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地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
课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海岸地貌&冰川地貌》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理念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养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对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热情:通过对必修一第二章前面部分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对认识各种地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教材通过文字描述、大量的景观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但是,要真正理解海岸地貌的和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冰川地貌,从文字资料和景观图片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需要补充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资料,认识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不同类型; 通过案例分析,大概了解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 通过合作探究和教师讲解,认识地质作用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重 点 学会识别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并说出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的主要特点。
难点 了解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 型 新课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问题式教学、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导入 你见过什么样的海岸? 介绍各种海岸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海岸地貌特点 观看图片 观察各种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一 组织学生完成合作探究一 1、侵蚀型海岸和堆积型海岸的景观特点差异?(引导学生从地形和地表物质方向思考,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2、侵蚀型海岸和堆积型海岸形成过程的差异? 描述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景观特点差异 总结观察图片的结果,认知海岸地貌的特点
同时播放一段惊涛骇浪的视频和一段风平浪静的视频,帮助学生认识侵蚀型海岸和堆积型海岸的形成过程差异 观看视频,解决合作探究的第二个问题 通过视频,直观地认识侵蚀型海岸和堆积型海岸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总结 播放《谈天说地:海岸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学生了解海岸地貌更复杂的作用过程,培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观看视频,丰富对侵蚀型海岸和堆积型海岸的了解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海岸地貌的作用因素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导入冰川地貌 提供现代高山冰川地貌图片,极地大陆冰川图片,北美五大湖图片,挪威峡湾图片 设下疑问:现在没有冰川分布的北美五大湖地区和挪威西海岸,怎么会有冰川地貌? 观看图片,直观认识冰川地貌 通过图片观察,认识冰川地貌,并通过教师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播放视频 提供视频纪录片《阿斯哈图的石林》,帮助学生认识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现代冰川地貌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冰川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观看视频,了解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通过视频观看,主观认识冰川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合作探究二 1、试描述峡湾的形成过程? 2、冰川侵蚀搬运的物质发生堆积的条件? 3、冰川堆积物有何特点? 讨论之后,结合视频资料和教材的文字阅读资料,描述峡湾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结合风力和流水地貌的发生过程,思考冰川堆积物和冰川堆积地貌的特点 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知识试着分析冰川堆积地貌的特点
冰川堆积地貌 展示喀纳斯湖和德国中部的冰碛丘陵 观看图片,认识冰积地貌的特点 认识几种冰积地貌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回顾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 课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识别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描述其景观特点,如果能认识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那实现课标要求的识别和描述就更加容易了,所以本节课设计运用大量的景观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这对学生认识各类地貌,尤其是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冰川地貌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