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冀少版七年生物上册1.4.5节肢动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冀少版七年生物上册1.4.5节肢动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01 09:4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冀少版七年生物上册 1.4.5节肢动物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4.5节肢动物 单元 一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要求通过对蝗虫和沼虾形态、结构的观察,得出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节课是以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蝗虫和沼虾为例介绍农业害虫,对于蝗虫农村的学生都很熟悉,尤其是蝗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发育状况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农村学生学习本节课,要相对容易一些,但在探究沼虾形态结构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分发沼虾或类似的鲜虾给学生观察。
教学 目标 生命观念:概述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蝗虫的发育过程;识别常见的节肢动物。 科学思维:掌握蝗虫防治的最新方法,初步了解生物防治。运用生物学知识描述常见的节肢动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通过搜集资料学会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尝试观察蝗虫和沼虾的形态结构。 社会责任:举例说明常见农业害虫及开发利用生物治虫的意义。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养成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重点 1.通过对蝗虫形态结构的观察,形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生物学观点.蝗虫的防治方法。 2.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 1.运用生物学知识描述常见的节肢动物的特征。 2.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你知道蝗灾吗? 蝗虫是危害农作物的农业害虫。夏秋季节,我们经常能看到蝗虫在草地里跳跃。你了解蝗虫吗?你知道蝗虫是怎样危害农作物的吗? 思考 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蝗虫 1.观察蝗虫 (1)目的要求:说出蝗虫的形态特点。 (2)材料器具: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等。 视频:昆虫与节肢动物 (3)方法步骤 ①将蝗虫放到解剖盘中,结合图观察蝗虫身体的分部情况。蝗虫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②观察蝗虫身体胸部、腹部和足、触角的分节情况。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后胸三节,腹部共十一节,足和触角均分节。 ③观察蝗虫足、翅的着生部位以及翅的特点。前胸生有前足;中胸生有中足和前翅;后胸生有后足和后翅。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行。 ④观察蝗虫气门的位置。从中胸到腹部第八节,每一体节两侧各有一个,共十对。 ⑤用手摸一摸蝗虫身体背面,可以感觉到其体表非常坚韧。 2.形态结构 (1)蝗虫的外形 ①分部: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②外骨骼:蝗虫身体表面坚韧的部分是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身体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因此,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蝗虫的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①触角:在蝗虫的头部有一对分节的触角,触角是感觉器官,具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可以帮助蝗虫完成通讯联络、寻觅异性、寻找食物、选择产卵场所等活动。 ②眼:蝗虫的头部有一对复眼,这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三个仅能感光的单眼。 蝗虫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一般向外突出,在视觉上起主要作用,而单眼仅能辨别光线强弱。 ③口器:蝗虫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其取食器官,由上唇(一片)、上颚(一对)、舌(一片)、下颚(一对)、下唇(一片)组成。这种口器叫作咀嚼式口器。 拓展 昆虫的口器 ①咀嚼式口器,如蝗虫的口器,能取食整片叶或茎。 ②刺吸式口器,如蚊子或蚜虫的口器,能吸取动植物体内的液体。 ③虹吸式口器,如蝶蛾类的口器,此口器往往卷曲,取食时伸展吸食花蜜。 ④舐吸式口器,如苍蝇的口器。 ⑤嚼吸式口器,如蜜蜂的口器。 (3)蝗虫的胸部(运动中心) ①足:蝗虫的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部分,分别生长着前足、中足和后足各一对。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前足和中足适于爬行。 ②翅:在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一对翅。蝗虫的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呈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行。 (4)蝗虫的腹部(听觉、呼吸和生殖中心) ①听觉器官: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 ②气门:仔细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可以在左右两侧找到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这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八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十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 注意 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不是蝗虫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蝗虫是在气管内完成气体交换的。 ③产卵器:在雌蟑虫腹部的末端有产卵器,是虫的生殖器官。 3.蝗虫与其食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1)头部具有咀嚼式口器,咀嚼能力很强。 (2)胸部具有善于跳跃的足和善于飞行的翅,扩大了其在陆地上生活的范围。蝗虫因此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 巧记 昆虫的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头上一对感觉须,里头是肉外是骨。 点拨 ①在无脊椎动物中,只有昆虫才有翅,也只有昆虫才能飞行,这扩大了昆虫的活动和分布范围,对于昆虫寻找食物、求得配偶、逃避敌害等都十分有利。 ②除了昆虫,能飞行的动物还有鸟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等。 ③有的昆虫没有翅,如臭虫和跳蚤。 规律总结 蝗虫虽然能在空中飞行,但仍以陆地作为栖息地,在陆地上完成生殖和发育过程。蝗虫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三对足和两对翅、用气管呼吸等都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蝗虫的翅能飞行是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二、沼虾 视频:日本沼虾 1.生活习性 沼虾生活在我国的河流、潮泊和池沼中,一般在水底的泥沙上爬行,但也常常攀附在水草或岩石上。身体为青绿色,所以又叫青虾。 2.观察沼虾 (1)观察沼虾身体各部分的结构:沼虾身体分为头胸部(即平常所指的头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腹面有五对步足,前端有一长而尖的额剑,两侧各有一个复眼,头胸部还生有两对触角。腹部共有七节,末节为尾节,与尾肢合称尾扇,腹面有五对游泳足。 (2)用手摸一摸沼虾身体背面,感觉沼虾体表非常坚韧,这是它的外骨骼。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称为头胸甲。 3.形态结构 (1)外形 ①分部:沼虾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②外骨骼:体表具有坚韧的外骨骼,保护着身体内部柔软部分。 (2)头胸部 ①头胸甲:头胸部表面披有坚韧的头胸甲,起保护作用。 ②额剑:在头胸甲的前方,伸出一个有锯齿的剑形突起,叫额剑,是防御或攻击敌害的武器。 ③复眼:在额剑的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是视觉器官。 ④触角:在头胸部前端两侧长有一对大触角和一对小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⑤步足:在头胸部的腹面生有五对分节的步足,适于在水底泥沙上爬行。 (3)腹部 ①游泳足:沼虾腹部腹面有五对分节的游泳足,适于在水中游泳。 ②尾扇:沼虾腹部的末节与尾肢合称尾扇。 第91页“讨论” (1)相同点:身体分部,由很多体节构成;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2)不同点 ①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沼虾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 ②足的着生位置、数目、作用不同:蝗虫三对足着生于胸部,前足和中足适于爬行,后足适于跳跃;沼虾头胸部着生五对适于爬行的步足,腹部着生五对适于游泳的游泳足。 三、节肢动物 1.节肢动物分类 节肢动物主要分为四大类:昆虫纲、甲壳纲、多足纲和蛛形纲。 (1)昆虫纲: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类群,许多昆虫对人类有益,比如蜜蜂、螳螂、七星瓢虫等,也有不少是有害的,比如蚊、蝇等。 (2)甲壳纲:常见的甲壳动物有虾、蟹和水蚤等,它们大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身体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且头胸部表面包有坚韧的头胸甲,有两对触角。 (3)多足纲:多足纲动物身体分头部及躯干部两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单眼数个。躯干部扁而长或呈圆柱形,分为许多环节,每一环节有足一对(蜈蚣)或两对(马陆)。 (4)蛛形纲:蛛形纲动物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体表已经看不出分节现象。头胸部具有坚韧的背甲,头部具有八个单眼,四个一排,眼睛的数目和排列方式是蛛形纲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2.常见的节肢动物 (1)蜜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是一种会飞的群居昆虫。身体呈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触角呈膝状,复眼呈椭圆形,口器为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螯针。蜜蜂以花粉或花蜜为食,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传粉。 (2)蜻蜓:属于昆虫纲,蜻蜓目。一般体形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触角1对,细且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呈扁形或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蜂等害虫,属于益虫。 (3)蝉:属于昆虫纲。体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在70%以上,可称为当今食品中的“蛋白王”。蝉羽化后蜕掉的外壳称为“蝉蜕”,又称“蝉皮”,富含甲壳素及蛋白质,味甘、咸、寒,是重要的中药材。 (4)河蟹:属于甲壳纲。有坚韧的头胸甲,步足5对,第一对变为螯,用以取食和御敌,其余四对用于爬行。河蟹的雌雄可从它的腹部辨别:雌性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河蟹常穴居于江、河、湖沼的泥岸,夜间活动,以鱼、虾、动物尸体和谷物为食,每年秋季常洄游到出海的河口产卵,第二年3~5月孵化,发育成幼蟹后,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发育。河蟹的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 (5)黑斑园蛛:属于蛛形纲。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的腹面有6对分节的附肢。生活在橘园、山林、稻田。布网于树丛间,蜘蛛白天隐匿于网旁树叶上,结一蓬状小网静伏其下,有丝与圆网相连,以传递信息。 (6)蜈蚣:蠕虫形的陆生节肢动物,属于多足纲。