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复习巩固检测卷(试题)-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咸盐(yán) 顿时(dùn) 稻穗(shuì)
B.庄稼(zhuānɡ) 睡眠(mián) 坠落(zhuì)
2.对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下列关于本单元课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江大潮变化的过程是:一条白线→一堵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恢复平静。
B.《走月亮》一文中题目的意思是“和月亮一起走”。
C.《现代诗二首》中的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做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
D.《繁星》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B.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C.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D.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5.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霸占 绞猾 煤体 山蹦地裂 B.培育 气氛 屏障 腾云驾雾
C.逐渐 滚动 疆硬 齐头并进 D.玲巧 奥秘 摸仿 横七竖八
6.下列哪则标语不适合放在校园的花坛边?( )
A.手下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成茵。
B.小草给我一片绿,我给小草一份爱!
C.建设绿色校园,拥抱绿色生活。
D.既要学会动脑,也要学会动手。
7.给下面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霎时 ②顿时 ③伫立 ④屹立
(1)( ),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3)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 )在江边。
(4)李白( )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十几层的高楼霎时被夷为平地。
B.大娘一番话,顿时羞得他汗颜无地。
C.一会儿工夫,我就忘记了这些,仰起头再次灿烂地微笑。
D.她总是那么自信,这次比赛又获奖了,说起比赛,她忽然眉飞色舞。
二、填空题
9.给下列生字注音。
鼎( ) 沸( )
霎( ) 崩( )
10.照样子,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绿色)的希望
________的月亮 ________的夜晚 ________的溪水
________的星星 ________的传说 ________的果园
1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人非常多。( )
②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
③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
④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 )
1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3)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
(4)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 )
13.根据课本内容完成习题。
(1)作者在海上看繁星时,感受到海上的夜是______的,是______的,是______的。
(2)黄昏,红红和家人一起到树林里散步,此时她看到太阳的余晖映入了深林,接着又照在青苔上,她不由得吟诵起诗句:“______,______。”
(3)《走月亮》一文中,“我们”村里有个风俗,收庄稼前,要把道路______,补一补。
(4)《花牛歌》的作者是______,本诗的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了______的花牛。
三、语言表达
14.发挥想象,仿写诗句
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能发挥想象,仿写一段《花牛歌》吗?
例: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花牛在草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牛在草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牛在草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的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帽,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5.读短文,补充词语。
色彩( ) 颜色( ) 热闹( )
生机( ) 美不( ) 丰硕( )
16.在短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并抄下来。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
17.短文围绕一词,按顺序描写了漓江景色。请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一写每个季节的特点。
春天:_________ 夏天: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
18.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把你家乡那个季节的美景写一写,吸引大家去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秋天的田野
秋天的田野,景色多么迷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清晨,白蒙蒙一片,似薄纱的雾气笼罩着田野,好像在给水稻最后的滋润。太阳出来了,眼前金黄一片,饱满的稻穗低着头,把稻秆都压弯了。露珠挂在稻粒上,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好似无数珍珠。一阵风吹来,水稻随风而动。早饭过后,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着,老人、青年都不约而同,手拿闪着银光的镰刀,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里,开始抢收。汗水在他们脸上流淌,他们也顾不得擦一下。“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汇成了一支田园交响曲。这声音多么动听,多么欢快呀!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一夜之间,站立的稻子都睡在了地上,像平铺了一层地毯。田野变得非常宽广。又过了一段时间,睡在地上的稻子不见了,出现了一片绿色。呀!原来是绿油油的麦叶。麦叶又细又长,又柔又嫩,它们吮吸着晶莹的露珠,争先恐后地生长,好像在比谁长得最高,长得最快。前面有块凹地,我上前一看,那里种满了蔬菜:火红的辣椒、翠绿的青菜……我拔起一棵青菜,它的根就像老爷爷的胡子,那叶子和菜柄就像一个个乒乓球拍。
多么迷人的秋天田野呀! (有删改)
