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地貌——河曲与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课标对“地貌”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形态,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根据课标要求可以将“河流地貌”联系本节内容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野外调查或借助图片、视频识别河曲地貌。(2)描述河曲地貌的特征。(3)举例说明河流地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设计意图:关于河曲的学习,可以先通过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河曲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学习河曲的演化过程的实验/视频,发现不同位置河曲的特征不同,从而理解地貌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思想:河曲是人们重要的生产生活场所,由于其风光秀丽, 气候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也由于其分布,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提供了灌溉用水,同时成为了重要的鱼、虾、贝、蟹类养殖,基地,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水质较好流动性强的还可作为饮用水的水源。因此了解河曲的特征及河曲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内容, 可以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工作生活,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开发河流, 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达到可持续发展。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取的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地形地貌的第一节,包括“流水 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滑坡和泥石流”三部分内容。其中“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让学生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定义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并通过比较河流侵蚀与堆积两个不同地质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差异,从而了解不同 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地理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因地制宜。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部分流水地貌已有初步了解。但是没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形成过程和 其背后的地理原理。高中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理实践力,所以本堂课在已学过的流水地貌 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是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展示,帮助学生观察、识别、描述河曲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以达 到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教学目标: 通过地理模拟实验和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学会观察、识别河曲,能够描述河曲的特点,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结论,探究河曲的河岸特点,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河曲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河曲开发利用的便利条件。同时,让学生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条件,实现自身发 展时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曲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河流凹、凸岸的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 应用 时间 安排
图片展示:巴音布鲁克-九个太阳 设疑激趣式导入
创设情境 导入 设疑导入:巴音布鲁克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看到九个太阳的地方, 看看同学们能数出 9 个太阳吗? 数太阳 简单问题引发学 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PPT 图片 2 分 钟
1.教师引导:为什么这里能数出 9 个太阳? 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观察景观,“这么多“太阳”是河道弯曲导致的。” 找出湘江河曲和人类活动的特征,得到河曲与人类活动关系紧密的结论 3.回忆学过的知识,通过回答问题总结出流速与流水地貌形态的关系,掌握地理原理
知 识 点一: 河曲的概念 引入概念:蜿蜒曲折,状如蛇形的弯曲河道称之为“河曲”。 2.展示湘江水系图与沿岸大城市的位置,启发学生发现河曲与人 类活动关系紧密。 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直观体验,提高学生 PPT 图片 5 分钟
引入标题:河曲与人类活动。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总结地理原理,为后续新课的教 区域认知水平
学做好铺垫
过渡: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主题,河曲,它又会具备哪些特征。
1.展示对比图片,请同学们思考: 与平直河道相比,河曲的河流特 1.利用吸管作为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和体验河流平直和弯曲状态下水文特征的差异,从而总结出曲流的特征。2.通过株洲案例的引入,增强大家对于河曲地貌特征在真实情境下的直观体验。承上启下,引发学生对于河曲凹凸岸的 成因的探究欲望。
知识点 二:河曲的特征 征有何差异? 学生总结,板书河曲的特征: (1).流程长、水域面积大(利用吸管说明)(2)流速缓(3). 有凹岸和凸岸 此处应重点强调凹岸凸岸的形态差异,帮助学生学会识别。 2.学生从宏观上通过河岸形态差异判断后,以株洲为案例 PPT 展 示河东、河西沿江风管带拍摄的 学生分组比对、讨论、研究:学生总结,上台找凹岸和凸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学生观察分析株洲风光带案例,从微观上(河岸陡缓、径粒大小)等方面总结差异,明确多种凹凸岸识别判断的途径。 吸管 PPT 图片 7 分钟
实景差异。请同学总结,引入凹
岸凸岸微观上的差异。
过渡:为什么同一条河流的两岸会呈现出如此明显的差异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1.利用 PPT,说明实验:请同学 们猜想,水流停止后,两岸的标 学生实验前猜测实验结 果; 结合课上总结的 地理原理,通过实 实验视频 6 分钟
知识点 志物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与 观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 验视频,,帮助学
三:凹岸 实验前相比,凹岸、凸岸的河岸 并结合前面总结的地理原 生通过实验现象
和凸岸差 线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理,分析凹凸岸形成过程 分析生活中的地
异的成因 学生展示曲流实验(视频) 2.学生作答后总结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中有流速的差异引发了河岸特征的差异,得出结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理现象的成因,提升学生的地理实 践力。
过渡:两岸流速的差异塑造了河岸特征的差异,河岸特征的差异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通过几则案例来看看。
合作探究: 研究材料 1,材料当中提到了关键词“水运”说明河东水运条件较好。联系港口相关的知识,河东位于凹岸:船体载货量大,吃水深,而凹岸江阔水深,避免搁浅,便于发展航运。2,材料当中提到了关键词:农业,结合凸岸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凸岸地势平坦,耕地辽阔,便于引水、利于农耕。 3.宏观上河道弯曲,流速较慢,在洪水来临之际,易造成水流不畅,诱发洪涝灾害。微观上河西(凸岸) 地势低平,不利排水,更 易受灾。 通过株洲真实情
展示材料,请学生结合株洲河曲 境中的材料,结合
形态特征,探究问题: 铁路还未修建前,河东为什么发展更快? 分析河西开展农业活动的优势 条件。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两岸差异性发展与河曲两岸特征的关系,明 确因地制宜,能够
根据河西凸岸低平的地势特点, 为人类社会的开
引出河曲附近的洪涝问题 3.株洲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并推测,哪一侧河岸受灾更严重? 发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提升学生 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材料 8 分钟
总结学生发言,承上启下:面对 和人地协调观念。
知识点 四:探究曲流与人 河道排水不畅引发的洪涝灾害, 我们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减轻洪涝灾害?
类活动的
关系
拓展延伸: 河曲改造措施——人为裁弯取直1.提供截弯取直资料,请学生分析人为截弯取直的利和弊 2.总结提升:这一前一后截然相 反的举措,其实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入。通过 学生根据资料,综合分析裁弯取直的利与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发表观点。 通过美国真实情 境中的材料,结合洪涝灾害的原因, 明确任何地理事 物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都是具有两 面性的,我们要依据自然环境整体 性的原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分 析能力和人地协 调观念。 案例材料 5 分钟
上面的案例,我们发现要想获得
持续的经济效益,一定要兼顾生
态效益,只有经济社会生态三位
一体实现可持续,方才能实现人
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过渡:结合湘江案例,我们掌握了河曲的研究方法。接下来请大家学以致用,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曲流。
学以致 介绍洣水河 通过 PPT 展示实景图片,请学生分析南岸人类主要产业活动的形成原因。 布置课后探究题:攸县港口布局之谜 学生整理笔记,讨论研究, 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观察和本节课学习的有关河曲的研究方法,对洣水河的特征进行描述,对两岸发展的人类活动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思想:河曲是人们重要的生产生活场 所,指导学生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 和所学知识,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达到人地关系的 可持续发展。
用:探究
攸县本地 洣水河与 案例 材料 7 分 钟
人类活动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