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全优卷(B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全优卷(B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6 15:36: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全优卷(B卷)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年四川雅安)图为洋务派开办的部分企业。据此可知洋务派( )
A.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 B.前期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C.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创办的企业都在沿海地区
2.(2022年四川乐山)下图是乐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某一课后绘制的漫画。据此推测他学习的课题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武昌起义
3.(2022年四川遂宁)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为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近代化探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B. 戊戌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
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4.(2022年陕西)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 “扶清灭洋” B. “实业救国” C. “自强”“求富” D. “还我青岛”
5.(2022年江苏扬州)1863年,有人在给曾国藩的信中提到西方的大炮、弹药、器械等“实中国所不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可见他主张( )
A.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C. 发展近代民用企业 D. 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6.(2022年江西)下列是历史兴趣小组给下图拟定的标题,合适的是( )
A. 洋务运动示意图 B. 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示意图.
C. 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D. 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
7.(2022年四川南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8.(2022年江苏连云港)对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 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 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D. 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9.(2022年四川自贡)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记录到:“……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0.(2022年江苏苏州)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北洋水师正式成军C. 邓世昌壮烈殉国 D. 签订《马关条约》
11.(2022年山东聊城)“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2.(2022年广西河池)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他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吾四万万之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成。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己。”这说明康有为主张(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13.(2022年湖北襄阳)“甲午大败,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因“觉醒”而开始的爱国运动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西安事变
14.(2022年湖北黄冈)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15.(2022年海南)甲午战争期间,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严复此举意在( )
A.宣传民主科学 B.推动教育发展 C.号召救亡图存 D.传播传统文化
16.(2022年广西梧州)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17(2022年福建)以下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福建名人名言录(节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陈嘉庚: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A.民族团结 B.政治变革 C.实业救国 D.爱国主义
18.(2022年广东)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市、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19.(2022年湖南常德)1901年美国杂志《PUCK》发表了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ofchina(中国人的觉醒),只要悬吊大刀的绳一断……,从漫画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列强团结一致并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 B.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
C.列强彻底放弃侵略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D.义和团运动使列强在华利益备受威胁
20(2022年湖南衡阳)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8分,第23题22分,共60分)
21.(20分)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国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驳驳(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眼粮,漂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淘于时事大局有神。”
——《朱萌贵论招商局》
(1)图片中该机构的诞生与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局有益于“时事大局”的依据。(8分)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6分)
材料三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瑜,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一些中央的街门和几个骨抚所辖的地方街门都被皮除,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上请申均未提,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3)依据材料三,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昭令”是如何体现变法是“自强运动的强化”?根据材料三,指出变法维新运动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
22.(18分)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经的世界历史和如今的国际形势都告诚我们必须重视海洋的开发和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摘编自《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为了捍卫中国的海上主权,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6分)
材料二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2)材料二中提到的“海军”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在这场运动中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薄篱尽撤。”
——《清史稿》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藩篱尽撤”说明了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4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当今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建设海洋强国”?(2分)
2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材料二 义和团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折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恰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2)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怎样的局限性?(4分)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四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
(3)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主张?(8分)
材料五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总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4)材料五描述的情境的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中的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全优卷(B卷)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年四川雅安)图为洋务派开办的部分企业。据此可知洋务派( )
A.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 B.前期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C.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创办的企业都在沿海地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机器制造局、织呢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期间学习西方的技术,创办了大量的民用和军事工业,C项正确;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企业,无法得出中央政府的支持,排除A项;洋务运动前期主要发展军事工业,并非民用工业,排除B项;甘肃、四川不在沿海,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年四川乐山)下图是乐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某一课后绘制的漫画。据此推测他学习的课题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武昌起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漫画,“封建制度情况下,嫁接西方先进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技术,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B项正确;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首义,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年四川遂宁)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为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近代化探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B. 戊戌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
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年陕西)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 “扶清灭洋” B. “实业救国” C. “自强”“求富” D. “还我青岛”
【答案】C
【解析】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行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C项正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民族资本家张謇等人的救国口号,排除B项;“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年江苏扬州)1863年,有人在给曾国藩的信中提到西方的大炮、弹药、器械等“实中国所不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可见他主张( )
A.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C. 发展近代民用企业 D. 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实中国所不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可得出他主张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中的“大炮、弹药、器械”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6.(2022年江西)下列是历史兴趣小组给下图拟定的标题,合适的是( )