19.文章写了人们“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里,开始抢收”,人们抢收的是( )
A.稻子 B.麦子 C.蔬菜 D.水果
20.文章中的“田园交响曲”指的是什么?( )
A.流水声 B.风声
C.割稻子的声音 D.麦子拔节的声音
21.文章主要写了( )的景象。
A.果园生机勃勃 B.田野丰收
C.菜园生机勃勃 D.麦田生机勃勃
22.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
A.分—总 B.总—分 C.分—总—分 D.总—分—总
23.文章中有许多生动优美的句子,请找出一句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读完这个句子,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幅丰收的画面呢?请把你想到的画面描绘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5.习作展示。
以“我喜欢去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的横线上填写一个地名,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稻穗(shuì)应为suì
2.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注意结合不同修辞的特点分析。
A项,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构成排比,该项正确。
B项,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句子写了“我”眼睛模糊后的感觉,并未使用修辞手法。
C项,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结合“星的怀抱”可知,该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星星”拟人化。
3.B
【详解】考查对文章和题目的理解。
B项,有误。《走月亮》主要内容: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这篇课文以“走月亮”为题,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并且以走月亮为线索,使情节集中,结构严谨。
4.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判断,注意对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及含义的了解。结合每句话的语境进行分析,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项。其他三项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有三句相同的句式。而B项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把稻谷、稻穗当成人来写。还有比喻,把稻田比作银毯。
5.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A项:“绞猾”应为“狡猾”,“煤体”应为“媒体”,“山蹦地裂”应为“山崩地裂”。
C项:“疆硬”应为“僵硬”。
D项:“玲巧”应为“灵巧”,“摸仿”应为“模仿”。
6.D
【详解】本题考查标语的使用。
结合题意,可知标语要放在校园的花坛边,此类标语要体现对花草的爱护,D项“既要学会动脑,也要学会动手”不符合该要求。故选D。
7.D
【详解】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做此题先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霎时:极短的时间;忽然之间。用来形容潮来的快。
顿时:副词。立刻(只用 于叙述过去的事情)。顿时后面多跟人物变化或场面变化。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用来形容人。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多指建筑物。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搭配是否恰当。
A 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由此可知词语运用符合本题语境。
B 顿时:指立刻。由此可知词语运用符合本题语境。
C 一会儿工夫:指的是很短的时间。由此可知词语运用符合本题语境。
D 忽然:表示事件或动作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由此可知词语运用不符合本题“她”说起比赛时眉飞色舞的语境。
综上,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
9. dǐng fèi shà bēng
【解析】略
10. 明亮 寂静 清澈 闪闪 美丽 丰收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给词语进行合理搭配的能力。
完成本题要注意认真分析所给词语进行合理的搭配,完成后再读读是否合适。
中间为“的”,后面为名词,则前面需搭配合适的形容词,认真分析所给名词的特点,然后搭配,如“明亮的月亮”、“寂静的夜晚”等。
11. 人山人海 奇观 人声鼎沸 若隐若现
【解析】略
12. 反问 比喻 排比 拟人
【详解】考查对修辞的辨析。
(1)结合题干来看有问无答,属于反问修辞。
(2)结合“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看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
(3)结合三个连续的“照亮了”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修辞。
(4)结合“秋虫唱着”来看运用了拟人修辞把秋虫人格化。
13. 柔和 静寂 梦幻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修一修 徐志摩 活泼顽皮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理解与填空。
(1)《繁星》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无数的星星“悬”在天空中,在深蓝色的背景映衬下显出一种宁静的美。繁星是半明半昧的,如萤火虫般的,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柔和美。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自唐代王维《鹿柴》翻译: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3)“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 语段选自《走月亮》,这篇文章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4)《花牛歌》作者是 徐志摩。一诗中的花牛时而 坐,时而 眠,时而走,时而 做梦。时间则悄悄地流逝,而天上的 白云和 太阳告诉我们天色渐晚,构成了一幅美丽、恬淡的草地风景画。本诗的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了活泼顽皮的花牛。
14. 散步 晚霞染红了半边天 吃草 小虫吓得不停地跳 歌唱 月亮露出了笑脸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
结合题干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例句进行仿写即可。是仿写拟人句。写出花牛在草地做什么,具体的情景是什么即可。
