从根本上去学习科技创造;设邮使、开矿务也不是政治制度的变革。这些变化,尽管有使国家强盛的意愿,但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因此先进的中国人要求彻底放弃旧有的一切,涤荡田俗,冲决网罗,重建新的制度与统治模式,这是以前都没有过的。……与只学习西方科技不同的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材料三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搬侧。致远鼓冲楫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忆大东沟战事感作》
(3)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答案】黄海海战。邓世昌。
【解析】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吉野号”撞去,不幸被日军的炮弹击中,邓世昌与200余名将士壮烈牺牲。本诗展现了中国将士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气概。
材料四 春恐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滑。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4)史料四中“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何时中国被迫签订的哪一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答案:1895年,《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以此为契机,拟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这首诗由近代诗人丘逢甲作于1896年,即《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本是中国的领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将它割让给目本,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材料五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做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5)史料五中“瓜分豆制”“揭竿斩木”各指什么?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答案】“瓜分豆制”指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揭竿斩木”指国内人民的反抗日益强,阶级矛盾尖锐。目的:请求变法,挽救民族危亡。起到了一定作用。因为光绪帝深受触动,表示不作“亡国之君”,令康有为筹划变法,1898年进行了戊戌变法。
【解析】康有为指出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国内人民反抗情绪高涨,阶级矛盾灾锐。如果不及时变法,国家将面临亡国。他的上书深深触动了光绪帝,于是光绪帝接见了康有为,并表示不作“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材料六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
(6)史料六中所描写的现象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清政府已完全变成洋人的“守土官长”。
【答案】答案:《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②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