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有一对足;昼伏夜出,以蚯蚓等动物为食。蜈蚣干制后还可以人药。 (7)七星瓢虫: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鞘翅呈红色,但每边均有三个黑点,另一个黑点则在两个鞘翅中央,共有七个黑点,其学名是由此而来。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七星虫的生态分布很广,差不多有棉蚜虫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迹。成虫及幼虫都吃棉蚜虫,故它们可被用于生物防治来控制棉蚜虫数量。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4.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上有10多万种节肢动物,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几乎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有分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1)防治害虫:蜘蛛捕食的昆虫大多数都是农业害虫;七星瓢虫是棉蚜虫的天敌,可以帮助人类消灭棉蚜虫;蜻蜓捕食蚊、蝇和蛾类,也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 (2)帮助植物传粉:蜜蜂可以帮助农作物和牧草等传粉,有利于植物的繁衍。 (3)可供食用:虾和蟹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4)提供工业原料:如家蚕结的蚕茧可以抽成蚕丝,制成丝绸,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5)制药:如蜈蚣干制后可以人药等。 5.无脊椎动物 (1)概念: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作无脊椎动物 (2)分类: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规律总结 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 ①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节肢动物的这些特征使它们的运动更加灵活,生活范围更加广泛。 ②节肢动物体表有一层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既可以保护和支持身体内部的结构,又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这是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拓展 节肢动物对人类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有些节肢动物(如按蚊)可传播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有些节肢动物(如蝗虫)以植物为食,严重危害农作物、果树等。 参与观察蝗虫 归纳蝗虫的外形 归纳蝗虫的头部 拓展了解口器 归纳蝗虫的胸部 归纳蝗虫的腹部 知道蝗虫与其食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了解沼虾的生活习性 参与观察沼虾 观察归纳沼虾的外形 观察归纳沼虾的头胸部 观察归纳沼虾的腹部 完成讨论内容 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了解几种常见的节肢动物 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知道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归纳无脊椎动物 归纳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 指导观察 引导观察归纳 引导观察归纳 拓展介绍 引导观察归纳 引导观察归纳 介绍蝗虫与其食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介绍沼虾的生活习性 指导观察 指导观察归纳 指导观察归纳 指导观察归纳 引导完成 介绍节肢动物的分类 介绍几种常见的节肢动物 引导归纳 介绍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引导归纳 引导归纳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蝗虫和沼虾共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都有五对步足 B.都有一对丝状的触角 C.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D.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2.下列不属于蟑虫的特点的是( C ) A.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身体和附肢分节 C.用鳃呼吸 D.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 3.能传播西尼罗热病毒的库蚊,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据此推测库蚊属于( D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 4.下列关于节肢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髓 B.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C.节肢动物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的 D.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5.下列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A ) A.润虫、就鱼 B.海、青蛙 C.沙蚕、带鱼 D.鲤鱼、河蚌 6.下列描述不属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是( D ) A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动物蛋白 B.娱松、蝉锐、蝎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C.果蝇是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 D.蚯能够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习题训练 知识巩固应用
课堂小结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作无脊椎动物。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