A. 洋务运动示意图 B. 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示意图.
C. 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D. 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该事件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根据材料所给企业名称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 创办的企业,据此可以拟定的题目是洋务运动示意图,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沙俄侵占我国领土,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C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划分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2年四川南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答案】B
【解析】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最能体现出列强资本输出的特点,不利于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割香港岛给英国属于领土主权丧失,排除A项;《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加重民众的负担,排除C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体现出列强控制清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年江苏连云港)对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 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 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D. 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时局图”,反映的是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B项正确;A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AC项;图片中不仅只有日本,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2年四川自贡)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记录到:“……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1895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等地,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由材料“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可知与《马关条约》有关,排除ABD,C项正确。故选C项。
10.(2022年江苏苏州)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北洋水师正式成军C. 邓世昌壮烈殉国 D. 签订《马关条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沙俄侵略我国新疆,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维护了我国主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邓世昌壮烈殉国、 签订《马关条约》均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2022年山东聊城)“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D项正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与“社会文化运动”关联不大,排除A项;戊戌变法并未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排除B项;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2年广西河池)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他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吾四万万之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成。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己。”这说明康有为主张(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判断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宣布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排除C项;民主科学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中,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2年湖北襄阳)“甲午大败,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因“觉醒”而开始的爱国运动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西安事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甲午大败,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事件是戊戌变法。甲午战后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民族觉醒。C项正确;AB项都是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前,排除;西安事变发生在甲午战争后,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14.(2022年湖北黄冈)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再结合这一时期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群情激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的宣传正好激发了民主救亡图存的意识,B项正确;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C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传统思想不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2年海南)甲午战争期间,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严复此举意在( )
A.宣传民主科学 B.推动教育发展 C.号召救亡图存 D.传播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甲午战争期间,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再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国内的知识分子开始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进行了戊戌变法。严复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一时成为仁人志士的救国宣言,表明此举意在号召救亡图存,C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推动教育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2年广西梧州)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旨在说明戊戌变法促进思想启蒙,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但没实现国家富强,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2022年福建)以下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福建名人名言录(节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陈嘉庚: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A.民族团结 B.政治变革 C.实业救国 D.爱国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林则徐、严复、陈嘉庚都强调爱国,因此他们的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D项正确;民族团结、 政治变革 、实业救国都涉及一方面,不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2022年广东)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市、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市、学术皆有焉”可得出1895年后,各种报刊出现,例如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居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新型媒体得到发展,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开始创办,排除A项;1924年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2年湖南常德)1901年美国杂志《PUCK》发表了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ofchina(中国人的觉醒),只要悬吊大刀的绳一断……,从漫画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列强团结一致并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 B.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
C.列强彻底放弃侵略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D.义和团运动使列强在华利益备受威胁
【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ofchina(中国人的觉醒),只要悬吊大刀的绳一断……”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看到象征觉醒的刀在他们头上悬着,说明西方列强对自己入侵中国的担忧,即西方人担忧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会被赶出中国,不能在掠夺中国,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开始于1900年,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史实,列强没有放弃侵略中国,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在1901年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2年湖南衡阳)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巨额的赔款……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结合所学知识,表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军事上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0分,第22题18分,第23题22分,共60分)
21.(20分)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国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驳驳(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眼粮,漂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淘于时事大局有神。”
——《朱萌贵论招商局》
(1)图片中该机构的诞生与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局有益于“时事大局”的依据。(8分)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6分)
材料三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瑜,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一些中央的街门和几个骨抚所辖的地方街门都被皮除,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上请申均未提,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3)依据材料三,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昭令”是如何体现变法是“自强运动的强化”?根据材料三,指出变法维新运动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
【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依据:开通到西洋的航路;旱灾时,运粮账灾;战争时,运送兵勇。(2)“新的救国之道”: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3)体现:在经济上,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作用:变法维新运动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招商局”的诞生与洋务运动有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该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骎骎(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达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可知,招商局开辟了远洋航线、运粮赈灾、运送兵勇,抵御外辱等。(2)根据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教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可知,”新的教国之道“是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3)依据材料三“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结合课本所学,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按维新减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持续了103天,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由材料三“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得出”诏令“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措施;依据材料三“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得出:戊戌变法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22.(18分)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经的世界历史和如今的国际形势都告诚我们必须重视海洋的开发和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摘编自《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为了捍卫中国的海上主权,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6分)
材料二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2)材料二中提到的“海军”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在这场运动中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薄篱尽撤。”
——《清史稿》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藩篱尽撤”说明了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4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当今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建设海洋强国”?(2分)
【答案】(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致远舰管带:邓世昌。(2)事件:洋务运动。措施: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筹建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派人出国留学,学习海防知识,培养海军人才;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在台湾建立行省;等等。(3)事件: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防现状:近代中国“有海无防”(或:海防废弛)。(4)措施:深化改革;提高经济实力;发展科技;加强海军建设;等等。
【解析】(1)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挑起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发动鸦片战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中国近代史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致远舰管带:邓世昌。(2)据材料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指的是洋务运动。措施: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筹建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派人出国留学,学习海防知识,培养海军人才;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在台湾建立行省;等等。(3)从材料“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散”中可以看出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防现状:近代中国“有海无防”(或:海防废弛)。(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材料二 义和团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折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恰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2)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怎样的局限性?(4分)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四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
(3)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主张?(8分)
材料五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总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4)材料五描述的情境的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中的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4分)
【答案】
18.(1)“拳匪运动”: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变化:由阶级矛盾演变为民族矛盾。(2)局限性:盲目(3)主张:都主张列强不直接瓜分中国,而采取排外。“以华治华”的策略侵略和控制中国。原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4)条约:《辛丑条约》。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解析】(1)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后来他们以“扶清天洋”为口号,打击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制度,是完全由民间自发的暴力运动,从中可以看出,民族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局限性:盲目(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并不希望自己来统治中国,而是让华人治华,究其原因,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西方列强没有能力统治这么大的国家,而且中国人民的反抗,让列强认识到,统治中国人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义和团的反抗就是实例。
(4)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02年)和大清国成为外国人的朋友可知,和该内容有关的条约是《辛丑条约》,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成论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