例如: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15. 斑斓 各异 非凡 勃勃 胜收 诱人 16.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的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17. 生机勃勃 热闹非凡 丰硕诱人 纯洁安静 18.春天,我家山上的大树长满了嫩绿的叶子。小草从土地里钻出来,风一吹草就长得更快了。草地一下子变成了绿色的啦。五颜六色的花也长出来了,为草地增添了许多颜色。
【分析】15.本题考查补全词语。
注意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色彩斑斓:颜色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
热闹非凡:形容十分热闹。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丰硕诱人:十分丰富而且吸引人。
16.本题考查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认识。
比喻句,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文章中的比喻句如: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把“漓江”比作“带子”。
拟人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让被描述的事物具有人的某些性格、情感、动作、神态等,把它人格化了。
示例: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的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从文章内容可知,春天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夏天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秋天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冬天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结合上文每个季节的特点和短文第五自然段句子“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可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特点为:春天生机勃勃、夏天热闹非凡、秋天丰硕诱人,冬天纯洁、安静。
18.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写出你喜欢的季节,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19.A 20.C 21.B 22.D 23.把露珠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样子。 24.所有的粮食都丰收了,农民伯伯在收割粮食。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可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答。
结合文中句子“一阵风吹来,水稻随风而动”可知,人们抢收的是稻子,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可通过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结合文中句子“一阵风吹来,水稻随风而动……手拿闪着银光的镰刀,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里,开始抢收。汗水在他们脸上流淌,他们也顾不得擦一下。‘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汇成了一支田园交响曲”可知,文章中的“田园交响曲”指的是割稻子的声音,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想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本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田野丰收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故文章主要写了田野丰收的景象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注意分析开头、中间、结尾所写的内容来帮助分析结构。
首先来看下本文的结构为:开头:秋天的田野,景色多么迷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中间:稻子里的丰收,人们收割稻子及绿油油的麦叶、蔬菜等。结尾:多么迷人的秋天田野呀!从中可知这是“总—分—总”方式,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按照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再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等角度来理解与赏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即可。如“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这句话中从“探出”、“向外张望”、“欣赏”等词赋予了大豆人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豆成熟时的样子。
24.本题考查学生想象写话的能力,学生在作答时,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意思联想出相应的画面。
从句子“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中的“这丰收的景象”可以从中联想到这个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勤劳的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忙碌着,但脸上都是笑呵呵的。本题答案不固定,符合题意即可。
25.范文:
我喜欢去海边
大海是美丽的,是一望无际的,我爱大海,因为大海拥有一颗宽广豁达的心。
坐在松软的沙滩上,一轮明月发出耀眼的光芒,把海水的脸映得红彤彤的。此时,海风吹拂面颊,海水亲热的吻着岩石,我拾起一枚贝壳,一边倾听着贝壳的声音,一边尽情享受着大海带给我温情的,无穷的乐趣。
海,平静时,像一位温顺的孩子,每当在海水波光粼粼时,似一面镜子,又似在与广阔的天地微笑。而我们,正在风平浪静的水里玩耍,不时有几只海鸥飞来凑热闹。
这是海平静的一面,可有时海又像一头愤怒的雄狮。那是在海涨潮时,波涛犹如千军万马,向海岸冲来,人们还会在远一些的陆地上隐约听到海浪直奔沙滩的声音,让人觉得此时的海是那么汹涌澎湃。
我爱大海,爱它有颗高尚的心,而这时的我也似随着大海荡漾起来。
可是落潮时,海水双恢复了平静,人们又来到海边,拾起一些被海水冲来的贝壳,海虾等海里的物品。
望着一望无垠的大海,我的心胸宽了许多,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包容一切。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结合题干的要求,首先补全标题,根据标题内容进行文章的写作,注意文段语言的完整流畅,不要有错别字即可。
开头:点明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喜欢的原因由什么而来。
过程:对自己的喜欢的事物进行详细的描写,可以从外表到内涵的升华,点出自己喜爱的主旨。
结尾: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点名主题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