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
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课本主要介绍了长江上中下游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的影响。地貌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本课题是继“板块运动”地球内力作用教学内容之后,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校高一学生对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有直观感受,但由于认识比较浅,对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地貌相对陌生,对河流地貌的成因难以理解。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归纳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比较薄弱,地理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视频与实例,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
2. 通过观看模拟实验、自主学习图文资料,能说出流水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通过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形成的原因,不断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人地和谐的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曲流的发育
【教学策略和方法】
充分利用3S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教学中通过生动直观的模拟实验和问题解决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学流程】
观察发现→问题探究→案例分析→拓展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利用Google Earth制作的长江上中下游河段视频。提出问题:描述长江上中下游的地貌特征,为什么呈现出不一样的地貌特征? 观看视频,观察并描述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特征,完成学生活动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流水作用 播放实验视频:流水作用实验。 观看实验,认识并说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通过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对流水作用的认识
探究河流上游流水侵蚀作用 引导探究:虎跳峡河段侵蚀类型。 思考分析长江上游虎跳峡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探究河流中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引导探究:荆江河段侵蚀类型 播放实验视频:凹岸侵蚀实验。 探究活动二:根据遥感影像思考分析货运码头适宜建在凹岸还是凸岸? 荆江河段侵蚀类型形成过程 观看实验,结合分析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并将所学应用到真实情境。 通过模拟实验、不同河段地貌景观特征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流水侵蚀类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认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探究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引导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拓展探究活动三:为什么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减缓? 小组结合材料观察、讨论分析。 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对河流堆积地貌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